何其芳

更新时间:2024-05-21 14:07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1977年7月24日),原名何永芳,汉族,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中共党员,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散文家、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诗作有《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诗集有《汉园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夜歌》等;散文集有《画梦录》《星火集》《星火集续编》《还乡杂记》等;文艺论文集有《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西苑集》《何其芳诗稿》《何其芳译诗稿》等;另著有文集《何其芳文集》,主编《文学评论》等。

人物生平

1912年2月5日,何其芳生于四川万县。

1926年,先后入读于万县第一高小和万县初级中学。

1928年,入读于重庆江北治平中学。

1929年,入读于中国公学预科。

1930年,以禾止等笔名在《新月》等发表《摸秋》《莺莺》等诗文;同年,入读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1年,与杨吉甫合办文学刊物《红砂碛》,后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年7月,散文集《画梦录》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刊》第二集之一,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内收《扇上的烟云》《墓》《秋海棠》《雨前》《黄昏》《独语》《梦后》《 岩》《炉边夜话》《伐木》《画梦录》《衰歌》《货郎》《魔术草》《楼》《弦》《静静的日午》等;9月,任教于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

1937年,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9月,回到万县,在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任教。并与杨吉甫合编《川东文艺》周刊,在《川东日报》上登载。

1938年2月,在成属联中教授高中国文;8月,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并任文学系主任;10月,《 刻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五集之一,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首有《 序》,下分四卷:卷一,历史故事《王子猷》;卷二,戏剧《 夏夜》;卷三,有关总结自已创作的文章《〈燕泥集〉后话》《梦中道路》;卷四,诗《脚步》《慨叹》《欢乐》《昔年》《雨天》《梦歌》《爱情篇》《祝福》《赠人》《圆月夜》《梦》《短歌两章》《夜景(二)》《墙》《砌虫》《扇》《枕与其钥匙》《风沙日(二)》等;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另和沙汀带领21名学员跟随贺龙渡过黄河,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活动,编辑教材和《战斗报》。

1939年7月,回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1940年,散文集《还乡杂记》作为靳以主编的“现代散文新集”之一,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元收《我和散文(代序)》《呜咽的扬子江》《街》《县城风光》《乡下》《我们的 城堡》《私塾师》《老人》《树荫下的默想》等。

1941年,发表诗作《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

1942年5,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0月,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论文学教育》文章。

1944年4月,跟随中共代表团从延安到重庆,并任代表团文教组宣传部副部长,另兼管《新华日报》副刊和做文艺方面的调查工作。

1945年1月,返回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员、研究室主任;2月,诗集《预言》作为文学丛书之十九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5月,诗集《夜歌》由重庆诗文学社出版,内收《成都,让我把你摇醒》《一个泥水匠的故事》《我们的历史在奔跑》《快乐的人们》《黎明》《河》《虽说我们不能飞》等;9月,散文集《星火集》由重庆群益出版社出版。文集分四缉。第一辑收录杂文《论工作》《论本位文化》《论救救孩子》《论周作人事件》《坐人力车有感》《论家族主义》等;第二缉收录散文《某县见闻》《川陕路上杂记》《日本人的悲剧》《一个太原的小学生》《在大青山》等;第三缉收录散文《一个平常的故事》《论快乐》《高尔基纪念》《饥饿》等;第四缉收录论文《杂记数则》《两种不同的道路》《关于艺术群众化问题》《谈写诗》等;另任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委员。

1946年,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1947年4月—9月,任职于晋绥中央城工部;10月,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央工作委员会机关工作,并任朱德秘书。

1948年1月—11月,在晋察冀平山县参加土改工作;8月,与张松如等编选的《陕北民歌选》由哈尔滨光华书店出版。

1948年12月—1949年3月,任河北建屏县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语文教员。

