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氏政权

更新时间:2024-07-01 22:09

燕国指三国时期公孙渊所置的王国,前身是由公孙度辽东开创半独立的侯国政权。“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等赍玺书徵渊。渊遂发兵,逆于辽隧,与俭等战。俭等不利而还。渊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

历史沿革

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取了他叔父公孙恭的位置,擅行自立,派遣使者上表陈述(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十二月)。刘晔认为:“公孙氏是汉朝时所任用的(公孙度守辽东,见献帝初平元190年),所以世袭辽东太守官位(古者世爵不世官;爵,谓公侯伯子男,官谓卿大夫也。今谓之世官者,以公孙氏所据之地,汉辽东寸守之职守耳,子孙相袭,是世官也)。由于山水海陆阻隔,地处偏远,故胡夷之民难于制驭,所以世袭权位日子很久。现 如不将公孙渊诛杀,以后必定造成祸患。如果他们怀有二心,又依恃武力,那时要再行诛杀,事情就难办了。不如趁他刚刚上任,既有自己的势力,也有自己的仇人(有党故能夺恭位,与之为仇者,则恭之党也),出其不意,兵临城下,开设赏赐招募的条件,可不劳动军队而平定。”东国使臣闻得到情报报于公孙渊,渊怨之。欲由魏侯自立为燕王,放弃其父祖的平衡外交,傲视魏帝的命令,向孙吴遣派使臣“今魏家不能采录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斗得行其志,听幽州刺史、东莱太守诳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郡。臣不负魏,而魏绝之。”并以姻亲扶余的赤马名貂延于东吴,此举促使吴蜀公分魏,吴蜀两国以国策开始认真研究并执行,魏怒欲伐之,因东国是曹操亲封侯国故曹植柬之。后来公孙渊频繁的以扶余名马助孙吴军资的情报被曹魏捕获,东莱太守及幽州刺史上奏(怕公孙渊吞并他们),魏怒又欲伐之,遣大将田豫、王雄从海陆两路攻燕国,蒋济柬之,魏帝不听,田豫、王雄无功而返。当由吴返燕的使臣报告发现吴国武库不强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公孙渊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的人口,于是诱斩吴使,又遣肃慎氏献楛矢于魏以喻圣王在世天降祥瑞,魏帝大喜。因魏蜀分魏时在蜀汉使者面前夸下海口孙权羞愤欲由海路亲征,东吴名臣陆逊及赵姬柬之。明帝遣使者傅容、聂夔封公孙渊乐浪公,又有燕使对公孙渊说魏国使团中有名叫左骏伯的力士,公孙渊大为恐惧,于是带领甲士,包围使者居住的学馆,又数次对陪伴的国内宾客口出恶言,魏使回洛阳后对明帝说此事。魏帝大怒,遣名将毋丘俭率幽州诸部联合鲜卑、乌恒伐之,卫臻柬之,魏帝不听,公孙渊逆与俭战,俭不利,引还。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派使者拿着符节,借助鲜卑单于的王印,给边疆北方民族加封晋爵,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魏国北方地区。次年正月又向东吴称臣,东吴名臣羊衜认为此次救下燕国以后就会心悦诚服,孙权表示愿意派兵救援燕国并告诫公孙渊要小心司马懿,魏国诏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并遣司马懿联合慕容鲜卑、高句丽、乌恒再次由海陆围攻燕国,燕国自信军力欲守城待雪故不东走,联军攻城“宣夜不停”亦不能取胜,同年八月(再拖两个月就下大雪)流星击城,魏军散布谶纬,东国人心狂乱,九月魏军司马懿率兵平定辽东,公孙渊战败身亡于流星坠落处,东国政权覆灭。由于东国士人都被司马懿筑京观,关于东国的记载全来自魏国、吴国、蜀国、晋国、韩国、倭国的史书及考古。中日考古人员在辽阳市公孙家族墓、鸟跟县、鸟取县、石川县发现了两地独有的容器。根据扶桑史料今赤染氏、常世氏既公孙氏后裔,有神社。

行政区划

幽州燕国州郡州

平州

辽东郡 治所襄平县 县数10 属县:襄平、汶、安市、新昌、西安平、北丰、平郭、东沓、辽队、望平

辽东属国 治所昌黎县 县数6 属县:昌黎、宾徒、徒河、无虑、险渎、房

玄菟郡 治所高句骊县 县数2 属县:高句丽、高显

乐浪郡 治所朝鲜县 县数7 属县:朝鲜、屯有、浑弥、遂城、驷望、镂方、临浿

带方郡 治所带方县 县数6 属县:带方、含资、海冥、列口、长岑、提奚

燕国人口

蜀汉兵力基本在10多万。公孙渊兵力也在10多万。《文选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称公孙渊:“自以为控弦十万,奔走足用”《三国志 凉茂传》也记录他在被公孙度扣押多年身居东国高层后透露了公孙氏的兵力:“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成败。”“另外公孙度宗女,是扶余王王妃;公孙康女儿,是百济王王妃。除此之外,辽东公孙氏政权能从东夷九部落调取兵力。《晋书 地理·平州》:“及其子康、康子文懿并擅据辽东,东夷九种皆服事焉。”《三国志 高句丽传》记录高句丽王子拔奇及涓奴加各率领3万人投降公孙康:“拔奇怨为兄而不得立,与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馀口诣康降,还住沸流水。”

