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

更新时间:2024-09-19 09:48

余姚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宁波市代管,位于浙江省东部、杭州湾南岸,东与江北区、海曙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区嵊州市接壤,西连上虞区,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1526.86平方千米。2023年末,余姚市常住人口126.5万人,户籍人口82.71万人。截至2023年6月,余姚市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余姚市人民政府驻兰江街道北兰江路1号。

历史沿革

春秋时,初属吴,后属越。

战国时,越为楚灭,复属楚,均无县建置。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一统江南,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市),同时置余姚县(一说西汉初至元始二年间置),余姚县属会稽郡。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刘贾为荆王,余姚属荆国会稽郡。

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以贾无后,更以荆为吴国,余姚属吴国会稽郡。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立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余姚属江都国会稽郡。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置十三州,余姚属扬州会稽郡。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分为吴和会稽二郡,会稽郡治由吴县迁治山阴县。

三国(220年~265年),魏、吴各置扬州,吴治建业(今南京市),余姚县隶属吴国扬州会稽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罢会稽郡,鄞、鄮、余姚、句章四县合一为句章县,治小溪(今海曙区鄞江镇),史称“大句章”(今宁波市)。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县为鄞州、姚州,原鄞、鄮、句章县地为鄞州,原余姚县地为姚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罢姚州为余姚县,隶越州。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设15道,越州隶江南东道,设治苏州,余姚隶属江南东道越州。

唐长庆元年(821年),废上虞县并入余姚。

唐长庆二年(822年),上虞县复置,属越州。

唐乾宁二年(895年),董昌在越州称帝,次年遣将袁邠守余姚,钱镠命顾全武攻姚,袁邠以城降,五月越州平,余姚隶属浙江东道越州。

五代(907年~960年),余姚县属吴越国越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降宋,余姚县入宋,属越州。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高宗赵构避金兵驻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府,余姚县属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府为路,余姚县属绍兴路。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余姚以户逾四万升为州(县级州),称余姚州,仍属绍兴路。

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浙东道宣慰司徙驻庆元路(今宁波市),管辖庆元、衢州、婺州、绍兴、温州、台州、处州等七路。庆元路辖鄞县、象山县、慈溪县、定海县、奉化州、昌国州,余姚隶属浙东道绍兴路。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方国珍攻占庆元路,浙东道都元帅纳麟哈刺投降。时庆元、台州、温州及余姚均为方国珍所据,设治所于庆元。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路复为府,余姚州属绍兴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省府之间设五道分巡各府,余姚县隶属浙江省宁绍道绍兴府,道治宁波府。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沿海倭患,余姚于西北庙山之上设卫筑城,名临山卫。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冠屡犯余姚,百姓避兵,原(北)城不能容,始筑余姚南城。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置浙江总督,设宁绍台道,治宁波府,辖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余姚县属宁绍台道绍兴府。

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8日,余姚光复。

民国元年(1912),废府制,余姚县为浙江省直辖。

民国3年(1914年)5月,北洋政府以清末宁绍台道境域置会稽道,治所位于鄞县县城,辖鄞、慈溪、奉化、镇海、象山、南田、定海、绍兴、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温岭等20县。

民国16年(1927年),定都南京,废道,余姚县直隶于省。

民国21年(1932年),省县之间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余姚县属浙江省第五特区县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所驻鄞县。

民国24年(1935年),改属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所驻绍兴县。

民国30年(1941年)4月23日,余姚陷于日寇,县政府先退入四明山,后又退至天台,次年成立伪县政府。

民国34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县政府复回余姚,仍属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6年(1947年),仍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所移驻余姚县。

民国37年(1948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8月11日,增设四明县,以四明山为中心,划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奉化、鄞县、慈溪七县边缘地区为辖地,县政府及绥靖公署办事处驻梁弄镇,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后旋废。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设立宁波市,为省直属市,原浙江省第六行政专署改称为浙江省第二专区,统辖鄞县、余姚、慈溪、镇海、奉化、定海、象山等七县。同年11月,浙江省第二专区改名为宁波专区,署所驻宁波市。

1950年7月,庵东盐区成立,宁波专区辖区为7县1特区,新增特区即庵东盐区。

1964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绍兴专员公署,原属宁波地区的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五县划归绍兴专区。至此,宁波专区统7县,即鄞县、奉化、镇海、慈溪、余姚、宁海及象山县。

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宁波地区的鄞县、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六县划归宁波市管辖。

1985年7月26日,余姚县撤县设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仍属宁波市。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宁波市成为计划单列市,余姚属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2年5月28日,庵东盐区由宁波专区直属划归余姚县属。

1954年4月2日,庵东盐区从余姚县划归宁波专区直属。10月,调整县境,大古塘以北棉区(长河、逍林、浒山、周巷、泗门、临山等)划归慈溪县,慈溪县南部稻区(河姆渡、三七市、丈亭、陆埠、大隐、慈城、庄桥等)划归余姚县,余姚县仍属宁波专区。

1956年6月,原直属宁波专署管辖的庵东盐区归属慈溪县。

1960年7月,奉化所辖的董家彦、陈大坑、余家坑等3村划归嵊县。8月,奉化县(今奉化区)所辖的壶潭、唐田、梨洲、北溪、茶培、莲花、平坑;上虞县(今上虞区)所辖的悬岩、溪山、大山;嵊县(今嵊州市)所辖的芦田、棠溪、宓家山、西湖头、白杨树、黄海田、董家彦、陈大坑、余家坑划归余姚县。

1960年10月,余姚县慈城人民公社(1958年9月建立时为东风人民公社)全域划归宁波市直属。

1961年,复区建制,缩小公社规模,一般改管理区为公社,其中四明山公社改梁弄区,梁弄管理区改梁弄公社,并新建四明山区及公社,全县重新划为10个区,1个镇、77个公社。

