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镇

更新时间:2024-03-01 12:17

凤岗镇,古称塘沥洞,隶属广东省东莞市,地处东莞市东南端,东、南、西三面紧邻深圳龙岗、横岗、平湖和观澜。全镇总面积82.43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凤岗镇辖1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根据东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凤岗镇常住人口为417430人。

历史沿革

战国,凤岗境域属楚国。

秦代,凤岗境域属南海郡番禺县地。秦二世纪元年(前209年),属南越国地。

西汉,凤岗境域属番禺县地。

东晋,凤岗境域属东官郡宝安县地。

南北朝,凤岗境域属梁国东莞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设州,凤岗属广州府宝安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凤岗属广州总管府宝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宝安改名东莞,凤岗属东莞县。

宋开宝五年(972年),凤岗属广州中都督府增城县,六年(973年)复属东莞县。

元代,凤岗属广州路总管府东莞县。

明代,凤岗属广州府东莞县归城乡第六都。

清代,凤岗仍属广州府东莞县,归城乡第六都。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凤岗属东莞县石龙戎厅管辖。

民国二年 (1913年),凤岗隶属广东省粤海道东莞县第四区。民国十四年(1925年),隶属粤中行政区东莞县第四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属中区绥靖公署东莞县第四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东莞县。抗战期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东莞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东莞县第四区。

1949年10月,凤岗境域属第三区。

1950年3月,属珠江区专员公署东莞县第四区。

1952年12月,属粤中行政区东莞县第八区。

1956年2月,属惠阳专区东莞县第八区。

1958年,属塘厦人民公社。同年11月,属广州市东莞县。

1959年1月,属佛山专区东莞县。

1961年,设风岗人民公社。

1963年6月,复置惠阳地区,属东莞县。

1983年10月,撤社建区,改设为凤岗区。

1985年9月起,属东莞市。

1986年,撤区建镇,改为凤岗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凤岗镇辖1个社区、1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凤岗镇政通路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南、西三面紧邻深圳龙岗、横岗、平湖和观澜。全镇总面积82.4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凤岗镇东部山岭连绵不断,东部最高峰海拔近300米,西北海拔平均100米,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端狭小,东、西、北三面宽大,形状似一个“平”字。

气候

凤岗镇位于东莞市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两季吹东南风,空气湿润,雨量充沛;秋季常吹西风,秋高气爽;冬季多吹北风或西北风,空气较为干燥,较冷年份会出现短期霜冻。年均无霜期339天,1月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月份,2月1日至3月10日,是由冬季转春季的过渡期。这段时间由于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每次时间短则3~5天,长则10天以上,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一定影响。7月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月份。7、8、9月是台风吹袭凤岗的季节。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凤岗镇土壤类型是由砂页岩、花岗岩发育而成的赤红壤。花岗岩赤红壤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其表层多数是渗育型黏土。河沥两岸因受洪水冲击影响,大部分为沙质土。由于地势较高,阳光不足,土温和水温不易提高,冷底田、浅脚沙质田比例重。雁田村的一部分耕地和其余各村的门前田较肥沃。

矿产资源

20世纪30年代,在凤岗黄洞之北的跌死猫山、七娘坑等处发现储藏量较丰富的钨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间,凤岗群众自发开采钨矿。采矿运用土法,打深约10米的地洞,下去挖取矿砂,然后用水流冲洗,冲掉部分泥沙杂质,掏出粒状矿质即为钨矿,俗称“洗锡米”(当时把钨矿称为锡矿)。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工厂停止收购矿砂,群众也停止开采。

20世纪60年代,在天堂围石马岭发现地下藏有磁铁矿(又名“褐铁矿”)。曾组织群众开采,炼铁厂设在天堂围车站附近的山坡上。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五联的秀木桥村前发现地下藏有大量的硫磺,随即由公社厂矿企业组织开采。

雁田石灰坑因藏有大量石灰石而建了石灰厂。

人口

根据东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凤岗镇常住人口为417430人。

经济

综述

2020年,风岗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8.47亿元(第一产业0.16亿元、第二产业193.08亿元、第三产业125.23亿元),比2019年增长4.7% ,增速排全市第十二位,超额完成市的调度目标(2.5%)任务。

2021年在全国百强镇中排名第26位。地区生产总值达373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排名全市第3名。2022年1月至9月,凤岗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5亿元,同比增长1.2%。规上工业总产值690.7亿元,同比增长2.2%。规上工业增加值163亿元,同比增长0.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25.2%,增速排名全市第8名。

