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转换系数

更新时间:2022-08-25 18:17

放射γ射线和内转换电子,是核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或较低能态的两种可能方式。内转换系数α表示内转换和γ放射跃迁相对概率的大小。

原子核

原子核(atomic nucleus)简称“核”。位于原子核心部分,由质子中子两种微粒构成。而质子又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又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基态是指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这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的这种定态。基态的概念是基于能层原理、能级概念、能量最低原理而来的。

原子激发态是原子除基态之外的其他可能定态。原子受到激发,能级升高而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 ,其平均寿命是有限的,因而激发态能级有一定的宽度。原子激发态的寿命一般为1×10-8~1×10-9秒,能级宽度为1×10-7~1×10-6电子伏特。亚稳态的寿命要长得多,能级宽度则要窄得多。原子从高激发态跃迁到低激发态或基态可发射光子。

内转换

处在激发态的原子核向低能态或基态跃迁时,可以通过发射核外电子方式来完成。原子核把激发能直接授予核外某一个电子,使它脱离电子核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过程称为内转换,发射出来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对于γ衰变特别是内变换的研究是获得有关核能级知识的重要手段。它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跃迁有关的原子核能级的自旋与宇称等性质。

内转换是γ衰变的一种类型,原子核退激发的另一种途径。原子中核外电子因直接从处于高能态的核获得能量而脱离原子的过程。此时,核由于放出能量而跃迁到能量较低的状态。内转换常在重原子的最内几个电子壳层中发生。内转换前后核素不发生变化。

内转换系数概念

放射γ射线和内转换电子,是核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或较低能态的两种可能方式。通常描述一种核素放射特性时,用内转换系数α来表示内转换和γ放射跃迁相对概率的大小。

各种核素的内转换系数不同。发生内转换后K层轨道的空缺和EC的空缺相似,随后可由外层电子补缺,从而又发射X线和俄歇电子。所以凡伴有γ跃迁的核衰变,发出的射线比较复杂。

内转换系数计算

为了计算内转换电子发射几率Pei和Pe,就必须知道其内转换系数αi和总的内转换系数α。

不同元素的不同原子壳层的内转换系数也已系统评价。它们是以不同元素(原子电荷数)及其跃迁γ射线能量Eγ为函数,给出了跃迁γ射线的多极性M1,M2,M3和M4以及E1,E2,E3,E4等的K,L,M,N……壳层及总的内转换系数的数表和曲线图。有专门计算内转换系数的程序HSICC。该程序是以样条拟合方式,对应其相应γ射线多极性的不同跃迁γ射线的能量Eγ进行计算的,并根据其γ射线多极性和能量Eγ给出不同壳层i的内转换系数αi和总的内转换系数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