1962年,之伟、明山公社合并为明伟公社;临山、湖堤公社合并为临山公社,兰塘、上塘公社合并为兰塘公社;桥头、双桥公社合并为桥头公社;大岚、新岚公社合并为大岚公社。

1963年9月,董家彦、陈大坑、余家坑三村划归嵊县(今嵊州市)管辖。低塘、临山、横河3区合并为低塘区。明伟公社分为明山,之伟2公社;临山公社分为临山、湖堤2公社。

1965年,撤城南、城北2个区,所属公社为县直辖。梁弄区大岚公社划归四明山区。

1966年,复横河、城南区,蜀山、高风2公社合并为双河公社;燕窝公社并入梁辉公社。梨洲公社改称东风公社。

1967年,明山、之伟公社并入东风公社。

1970年,丰南,丰北公社合并为丰山公社;虹桥、胜归公社合并为城北公社;开元公社并入方桥公社;横河公社并入龙南公社;郭姆、沿江公社并入陆埠公社。

1971年,晓云公社并入鹿亭公社。

1972年,龙南公社分为横河、龙南2公社;梁辉公社分为梁辉、燕窝2公社;陆埠公社分为陆埠、沿江2公社;鹿亭公社分为鹿亭、晓云2公社。

1974年,方桥公社分为方桥、开元2公社;丰山公社分为丰南、丰北2公社。

1977年,新桥公社并入三七市公社。

1979年10月,为解决水系方面的问题,将余姚县的龙南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的泗门区划归余姚县。

1986年,朗霞、历山、方桥、曹娥、兰塘、大隐、三七市改设镇,其中方桥乡改设老方桥镇;兰塘乡改设黄家埠镇;曹娥乡改设小曹娥镇。

1989年11月,大岚、郑巷乡撤乡设镇。

1992年2月,牟山乡撤乡设镇。

1994年,肖东乡撤乡设镇。

2006年1月1日,原东北街道更名为凤山街道,西北街道更名为阳明街道,东南街道更名为梨洲街道,西南街道更名为兰江街道。

2012年,辖阳明、凤山、梨洲、兰江、低塘、朗霞6个街道,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牟山、马渚丈亭三七市、河姆渡、陆埠大隐梁弄大岚、四明山14个镇和鹿亭乡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余姚市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余姚市人民政府驻兰江街道北兰江路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杭州湾南岸,介于东经120°52’~121°25',北纬29°39’~30°21'之间,东与宁波市江北区海曙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区嵊州市接壤,西连上虞区,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东西相距58.5千米,南北相距79千米,总面积1526.8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余姚市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3级朝杭州湾展开,山地丘陵、平原(含海涂)、水城(含海域)面积比为53:29:18,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市境南部为中低山丘陵区,占陆地面积的46.4%。区域内内四明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低山丘陵起伏,地势由南向北逐步倾斜。其中,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中低山占21.2%,海拔250~500米的山丘占22%,海拔250米以下的丘陵占56.8%。最高峰为四明山镇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为姚江平原区,占陆地面积的34.8%。北部为冲海积平原区,位于钱塘江、杭州湾以南,大沽塘前后,50%的土地由海涂围垦而成,占陆地面积的18.8%。

水文

余姚市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姚江,源出四明山夏家岭,流经境内兰江街道、马渚镇等地,经大隐镇汇入宁波市三江口,长70千米,流域面积1091.23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东江、马渚中河、向南江等。境内有天然湖泊牟山湖,正常湖容为885万立方米。

气候

余姚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沛,雨量丰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其四季特征:春季:暖气流增强,气温曲折回升,时冷时热,降水明显增多,有春寒倒春寒天气。夏季初夏:天气闷热,阴雨连绵,时有大雨、暴雨,为梅雨季节;盛夏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有时受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炎热、干旱有所缓解。秋季:冷空气逐渐南下,有时秋雨连绵,暖气流偏强时,出现秋老虎天气,间有台风或热带风暴。冬季天气晴冷干燥,有时降雪,遇到春寒暴发,带来严寒。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余姚市共有耕地27854.16公顷;园地11601.65公顷;林地56688.07公顷;草地1553.40公顷;湿地268.4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6188.0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492.5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377.06公顷。

水资源

余姚市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3亿立方米,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90立方米,平均蓄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库塘蓄水2.2亿立方米,其余为地下水。

森林资源

余姚市有林地面积67040.2公顷,占44.53%;非林地83497.8公顷,占55.47%。全市林地面积中,乔木林地32557.93公顷,占48.56%;竹林地21201.47公顷,占31.63%;灌木林地9741.2公顷,占14.53%;未成林造林地178.07公顷,占0.27%;苗圃地2535.93公顷,占3.78%;迹地0.4公顷;宜林地825.2公顷,占1.23%。

生物资源

余姚市境内蕨类植物26科、67种,棵子植物9科、47种,被子植物123科、1253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共有827种。裸子植物中起源于晚石炭纪的松柏类分布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被子植物有木兰科8属15种、樟科7属20种、毛莨科6属18种和金栗兰科、木通科、三白草科等。另外,许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就已形成的古老科也有分布,主要有壳斗科、杨柳科、桦木科、榆科、无患于科、胡桃科、豆科、五加科等。

余姚市境内野生动物野主要有短耳兔、黄鼬、香狸猫等。爬行动物有乌龟、乌梢蛇等,两栖动物有癞蛤蟆等,鸟类有杜鹃、猫头鹰、山雀等。淡水鱼类58种,鲤鱼科最多。甲壳类主要有青虾、中华绒鳌蟹、甲鱼。海水鱼类:海涂有泥螺、蛤、蜢、蛏子、沙蟹。近海水域有鲳鱼、鲚鱼、海鳗、梭子蟹、螃蟹等。