第二产业

2020年,风岗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0.3亿元,比2019年增长7.3%,实现增加值143.6亿元,增长9.1%。全镇70家倍增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 1.7% ,比2019年上涨16.5%。

第三产业

2020年,风岗镇各项税收总额6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亿元。

交通运输

凤岗镇三面毗邻深圳,是东莞市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建设的重要节点城镇。在东莞市率先与深圳在城管、警务、应急等领域实现跨区域合作。15条道路与深圳互通,8条往来两地的公交专线,深圳地铁10号线东延线和深惠城际轨道规划过境,完善布局东南西北4个高速出入口,在交通层面与深圳实现无缝对接。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0年,凤岗镇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机构建设比例达41.5% ,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5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联合三大产业平台面向深港澳地区招商﹐重点引进联东项目、京东湾区总部项目,涉及总投资137亿元;形成镇村统筹选商新模式,协助5家市倍增企业解决超33万平方米用地需求。对本土11家优质企业增资扩产给予用地支持,涉及用地面积29.3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30亿元。研发投入、高新企业数量持续增长,2019年度R&D经费支出7.2亿元,比2019年增长4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1家,增长5%。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筑巢育凤”行动计划,培育市瞪羚企业2家。依托大型骨干企业,累计建成24个高水平研发机构。新增引进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8人、博士2人、硕士16人,超额完成人才引进任务。东莞市首宗“工改MO”项目都市慧谷落地、动工,两大产业平台引进企业超400家。加快人工智能小镇建设速度,初步形成《产业发展规划》《配套设施综合规划》《政策保障和运营管理机制研究》等成果。

文化事业

2020年,凤岗镇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十大宣传文化品质提升项目,举办公益夏令营、“四球”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推进文化惠民特色文化活动,举办文化惠民演出,受惠人数1500人次。开展文化体育科技公益培训千人夏令营活动,课程涵盖20个项目,受惠人数1000人。开展市级非遗申报,非遗传承发展成效显著,凤岗客家山歌进校园入选非遗进校园之“十大示范性案例”;风岗客家腊肠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动5个文物点的修缮工作和纂香书室改造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并启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推动东莞文化馆凤岗分馆、3个城市阅读驿站、融媒体中心等10个项目建设。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凤岗,古称塘沥洞。民国八年(1919年),农历六月初六开设新市集,人们称之为新圩。新圩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形似凤凰,因而人们称新圩为凤岗圩。凤岗的地名由此确立。

客家文化

凤岗是东莞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吸收其他文化而形成的。凤岗镇是一个客家镇,全镇有120座保存完好的客家碉楼,客家文化底藴丰富。《凤岗历史博物馆》一书中史料记录:从古到今,凤岗镇居民主要是从北方中原地带的南下移民。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从河南南阳迁江西吉水,再经南雄珠玑巷迁入凤岗雁田村的邓氏先祖,是最早迁徙入驻凤岗的客家先人。此后,从宋朝起始一直到清朝,包括中间经历的各朝各代,均有诸多不同姓氏的客家人迁入该地各村定居,迄今全镇共有206个姓氏之多,比经南雄珠玑巷南迁的156个姓氏还多50个。从清朝开始,凤岗人陆续迁出海外,遍布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3万多人,是凤岗镇现有常住人口的两倍,堪称“客家第一珠玑巷”。

客侨文化

凤岗镇是著名侨乡,华侨遍布三十多个国家,是东莞市重点侨乡之一,被称为中国客侨之乡。凤岗镇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3万多人,其中华侨(华人)1万6千多人,分布世界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有港澳台同胞1万5千人。把凤岗的客家文化和侨乡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客侨文化,对于传承和开拓客家文化具有新的示范意义。

象棋文化

凤岗镇是中国象棋之乡,象棋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棋艺文化氛围浓厚,涌现出第一位全国象棋冠军杨官璘。凤岗是杨官璘的出生地,自幼在此长大,成名后多次返回故乡,也因此而使凤岗人特爱象棋,造就了凤岗特有的象棋文化氛围。

方言

凤岗是东莞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凤岗有两种方言,客家话和本地话(粤语),大部分讲客家方言。。凤岗大多数人会讲客家话、粤语和普通话。