1949年3月—1953年2月,在北京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任语文教员。

1949年7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49年10月—1954年12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0年3月,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由山海海燕书店出版。文章分三缉。第一辑:《杂记三则》《论文学教育》《两种不同的道路》《改造自己,改造艺术》;第二缉:《关于艺术群众化问题》《谈写诗》《关于现实主义》《论鲁迅的方向》《文艺的堕落》《报告文学纵横谈》《谈民间文学》等;第三缉:《评〈万世师表〉》《〈清明前后〉的现实主义》《评〈芳草天涯〉》等。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5月,《夜歌》改版为《夜歌和白天的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2月《西苑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内收《一个文艺创作问题的争论》《随笔四篇》《话说新诗》《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学习鲁迅先生的工作作风》等。

1953年2月—1977年,调任至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953年8月,任《人民文学》编委;11月,在北京图书馆讲演《关于写诗和读诗》。

1954年12月—1959年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副所长;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7月,在全国高校和中专团委书记学习会上作题为《关于阅读文艺作品》的报告;11月,《关于写诗和读诗》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内收《马雅可夫斯基和我们》《关于现代格律诗》《写诗的经过》等。

1957年3月,《散文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8年9月,论文集《论〈红楼梦〉》与《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作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专刊1月专刊2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另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主任。

1959年4月—1965年1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2年4月,《诗歌欣赏》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

1964年12月—1975年1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4月,论文集《文学艺术的春天》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

1965年,到安徽寿县农村参加“四清”运动。

1966年,被关进“牛棚”批斗。

1969年,下放河南息县五七干校。

1970年12月,获准一个月病假,回北京看病。

1971年,从干校返回北京。

1976年,返回四川,搜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董千里》的材料。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个人生活

何其芳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其祖父何铁生是一个士绅,常免费给乡亲开方治病。他的父亲是何伯嵇,字绍德,母亲是杨芙蓉。何其芳为长子,下有五个妹妹,一个弟弟。

1942年7月,何其芳和牟决鸣举行了婚礼;婚后陆续生子凯歌,女三雅、京颉,子辛卯。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何其芳的文学创作内涵了巴蜀文化的审美特征,其早期作品蕴含有“神话情结”,这是他植根于巴蜀文化土壤的自然反映。何其芳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1938年他进入延安为分界线,他的文艺思想和美学观念发生变化。在此以前,“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在他是最“可珍贵的东西”。而在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文艺观,开始指导着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接触实际生活中,何其芳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一改以往柔美、细腻、雕琢的文笔,转向较为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他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自己的创作和思想,认为最好的诗的源泉,不是个人的哀乐,不是自然的美景,而是人民大众的生活与其斗争。他的诗和散文创作,在内容上从空想到现实,在形式上从雕琢精巧到朴素生动,从脆弱的艺术“预言”到强烈的革命梦想。

在革命洪流中,何其芳从诗歌创作转向撰写文学评论类文章,通过评论来阐明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方法。参加文艺界的思想斗争和文艺战线上的大论战,经常进行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研究。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其早期的诗歌艺术性强,以其姣妍、圆融和精深见称,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细腻而又华丽,往往在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展现着寂寞和忧郁,彰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到了延安以后,他逐渐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何其芳早期的散文,可以说是不分行的诗或者散文诗,也可以说是诗的散文,以刻意追求形式、意境的美妙,表现青春易逝的哀愁和带点颓伤缥缈的幽思见长。在散文创作上,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丰富的颜色和图案。其散文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何其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是现当代四川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评)

“何其芳为新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评)

“何其芳值得钦敬的品质,更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为人上,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善良的人,正直不阿的人。他是一个习惯于以自己的火去点燃旁人的火,以自己的心来发现旁人的心的人。他的热情、坦荡、平易而温和的性格,使他能够融洽和谐地和各种各样的人们相处。和他相处在一起的时刻,也总会使人感到一种热情、温暖、纯洁的气氛。”(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冯牧评)

后世纪念

2011年4月2日,经重庆市作家协会申报,重庆市委宣传部批准,“何其芳诗歌奖”正式设立;2012年10月,首届“何其芳诗歌奖”在重庆市书法艺术中心举行了颁奖礼。

2023年3月5日,何其芳故居开馆仪式在甘宁镇何其芳故居举办。故居建筑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东西两个大型四合院构成。坐北向南,砖木结构,硬山式青瓦屋面。故居内设置有《芝兰其芳—何其芳生平展》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