矿产资源

余姚市已知有铁、锰、铜、铅锌、金银、多金属、萤石、黏土、高岭土、石英、饰面石材、建筑用石料、砖瓦黏土、泥炭、矿泉水、地热16个矿种,32处矿产地。余姚矿产资源特点是:建筑石料资源丰富,矿泉水资源丰富,萤石资源一般,其他金属、非金属和能源资源贫乏。其中建筑石料、矿泉水、地热已有开发。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余姚市户籍总户数33.12万户,户籍人口83.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34万人;18周岁以下人口10.00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25.76万人。2022年全市出生3886人,其中男性1990人,男女性别比为105.0:100。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分别为4.67‰和8.54‰,自然增长率为-3.87‰,比上年下降0.43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流动人口登记在册人数为62.85万人,其中男性35.95万人;未成年流动人口9.05万人,60周岁以上流动人口1.88万人。

2023年末,余姚市户籍总户数33.09万户,户籍人口82.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18万人;18周岁以下人口9.80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27.14万人。全年全市出生3723人,其中男性1964人,男女性别比为111.7:100。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分别为4.49‰和10.27‰,自然增长率为-5.77‰,比上年下降1.9个千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26.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为82.5%。年末全市流动人口登记在册人数为63.91万人,其中男性36.33万人;未成年流动人口9.34万人,60周岁以上流动人口2.19万人。

民族构成

余姚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少数民族群众超13万人,涉及5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呈现“输入为主、居住分散、行业广泛、流动性大”的特点。

经济

综述

2023年,余姚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6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06.57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1.86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之比为3.4:57.7:38.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424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7631美元)。

2023年,余姚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62元,比上年增长5.0%。按城乡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4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69元,增长6.6%。按一体化城乡住户调查新口径统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1.58。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284元,增长6.9%。按城乡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570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332元,增长9.6%。

2023年,余姚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3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86亿元,增长10.0%。全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49亿元,增长4.4%,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卫生健康支出、农林水支出等民生支出123.60亿元,增长5.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5%。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09万人,7185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0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7%。全年新增创业实体2.34万家,创业带动就业11.71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8万人次,培训高技能人才8203人。

第一产业

2023年,余姚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43亿元,增长4.7%。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39万亩,增长0.03%,粮食总产量18.17万吨,下降0.2%;生猪年末存栏数9.91万头,下降19.0%,生猪出栏20.20万头,增长13.6%;肉类产量增长12.6%,牛奶产量增长26.8%,淡水产品产量增长6.9%。全年新培育认定宁波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次,截至年末累计达49家次,其中产值上亿元的达12家。

第二产业

2023年,余姚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6.49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民营企业增长7.7%。分行业看,在33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加值比重前十大行业呈“七正三负”,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32.7%,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0.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2.5%,有限责任公司增长5.7%,股份有限公司下降15.7%,私营企业增长3.7%,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7%,外商投资企业增长20.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355.73亿元,增长0.1%,其中出口交货值602.61亿元,下降11.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149.08亿元,下降17.1%,其中利润总额106.01亿元,下降21.5%。实施新一轮“350”企业培育行动,新增宁波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5家,截至年末累计达737家。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20家,截至年末累计达75家;新增“浙江制造”标准9项,截至年末累计达53项。

2023年,余姚市共有资质建筑业企业191家,其中二级及以上资质企业46家。实现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164.45亿元,增长5.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38.88万平方米,下降6.0%。

第三产业

2023年,余姚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3.41亿元,增长19.3%。从限额以上主要商品类别看,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中西药品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8.3%、11.4%、12.2%和7.8%。年末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达636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95.8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26亿元。全年累计精准发放消费券1.26亿元,新增跨境电商企业46家,共建成海外仓36个。

2023年,余姚市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963.37亿元,比上年下降12.4%,其中出口750.48亿元,下降9.8%;进口212.88亿元,下降20.5%。从企业类型看,三资企业完成出口163.18亿元,下降20.2%,贸易流通企业和自营生产企业分别完成出口97.36亿元和489.94亿元,分别下降9.5%和5.8%。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564.82亿元,下降10.4%,占全部出口比重为75.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2.77亿元,下降21.0%。从贸易伙伴看,欧美市场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6.0%,其中对美国的出口额下降13.6%,对欧盟的出口额下降16.4%。全年全市有自营出口实绩的企业3290家,比上年净增125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30家。

2023年,余姚市实际利用外资16721万美元,同比增长74.1%。宁波市外实到内资165.5亿元,同比增长22.5%。浙商创业创新实到资金100.2亿元,同比增长9.3%。

2023年末,余姚市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数2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80.1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89.5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71.5万户;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6.91亿元,增长11.7%。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36亿元,同比下降1.0%。

2023年末,余姚市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达33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大型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3家,邮储银行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家。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304.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26.9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4%。

2023年末,余姚市共有证券营业部15家,期货营业部5家。年末股票账户数22.95万户,全年股票交易额5207.68亿元;期货投资者开户数5596户,全年期货交易金额5413.94亿元。全年新增上市公司3家,年末上市公司总数达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甬股交挂牌企业278家。

2023年,余姚市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28亿元,增长4.6%,赔付支出11.08亿元,增长2.4%;人身险保费收入24.71亿元,增长17.0%,赔付支出4.84亿元,增长55.5%。年末不良贷款率为0.52%,同比增加0.12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

综述

余姚市境内萧甬铁路横贯中部,杭甬公路穿越境北;陆上大动脉329国道横贯市境北部;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同时,余姚市隶属于浙江省经济中心宁波市,东距宁波栎社国际机场36千米,并有高速公路直达;西距浙江省省会杭州市120千米,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只有1小时车程,航空优势明显;北濒杭州湾,经沪杭甬高速公路去上海只需2个半小时,经杭州湾跨海大桥到上海仅需1小时,余姚已纳入上海“二小时交通圈”。

截至2022年末,余姚市小型汽车保有量399396辆,其中私人小汽车345170辆。

公路

沪杭甬高速公路是中国12条高等级公路“主骨架”之一,中国沿海大通道。1993年1月杭甬高速公路余姚段开工,到1996年底完成,历时五年半。

329国道全长298千米,境内全长30千米,西起牟山五车堰,东至低塘洋山村,该路段原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省级公路干线观曹公路的一部分,为余姚现境最早建成的公路,解放后进行全面改造,是横贯市境北部的陆上大动脉