风景名胜

凤岗著名客侨文化景点有:油甘埔江屋、纂香书室、黄洞观合楼、回龙庵碑文、凤岗历史博物馆和杨官璘象棋广场。此外还有“回龙庵”“兴贤文社”“洪全福故居”及“杨官璘故居”“排屋楼”等历史文化古迹。

排屋和炮楼

凤岗镇内有两种有别于一般客家地区的建筑———排屋和炮楼。专家认定,前者是客家建筑继土楼、围屋之后的第三种建筑形态,充分体现了滨海客家文化特色,后者和开平碉楼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两者极具文化价值。凤岗的炮楼和排屋作为滨海客家特色建筑,其文化价值绝不亚于梅州客家文化和江西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进入新阶段的标记。

在凤岗8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尚存的清末民初时代的炮楼达120多座,这些炮楼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功能类似,但建筑风格传承了客家“围龙屋”的结构特色又融合西洋特色,其突出特点就是外观开阔、内在连通。在一千多年前,本想逃避战乱迁徙南下的客家人,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土匪盗贼时常入侵,打家劫舍十分猖獗,客家人为求自保,依照“围龙屋”的防御特性共建有防卫功能的堡垒式碉楼,既可避敌又兼设炮眼可攻击盗匪,碉楼也称为炮楼。凤岗现存碉楼外形多为方形,层数普遍在3至9层,存世年代最久远的是位于天堂围村的忠义堂楼。

洪全福故居

洪全福故居,是清末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族侄洪全福所建故居,建筑面积达一百六十平方米,每间房宽四米,深八米,二进房,上盖灰瓦,墙由石灰、黏土、沙子夯实而成,具有客家建筑的风格。洪全福故居于2004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纂香书室

纂香书室,位于凤岗镇凤德岭上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6年),面积1152平方米,由上村张姓十七世祖张超群用千金所建,为三进两厢砖木瓦结构,碌灰筒瓦,硬山顶,檐下施砖雕装饰斗拱,龙船形灰塑正脊,檐棂、山墙、沼脊饰有花鸟图案,浮雕彩绘保存完整,青砖墙体。凤檐高翘,鳌尖高突。清嘉庆年间,被誉为“广东第一才子”的宋湘在此执教,“纂香书室”为宋湘亲笔所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纂香书室举办培训班,并开办“纂香女子学校”,是凤岗镇唯一一座清代书院。

黄洞观合楼

黄洞观合楼,是凤岗最具代表性的碉楼,位于凤岗镇黄洞榕树厦村,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华侨蔡观合所建。观合楼楼高八层约24米,占地43.5平方米,楼顶有壁画浮雕,底层与其他房屋相连,构成一个整体。

凤岗历史博物馆

凤岗历史博物馆,位于凤岗镇园龙山公园山顶,建于2006年,2007年11月开馆。凤岗历史博物馆馆内设有“凤岗源流”“民俗文化”“峥嵘历史”“现代凤岗”四个展室,是凤岗历史文化的收藏,是凤岗新时期的文化展示。

回龙庵碑文

迴龙庵,建于元末明初,位于黄洞村庵下岭南面,建筑面积199.2平方米。此庵坐北向南,背靠庵下岭,是一座三间二进的青砖绿瓦的砖木建筑物。采用陶塑、木刻、浮雕等工艺装修,室内雕梁画栋。迴龙庵内现保存有兴贤文社碑、建立庆茹书室碑记、建立连茹书室碑等碑文,记载了凤岗先人的文化活动及社会发展历史。

杨官璘象棋广场

杨官璘象棋广场,位于凤岗镇体育馆旁边,是为纪念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杨官璘而专门建造的。杨官璘象棋广场,是凤岗文化名人的展示,是文化凤岗的宣传窗口。杨官璘,凤岗镇塘沥村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象棋冠军,先后获得四届全国冠军,退役后从事象棋研究和授棋工作,培育出了吕钦、许银川等大师级棋手,是中国象棋宗师级人物。

荣誉称号

凤岗镇先后获“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文明镇”“中国客家山歌之乡”“中国客侨文化名镇”“中国象棋之乡”“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园林城镇”等荣誉称号。

2020年,凤岗镇在全国百强镇中排31位。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确认凤岗镇为2019年国家卫生乡镇。

2021年9月,凤岗镇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12月,获“2021年度中国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 称号。

2021年,凤岗镇荣获2021年度领导班子工作优秀镇(街道)第3名和9个单打冠军。

2023年9月24日,入选“2023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排名第30。

2023年10月20日,入选“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4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