公孙氏政权人口,公孙氏使者韩忠在和曹魏争夺册封乌丸峭王时声称:“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拥兵百万”当指公孙氏直接掌握的人口数量,以汉魏兵民比例1:10计算,一百万人口也是十多万兵力。这十多万兵力还要分布用于五郡治安及对内弹压高句丽、濊貊上面,面对司马懿的兵力,燕国虽在总体兵力占优数,但局部上却远不如司马懿联军的兵力。经过京观的“威灵迈日域”据《晋书·宣帝纪》载在司马懿消灭公孙渊后,曹魏清查战乱后的辽东户口仅剩“户四万,口三十余万。”直接改变了中古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

崩于司马

曹氏幕府以公孙康重建燕秦汉以来的东北亚秩序,汉晋间东北之大事, 即著辽吴日三地海上交通频繁,所谓乘桴沧海于扶桑,葛越布于朔士,貂马延于吴会,其经营东土,成绩昭彰,足见公孙氏三世守边保境绥虏安民之效。但经过司马懿至星坠所在斩公孙渊后,又屠城坑其众,以《晋书·地理志》所列武帝太康元年辽东诸郡国户数观之,则辽东国仅五千四百户,玄菟郡仅三千三百户,乐浪郡仅三千七百户,带方郡仅四千九百户每户平均纵达十口,诸郡国合计当亦不过十馀万口。太康元年正西晋统一中国局势全盛之时,辽左海东竟尔荒残至此,良足惊异。余谓此盖由司马懿讨平公孙渊时果行杀戮及任令中原人民流寓辽东者归还故土之故。《晋书·宣帝纪》云:“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年十五以上七千馀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以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是懿诛杀公孙氏僚属将吏殆尽,复戮兵民近万人,此实辽土之精 英公孙氏所恃以捍御胡貊二虏者,抚而用之,未始不可化反侧为干城,一朝屠戮,宁非自残猛士乎,又当汉末大乱,中原士庶多避地辽东,对公孙氏之安边防者甚有助力,其久留辽左者子孙蕃育,已无异土著。乃司马懿于讨平公孙后竟下令谓“中国人(中原人)欲还旧乡恣听之”(《晋书·宣帝纪》)此所谓除少数老耄者外皆生于辽土,为巩固国防计,方移民实边之不暇,安能听从业已久居之人归还故里,可知司马懿之目光在内而不在外,边陲非所留意也。豪俊一空,侨寓归去,辽土之重心遽失,辽东诸郡之民谅遂多流入夷貊,故至太康元年存户颇少,推原厥始,司马懿之浪杀实辽土致命伤也。《魏志·三少帝纪齐王芳纪》景初三年记云:“以辽东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以故纵城县为新沓县以居徙民。”又正始元年记云:“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规齐郡之西安、临淄、昌国县界为新汶、南丰县以居流民。”特设数县以居之而以新沓、新汶、南丰为名知此等流民乃辽东土著,非中原人流寓辽东复归故里者。时距公孙氏之灭甫一二年,司马懿方与曹爽同辅魏政,不遣送此等流民归辽东,反为立县,意不过在增加内地人口,是与割四肢以养口腹何异乎,公孙氏灭后不数年有毋丘俭讨高句骊之役,功烈足称,其攻破高句骊国都,可与公孙康后先辉映。然俭奉命专征,凭借甚厚,究不若公孙氏仅恃一隅兵力即能威震殊俗之为难得。吾人不能因俭之胜利遂谓其时辽左实力尚可与公孙氏未亡时比也。

历史评价

郡在藩表,密迩不羁,平昔三州,转输费调,以供赏赐,岁用累亿,虚耗中国。然犹跋扈,虔刘边陲,烽火相望,羽檄相逮,城门昼闭,路无行人,州郡兵戈,奔散覆没。渊祖父度初来临郡,承受荒残,开日月之光,建神武之略,聚乌合之民,扫地为业,威震耀于殊俗,德泽被于群生。辽土之不坏,实度是赖。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向不遭度,则郡早为丘墟,而民系于虏廷矣。遗风余爱,永存不朽。度既薨殂,吏民感慕,欣戴子康,尊而奉之。康践统洪绪,克壮徽猷,文昭武烈,迈德种仁;乃心京辇,翼翼虔恭,佐国平乱,效绩纷纭,功隆事大,勋藏王府。度、康当值武皇帝休明之会,合策名之计,夹辅汉室,降身委质,卑己事魏。匪处小厌大,畏而服焉,乃慕托高风,怀仰盛懿也。武皇帝亦虚心接纳,待以不次,功无巨细,每不见忘,又命之曰:「海北地土,割以付君,世世子孙,实得有之。」皇天后土,实闻德音。臣庶小大,豫在下风,奉以周旋,不敢失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