余梁公路全长24.71千米,为境内建国后的第一条公路,也是浙江省第一条山区公路

甬余余夫公路东起上虞五夫,西至宁波市区,全长50多千米,是城区北部主要交通大动脉。

浒溪线全长80千米,北起慈溪市区、折入东北街道五星村、经余姚市区、终点至奉化溪口镇,其60余千米均在境内,是姚南山区的重要交通线

大梁公路境内段全长28千米,起点城区梁辉,至宁波市区,是市区通宁波的又一条主要交通线。

东环线起点余姚站高速道口,经余姚城区东部至慈溪城区,连接境内南北交通。

梁周线起点余姚站高速道口,经余姚城区西部,过姚州大桥,至姚北周东,连接境内南北交通。

2022年,余姚市公路客运量40.82万人次,公路客运周转量4057.3万人千米;公路货运量1417.64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199292万吨千米。

截至2023年,余姚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768千米,路网密度116千米/百平方千米。

铁路

余姚市铁路有萧甬线、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宁波至余姚城际铁路3条铁路过境,设有余姚站蜀山站、高铁余姚北站。2023年6月,宁波至余姚城际铁路牟山站正式开工建设,采用两台四线类型布局,新增到发线2条,侧式站台2座,新建旅客进出站地道一座,站房主体二层,局部一层,建筑面积约2181平方千米。

航运

余姚江,起点余姚市大岚镇夏家岭村东的米岗头东坡,终点至宁波三江口,姚江干流全长106千米。

公共交通

2022年,余姚市新增公交线路7条,优化调整3条,新(改)建农村港湾式停靠站20个。

截至2022年末,余姚市开通了2条通勤公交、1条健康专线和1条健身旅游专线;出租汽车拥有量286辆;公交线路129条,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11辆。实现了全市21个乡镇(街道)、 261个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保持5A级。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末,余姚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8所,在校学生总数16.48万人,15年教育普及率为100%。其中,普通高中9所,在校学生1.27万人;中职学校5所,在校学生1.03万人;初中28所,在校学生3.14万人;小学62所,在校学生7.64万人;幼儿园143所,在园学生3.38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提升至55.0%,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特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165人。

科学技术

2023年,余姚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96.88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全市完成技术交易额73.1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1家,年末有效高新技术企业801家;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3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27家;新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1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8家、省级研发中心18家。全市累计拥有各级研发机构110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7家,宁波级236家。省级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创建,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6家企业列入2023年度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企业名单。全年新增专利申请7239件,授权10024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申请1676件,授权1186件。

医疗卫生

2023年末,余姚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67家,其中医院17家(公立6家、民营11家,公立包括宁波市黄湖监狱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乡镇卫生院15家。年末全市实际开放病床位数4096张,拥有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396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3994人,注册护士3964人。全市适龄儿童七苗覆盖率95.29%。实现孕产妇零死亡,全年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1.4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55‰,均稳定在较低水平。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41.53%。全市无偿献血10425人次,全血献血量330.76万毫升,用血6248人次,无输血安全事故发生。

文化事业

2022年,余姚市建成85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356个小而美公共文化空间、2个城市书房和1个文化驿站。成功举办世界阳明学大会、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季,“阳明文化”入选省首批十个文化标识建设创新项目,市公共文化中心建成启用,姚剧《乡村心事》等2部作品获评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年图书馆接待读者39.03万人次,外借图书76.97万册次。全年公共文化配送(送戏下乡)193场,电影下乡3000场。全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等教育基地共接待观众近49万人次。

体育事业

2022年,余姚市完成各类民生实事工程12项,校核“浙里办”公共体育场地937条,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7平方米。梁弄镇入选省级运动休闲乡镇培育名单,初新营地获评2022年浙江省十佳户外露营地,河姆渡镇翁方村创建为国家级体育现代化社区(村)标准化试点单位。举办2022浙江省第十一届运动休闲旅游节、第四届“一带一路”中国四明山百千米山地挑战赛等。体彩销售突破3亿大关,年销售额达3.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创余姚体彩销售历史新高。

社会保障

2023年末,余姚市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3.68万人(不含暂停缴费人员)、37.14万人、46.32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末净增0.79万人,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19%。截至年末全市累计发行社保卡112万张,社保卡金融账户激活率达82.5%。年末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62.29万人、38.07万人,总参保人数比上年末净增0.6万人。天一甬宁保参保人数达51.46万人,比上年净增13.24万人。

2023年末,余姚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处,养老机构37家,养老机构床位数5713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为57.8张,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站320家,其中村居家养老服务站261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9家。年末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0.79万人,全年低保资金实际发放1.03亿元。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255元/月。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2070元/月,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为20元。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391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年有4518名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13393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全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资金发放2066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发放3926万元。年末全市共有特困人员624人,其中集中供养人员520人。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关于余姚得名由来的说法不一。

一、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余姚”(见《元和郡县图志》、《史记正义》)。

二、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姚乃其属邑,故云余姚(见明万历《绍兴府志》、《余姚县志》)。

