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蛮

更新时间:2024-06-27 11:53

南蛮,1.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 2.旧时小说中辽、金人对宋及宋人的称呼。古代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东)、蛮(南)、戎(西)、狄(北)”。

称谓由来

“南蛮”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中国(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曾经准噶尔人也如此称呼满族人。

先秦时期

国语·晋语》载:“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茆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国语·郑语》载,周幽王时期的史官史伯对郑桓公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可见,周人对楚也称之为“荆蛮”,是“群蛮”之一。由此观之,丹江至汉水两岸的山地是“群蛮”所居之地,这一带有楚山、楚水之名,故周王称之为“楚蛮”而分封于楚,均是楚国受封的势力范围。如以汉水的走向来看,西周时期的“汉东”是曾、鄂等国之地,那么“汉西”山地中的“群蛮”则是楚国的势力范围了。

秦汉时期

南蛮以盘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盘瓠蛮因以神犬盘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盘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枲束发。汉王朝对他们收取“賨布”(作为赋税交纳的布)之赋,大人每岁征布一匹,小口半匹。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张鲁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川北的板楯族人多信从之,大量迁到汉中。曹操平张鲁,李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为首的板楯族人被迁到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号为巴人或巴氐。另部分被曹操内迁关中。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巴酋勾渠知曾在关中联合氐、羌、羯等各族共三十万人,反抗刘曜统治。早在汉初就已迁居商洛地区(陕东南)的板楯蛮,在南北朝时期沿丹水沔水向东南发展,到6世纪时,已分布在“北至商洛﹑南拒江淮,东西二千余里”的土地上,而且还部分地保持着他们的固有习俗。成汉后期,牂柯、兴古(今云贵东部)僚人大量北迁入蜀,部分沿嘉陵江北上,给留居川北地区的板楯族人以巨大的冲击。南北朝后期,北魏势力南入四川,建立巴州(今四川巴中),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以统僚人。

南朝在蛮人集中的地区设置“左郡”、“左县”采取以夷制夷,以蛮人首领任令长、太守甚或刺史,进行羁縻。而在荆州置南蛮校尉雍州宁蛮校尉,统管蛮事。归附的蛮人,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各地蛮人仍不免于官府的迫害,他们反抗官府的起义斗争史不绝书。南北王朝都残酷镇压这些反抗斗争,且常常把俘虏和降蛮大量迁徙到河内诸州、六镇或建康,有的还被抑为营户,或赏赐给官僚为奴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