三、“考余姚帝舜所生之地,故其江曰姚江,南有句余山、合山水之名为余姚”(见康熙新修余姚县志,乾隆《余姚县志》,黄宗羲《孟子师说·舜生诸冯章》和《四明山志》)。

四、“余姚”古越语。(见清李慈铭《越谩堂日记》)。“余”即“盐”,越人谓盐曰余(见《越绝书》),又临姚江,故称余姚。

曲艺

姚剧

姚剧源于说唱、走书的曲艺。早期称“灯戏”“鹦哥戏”。清乾隆时有班社10余个。活跃于余姚、上虞绍兴乡村。后流传于湖、嘉地区。光绪时进入上海,与苏滩、沪滩互为影响。演变成姚滩。清末民初,有班社50个,进上海演出的13个。并流传至舟山、新昌、嵊县。马楠本、童忠泰等演员还先后在上海永乐园、高乐楼、如意楼演出。大桂香、小山宝在上海唱片厂灌制卖小糖唱片。以后艺术上固步自封,内容有色情糟粕,日趋衰落。1953年黄承炳、胡家良等组成“余姚滩簧小组”,上演传统“采石榴”“打窗楼”及现代戏“漳河湾”。1956年9月省批准为地方剧种,定名为“姚剧”,成立余姚县姚剧团。剧目中传统剧目有72本,新编剧目有《半夜鸡叫》《柏树坡》《错进错出》《强盗与尼姑》《烦恼的喜事》《沙场泪》《传孙楼》等。

余姚腔

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同列为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发源于宋代。明嘉靖时,流行于常(州)润(州)池(安徽贵池)太(安徽太平)及徐、扬等州。在安徽池太一带同弋阳腔汇合成青阳腔。余姚采用联曲体结构。用板鼓、无管弦,运用滚手,在曲调前后或中间穿插接近口语韵文,使曲词通俗化,受民间欢迎。至明末,形成杂白混唱。以后衰落以致失传。据考证,明末起,流行于绍兴一带的调腔是余姚腔流派,宁海平调尚保留其遗响。余姚腔剧目、调繁多,据今人考证剧目有21个,曲调有93种。

学派

姚江学派

王守仁创立心学。因其出生余姚姚江之滨,又因初学者多为邑中之士,因而称为“姚江学派”,又王守仁号“阳明”,又称“阳明学派”。简称“心学”。学派主旨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就是认为事物之理取决于吾心之理。“吾心”宇宙万物的本源,心是宇宙之天渊。这是王守仁继承陆象山之学而加以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与朱熹学说的“论先后,知为先”这一说相颉顽。王守仁的“致良知”是他的哲学核心,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人入井,自然知恻隐。“致良知”即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要求每人通过反求内心,消绝人欲修养方法,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良知并非知识的标准,而是判断善恶、道德的标准。即以“致良知”为认识和实行封建道德途径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王学以反传统面目,冲击着当时被封建统治者定于一尊的程朱理学,给僵化的思想界注入活力,对后来明清启蒙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王学后来分为七派,余姚子弟徐爱钱德洪孙应奎闻人诠等属“浙中派”。

浙东史学派

浙东史学派简称浙东学派,为区别南宋浙东学派,也称清代浙东学派。学派理论奠基人和创始人是余姚黄宗羲,其他主要人物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黄宗炎、黄宗含、黄百家章学诚邵晋涵均为浙籍人士。他们一般主治学先穷经而求证于史,并提出“六经皆史”等命题,倡导一种研究史料,而通经致用的风气。

文物

民俗风情

余姚蚕俗

“蚕生日”是农历正月十四日,民间习俗里要炒糯谷为“孛箩花”,放在蚕房供奉蚕太婆。传统节日元宵节时,乡村会有舞龙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龙灯上的纸片被称为“蚕花”。在姚江地区,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养蚕妇女们在族中祠堂摆放供品,点燃香烛,并制作彩纸做成蚕状,称之为“蚕花”,祭拜结束后,参与者把自己的“蚕花”带回家中,放置于神龛、蚕架或蚕房墙壁上,以祈求当年的蚕茧养殖丰收。在整个养蚕过程中,养蚕户遵守着很多习俗和禁忌。例如,刚孵化出来的蚕称为“乌毛”,而蚕的每一次眠休称为“幼”,但最后一次眠休不能叫“幼四”,因为“四”谐音为“死”。在蚕房内,人们不可以喊“蛇”、“鼠”,要用“行”代替“爬”等等。在养蚕期间,养蚕者还需要注意穿戴整洁,不涂口红、不喝酒、不吃大蒜等异味食物,并避免敲打门窗或惊扰蚕宝宝等行为。

方言

余姚方言处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与甬江小片交汇地,大部分地区属临绍小片,东南部分地区为甬江小片。自秦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置和境域基本保持稳定,方言也相对单纯。城区及其周围属临绍小片,梁弄一带更接近于上虞方言;利济塘以北的滨海地区因绍兴移民较多,带有绍兴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界域迭次更改,原余姚东北部划入慈溪,而原慈溪的西南部及奉化、嵊县、上虞的一部分划入余姚,于是两小片方言交汇。余姚方言既保留古代遗韵,又表现出鲜明个性。语音声调简单朴实,声母清浊有致,韵母丰富多彩。词汇形式灵活,结构丰富,语义生动。语法相当简略,又变化多样。

城市特征

风景名胜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明山腹地的余姚市四明山镇境内,3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6500公顷,是集避暑度假、旅游观光以及会议、科教休养、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国家级森林公园。它位于海拔600~900米之间,拥有独特的高山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低于平原地区6~8℃。公园内古木参天,千峰竞翠,湖泊连绵,奇岩众多,自然景观遍布全区,生态旅游独呈风采。主要景点有:以中国水帘洞之最著称的鹁鸪岩,有山中明珠—仰天湖、东谷湖和下坑湖,有三面环壁、泉水叮咚的白龙潭等等。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余姚市梁弄镇,4A级旅游景区,整个景区完整保留了根据地党、政、军、经、文、卫、工等各类元素,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系统保留各类遗址遗迹的抗日根据地。其主体包括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新浙东报》社旧址、浙东银行旧址、谭启龙旧居、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旧址等多处旧址遗迹。2009年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被命名“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天下玉苑景区位于余姚市大隐镇王龙山下,4A级旅游景区,是一个以玉文化为特色,融山水灵气、玉雕精品和人文胜迹为一体的大型主题公园,现已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玉文化主题公园之最。园内有20多个大小景点,40余件国家级大型玉雕,10000余件大小玉雕珍品。主景西隐禅寺内供奉的佛像全部为玉雕成,已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规模最大的明清宫式寺庙”。

丹山赤水风景区位于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4A级旅游景区,是一处以峡谷景观为依托,以道教文化、浙东古山村风情为文化内涵,以绝壁、奇岩、古桥、流溪、飞瀑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道家尊之为第九洞天。

地方特产

杨梅为余姚传统名产,历史悠久。现有荸荠种、荔枝种、凤欢种、粉红种、水晶种等品种。产地在三七市、丈亭、汇头、梅溪、双河、湖山等地,建国初产1500多吨,1956年超5000吨。以后陆续扩种,1987年面积达5.9万亩。产鲜果5293.4吨。1981年,宁波罐头食品厂加工杨梅出口,获国家银质奖

姚南山区盛产茶叶,汉时开始制茶,唐宋时负有盛名。唐《陆羽茶经》记载,姚南瀑布岭出“仙茗”。另据旧志记载清乾隆间余姚年产茶3400担。民国四年(1915年)产茶5000担,徽州绍兴茶商前来设站收购。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产茶9636担。后受战争影响,产量下降。1982年茶园发展至4.74万亩。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年产茶2500吨的基地县。茶的品种有珠茶烘青(条干)花茶。余姚历史名茶有“四明十二雷”产于陆埠化安山,宋、元、明时作为贡茶。1987年获省上等名茶奖。“瀑布仙茗”又名“瀑布茶”,产于梁弄让贤乡道士山,为省内最早名茶之一。1987年在雁荡山省名茶评比会上获一类名茶奖。

榨菜产于泗门、临山棉区,菜棉套种,经济效益高,发展快。1965年发展至4000余亩,成品菜2500吨。1984年5.2万亩,成品菜4.47万吨,产值2800万元。为“浙式榨菜主要产区”。1987年种植7.35万亩,成品菜12.87万吨,产值7200万元。全市有榨菜加工厂91家,其中精制小包装工厂33家。产品行销中国,外销日本、东南亚及香港等地。2008年3月28日,举办首届中国榨菜文化节。

草编有草帽、草席等。民国初由宁波引进。民国十七年(1928年)余姚草帽编织户2.5万户,女工7.2万人,年产金丝草帽120万顶,玻璃草帽4万顶,席草帽4万顶,产值508万元。金丝、玻璃草帽由美、英、法等商行收购外销,民国23年出口210万顶。1950年余姚县有1.4万户编织。外销12万顶。1955年金丝草帽18.26万顶,产值54.78万元。1959年产68.48万顶,产值542.15万元。1987年编纸草帽119.2万顶,南特草帽56.22万顶,金丝草帽5407顶。另有麦秆草帽等远销日本、美国、香港等地。

余姚市境内盛产毛竹,竹编历史悠久,以加工农具、日用器为主,山区的竹椅、淘箩、饭篮、箩络、扫帚等,产品远近闻名。平原地区的方桥、泗门一带,香篮、幢篮、挂篮、箱箧、篾席,制品精巧,远销京、津、沪一带。竹器业衰落,部分竹器已非今所需,一部分为塑料制品代替,且手工制作,生产落后。1972年洪山乡工艺竹编厂建成,编织飞禽走兽、小鸭、小鸡等工艺品。

佛雕始于明代,集中在陆埠,代代相传,名手辈出。形成中国佛雕两大派(宁波派与福建派)之一,被宗教、艺术界奉为珍品。清代为最鼎盛时期,从东北到台湾、香港、南洋等成百上千寺庙都有陆埠艺人的精湛杰作。1962年佛雕名匠黄炳荣从上海回乡,授徒传艺,佛雕工艺得到复兴,共雕塑佛像100余尊。并修缮宁波七塔寺、龙华寺佛像。1977年工艺美术雕刻厂建成,产品种类增多,有观音、罗汉、西方三圣韦驮、弥勒、关公等朱金佛雕,小者6寸,大者2丈。产品运销美国、新加坡澳门、香港。1992年去世的美国旧金山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王泰生。50年代去香港,先后为菲律宾普渡寺、华藏寺、香港宝莲寺、华严寺、新加坡昆卢寺精雕佛像。满誉港、澳、东南亚,70年代定居美国旧金山。为美东佛教会雕塑丈六全身十一面千足、千手、千眼观世音一尊,为美佛教界、华侨、华裔高度赞扬。

著名人物

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严遵,字子陵,汉元帝建昭二年八月十二日出生于姚北黄清堰村(现下河严家村),是一位历代传颂的高风亮节之士。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明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于余姚瑞云楼,是心学大师,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

朱之瑜(1600年—1682年),字鲁屿,号舜水,出生于余姚,是中国明清之际的学者,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先驱。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史学家、学问家。

董袭,余姚人中难得的一员勇猛的武将,为经营江东(长江下游地区),建立孙吴政权的基业立下汗马功劳。

胡沂(1107年—1174年),字周伯,是南宋时期学者,有胆略的谏臣。

王逨(1116年—1178年),字致君,祖籍宛丘(今河南淮阳),幼年随父迁居姚江,是为余姚人,南宋学者。

赵善誉(1143年—1189年),字精之,祖籍浚都(今河南开封),生于余姚。是宋太宗赵光义后裔。

孙应时(1154年—1206年),字季和。是南宋前期的儒家名臣。

高翥(1170年—1241年),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余姚石山樟树人(今属慈溪)。是南宋时期“江湖派”诗人中的诗家。

谢迁(1449年—1531年),字于乔,号木斋。是明代前期秉节直谅的大臣,为当时世称的“天下三贤相”之一。

孙燧(1460年—1519年),字德成,号一川。出生于横河孙家境一个世代官宦之家。是一位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谋判分裂,不惜以身殉难的忠烈之士。

倪宗正(1471年—1537年),字本端,号小野,出生于余姚北城武胜门内清晖佳气楼。是明代的文章家。

徐爱(1487年—1517年),字日仁,号横山,余姚马堰(现属慈溪)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最先及门弟子,妹夫。是王学的主要传人。

徐珊(1487年—1548年),字汝佩,号三溪,王阳明学生,是一位不畏权贵的志士,严尊师说的王学传人。

韩应龙(1498年—1536年),字汝化,是明代余姚三状元之一。

钱德洪(1496年—1574年),名宽,字德洪,以字行,又字洪甫。出生于余姚绪山(即龙泉山)北麓的瑞云楼,又曾在绪山就学,因此取名绪山,学者尊称他为绪山先生。是五代吴越国君钱镠的第十九世裔孙,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高足弟子,嘉靖十一年进士。

赵锦(1516年—1591年),字元朴,号麟阳,是王阳明弟子中最年轻的学生,明代的学者型官员。

诸燮(1522年—1566年),字子相,明代余姚人,历官兵部主事、邵武同知,俱有惠政。曾守山海关,忠贞为国。精理学,一洗陈言。

谢志望(1528年—1555年),字见甫,系谢迁之长玄孙,是明嘉靖年间浙东地区的抗倭英雄。

何良臣,字际明,号惟圣,生活于明正德至万历年间,是明代的军事家。

叶宪祖(1566年—1641年),字美度,一字相攸,号六桐、桐柏,园居士、紫金道人,是明代的戏曲作家。

沈国模(1575年—1656年),字叔则,号求如,晚年居住横岙之石浪山,又号石浪老樵,是晚明王学传人,姚江书院的首创者。

史孝咸(1582年—1659年),字子虚,号拙修,出生于城南半霖史家村,是南宋臣相史浩之后裔,是姚江书院首创者之一。

黄尊素(1584年—1626年),字真长,号白安,城东黄竹浦人,明季东林党骨干人物,思想家黄宗羲的父亲。

孙嘉绩(1604年—1646年),字硕肤,天启年间阁老孙如游之孙。是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著有《五世传赞》、《存直录》等作。

熊汝霖,字雨殷,姚北天华街(今朗霞街道天华)人,明末抗清志士。

郑遵谦,字履恭,余姚临山卫人,少年时即有侠义心肠,轻财好义,是明末一位坚持民族气节,为大义而断绝亲情的抗清英烈。

王翊(1616年—1651年),字完勋,号笃庵,是明末清初的抗清将领,民族英雄。

黄宗炎(1616年—1689年),字晦木,号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通德乡黄竹浦人,黄宗羲胞弟,抗清义士、学者。

黄宗会(1618年—1663年),字泽望,号缩斋,世称石田先生,黄宗羲二弟,清初学者。

徐景范,字文亦,号正庵,是清代中兴“姚江书院”的王学传人。著有《四勿徽录》、《学问偶存》、《五经疑》、《纪史》、《正庵诗稿》等作。

黄百家(1643年—1709年),黄宗羲第三子,字主一,号不失,别号黄竹农家,通德乡黄竹浦人,清初史学家,是近代西方科学知识传播者

邵廷采(1648年—1711年),原名行中,字允斯,后改名廷采,字念鲁。余姚城区人,是清朝初期浙东地区的重要史学家。

劳史(1655年—1713年),字麟书,号馀山,是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的平民学者。

陈梓(1683年—1759年),字敷公,字右民,号一斋,又号客星山人。姚北临山人,是清代康熙至乾隆间的诗人。著有《四书质疑》、《经义质疑》、《删后诗文存》、《客星零草》、《寓峡草》、《九九乐府》、《一知杂著》、《定泉诗话》等作。

邵昂霄,字子政,清朝的天文历算学家。

卢文弨(1717年—1795年),字绍弓,好矶渔,人称抱经先生,是清代的经籍校勘学家、藏书家。

邵晋涵(1743年—1796年),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是的历史学家,浙东史学的殿军。

翁元圻(1751年—1825年),字载青,号凤西。清代学者,书法家。

黄澄量(生卒年未详),字式筌,号石泉。梁弄人,诸生,清乾嘉时藏书家。

叶樊(1791年—1836年),字季卫,号槿圃,余姚北城武胜门人。是清代余姚地区的桥梁建筑师。好土木营建,尤长桥梁建筑,相继督造修建余姚东门外皇山桥(今改建混凝土闸桥)、跨舜江的通济桥(今存,为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城石巍桥(今河填桥废)、转良桥(今称最良桥)。又捐资3万缗,扩建北门外候青桥,改3孔为5孔,民感其德,改名季卫桥。桥成,越年卒。建宅寿山堂即今王阳明故居

朱兰(1800年—1873年),字久香,号耐庵,文治先生之子,姚城东门外酱园街人。清中晚期闻名全国的考试官

黄春生(1811年—1861年),郑巷黄李鲍村人,是清咸丰年间余姚“十八局”佃农起义的领袖。

黄炳垕(1815年—1893年),字慰亭,号了翁,是清代后期的天文、历算、史地学家,是黄宗羲的七世孙。

翁庆龙,初名琳,字巳兰,号解虚心室主人。清代学者翁元圻曾孙,晚清的书法家。

顾全武(866年—930年),少年时曾做过和尚,故又名顾和尚。是五代时期余姚人中的吴越王钱镠胡名将。

孙子秀(1212年—1266年),字元实,号静见,梁弄汪巷人。是宋代较有才气,注重儒学的官员。

谢丕,字以中,号汝湖,泗门人,明大学士谢迁之子。又是奸相严嵩的知心朋友。

吕本(1504年—1587年),字汝立,号南渠、期斋,出生于余姚南城的玉兰堂。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亦是依附严嵩奸党的亲信之一。

翁大立(1517年—1597年),字儒参,明代中期为治理洪水作出重大贡献的大臣。

孙如游(1549年—1624年),字景文,是忠烈公孙燧的曾孙,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

王喜姐,祖籍余姚双雁乡上王村(今东南街道茭湖上王村),为明神宗的皇后,世称孝端皇后

骆尚志,号云谷,浙江余姚人,明万历年间神机营参将,臂力惊人,能举千斤,且擅长剑术。参加明军入朝作战,取得不错战绩。

高士奇(1645年—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江村,原籍余姚匡堰乡(今属慈溪市)。是清代的书画、古董鉴赏家、收藏家、历史学家。

邵友濂(1840年—1901年),原名维诞,字小村,是清末的外交大臣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原籍鄞县,晚年迁居余姚。是宋代的方志学家和目录学家

宋汉章,余姚丰南郎霞宋家人。近代银行家,上海中国银行负责人。

黄楚九,名承乾,字楚九,号磋玖,清同治十一年出生于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今属梁辉镇)医药世家,为上海大世界的创始人。对近代医药业和娱乐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然,后改梦麟,字兆贤、少贤,号孟邻,笔名唯心。1886年1月20日诞生于余姚老蒋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主要领导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台湾行政部门秘书长、台湾行政部门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是教育活动家。

沈宗瀚,乳名修年,字海槎,别号克难居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月15日)生于余姚凤亭乡,为中国农学家。

吴耕民,1896年3月17日出生于余姚镇精忠乡东溜场村(今属慈溪),现代园艺学奠基人,逝世前为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浙江农业大学一级教授

谷镜,公历1896年9月26日生于浙江余姚梁辉乡杨梅潭村,为中国现代病理学创始人,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黄云眉,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余姚笋行弄锈衣坊。字子亭,以“半坡”为号,教育家、历史学家,现代史学界公认的明史专家。1965年曾将旧籍245种,3130册赠送给梨洲文献馆及余姚梨洲中学。

严景耀,1905年7月24日出生于余姚低塘姆湖严家村。社会学家,中国犯罪学的开拓者。严景耀、雷洁琼夫妇俱为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

胡考,祖籍余姚。1912年12月23日生于上海。1994年6月23日逝世于北京。是集画家、小说家、诗人于一身的艺术家。

王仲荦,1913年11月9日生于余姚(一说生于上海),一名颂平,又名元崇,为中国现代史学家。

杨积芳(1856年—1938年),字馥笙,号福荪、寄篁,又取号东渔,下沙畈人。曾在朗霞篁封桥住过。编纂有《六仓志》,留有《东渔印存》。

郭静唐(1903年—1952年)幼名寅生,又名挹青,字琴堂。姚北周巷人。与楼适夷合办《余姚评论》、《余姚青年》等刊物。

高培良(1894年—1967年)余姚候青门高家弄人。与亲戚郭永泉合资创办“余姚唯一特产制造厂”,生产笋干菜,以“唯一”商标向政府注册。

裘树堂(1906年—1990年),又名柱常,笔名裘重,出生于余姚龙泉山北麓的邬家道地。为上海《新闻日报》的编委,中国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另著有《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

楼适夷(1905年—2001年),中共余姚第一任支部书记。1944年12月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浙东行政公署担任文教处副处长。参加过抗美援朝。1980年写有散文《夸我的故乡》《适夷散文选》。

陆一飞,又名瑞云,字挹斐,1931年出生于余姚桐江桥。中国山水画家,有不少画是余姚山水,出版过专集三本。

胡景耀,1937年出生于余姚镇,北京天文台研究员。1989年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一颗闪烁绿色光环的行星状星云,被国际天文界命名为“胡星”。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市桥头镇)。大陆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沈君山,1932年8月29日生,浙江余姚人,家世显赫,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博士,曾任职于普林斯顿大学美国航空航天局太空研究所及普渡大学。1973年回台湾后,担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后曾担任行院政务委员,并于1993年当选第一届民选校长。

施小琳,女,1969年5月生,浙江余姚人,现任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四川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对外交流

参考资料:

荣誉称号

2011年4月,余姚市入选全球绿色城市。

2017年,余姚市获得工业百强县(市)。

2017年12月,余姚市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8年10月,余姚市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8年11月,余姚市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2018年12月,余姚市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投资潜力100强,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中国最佳县级城市30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19年2月2日,余姚市获得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20年5月20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联合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发布了《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余姚跻身2019年县域网络零售TOP100,排名分别为33。

2020年6月30日,余姚市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入选“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排名第5位。

2020年7月28日,余姚市入选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2020年8月,余姚市入选“2020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2020年11月,余姚市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入选”2020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入选“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入选水利部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名单。

2020年12月1日,余姚市入选“2020年综合竞争力全国百强县(市)”。

2021年7月,余姚市上榜“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1年8月,余姚市入选低碳先锋城市。入选“2021赛迪百强县”。

2021年9月,余姚市入选2021年省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名单。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21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2021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2021年10月,余姚市入选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公示名单。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2021年11月15日,余姚市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2021年12月,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公示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县拟授牌命名对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城区)。

2022年1月,余姚市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区)。

2022年5月,余姚市入选《2021年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榜单,位列全国第10名。入选《2021年中国投资环境百强县》,排名第8位。

2022年6月,余姚市入选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入选2022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位列第12位。

2022年7月,余姚市入选赛迪《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百强县排名第13位。

2022年11月,《经济日报》发布《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余姚入选“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12位。入选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排名第9。

2022年12月,余姚市入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第13。获评“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

2023年5月,余姚市入选壹城智库“2023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12。

2023年7月,余姚市入选2023赛迪百强县,排名第13。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41。

2023年9月,余姚市入选“新华指数·高质量发展百强县(2023)”,排名第12。

2023年11月,余姚市入选赛迪顾问“2023中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排名第14。

2023年11月,被推选为“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

2023年11月,被确定为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3年12月,入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第10。

2023年12月,入选2023年稷夏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第18。

2023年12月,入选竞争力智库“2023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第12。

2024年2月,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2024年6月,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40。

2024年7月,入选2024赛迪百强县,排名第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