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

更新时间:2024-04-11 22:05

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介于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之间,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市以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隔滁河与滁州市全椒县毗邻,东北与南京市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总面积1319平方千米,下辖9个镇;截至2022年,和县户籍人口533888人。

历史沿革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据《尚书》《禹贡》《通典》《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史料记载,在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属吴,亡入,越亡入。战国,楚东侵至泗上,遂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将天下分为36郡。置历阳县,属九江郡

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历阳属淮南国王莽时期(前9年-13年),一度改为明义县。东汉分十三州郡,历阳属扬州,治所历阳。

三国时期(220年-265年)属吴为重镇。

太康六年(285年),属扬州淮南郡。永兴元年(304年),分淮南郡之乌江、历阳、阜陵、龙亢四县,置历阳郡。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历阳郡属南豫州,辖历阳、乌江、龙亢三县。文帝元嘉七年(430年),罢南豫州并豫州,历阳郡属豫州。元嘉八年(431年),历阳郡辖历阳、乌江、龙亢、雍邱、酂县五县。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分淮南北,复置二豫州,历阳郡属南豫州。大明五年(461年),乌江县怀德县合并,立临江郡。历阳郡辖历阳、龙亢、雍邱、酂县四县。武昌王永光元年(465年),撤临江郡,乌江县仍属历阳郡。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酂县划归新昌郡。齐武帝永明二年(484年),雍邱县划归陈留郡,历阳郡辖历阳、龙亢、乌江三县。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北齐高洋、南梁陈霸先在历阳议和,遂改历阳为和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历阳郡,下辖历阳、乌江二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和州。武德六年(623年),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贞观元年(627年)和州属淮南道,辖历阳、乌江二县。武后长安四年(704年),和州辖历阳、乌江、武寿(今含山)三县。天宝元年(742年),和州复改为历阳郡,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乾元元年(758年),历阳郡仍改为和州,属淮南节度使。

宋代,和州为上州,置和州防御使,统于淮南西路。

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和州镇守万户府,属淮西总管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和州安抚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和州安抚司升为和州路,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路复降为和州,属庐州路。

洪武七年(1374年),属凤阳府,不久直属南京。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直隶和州,属京师,下辖含山县。

顺治二年(1645年)和州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乾隆八年(1753年),属安徽巡抚部院,安庐滁和道。

民国元年(1911年)11月12日,和州光复,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安徽省第五行政专员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日军侵占和城,汪伪成立和县公署。国民党县政府迁至善厚集。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功剩桥南陈村,成立和含行政办事处,后成立和县县政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同年11月,和、含划开。

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县政府。4月23日,和县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

1950年春,仍属巢湖地区。

1952年,属芜湖地区

1958年12月,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

1959年4月,仍归属芜湖地区,同年5月,和含县划开。

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

2011年8月,和县(除沈巷镇)划入马鞍山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和县辖9个镇:历阳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西埠镇香泉镇乌江镇善厚镇石杨镇。县人民政府驻历阳镇

资料来源: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岸。介于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之间。全县南北长约69千米,东西宽约18.8千米,总面积为1318.6平方千米,其中:低山、丘陵面积557.3平方千米,平原面积854.7平方千米。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市以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隔滁河全椒县毗邻,东北与江苏省南京市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

地形地貌

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土地面积占全县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

气候

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和县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毫米,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毫米,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毫米。年蒸发量1488毫米,7月份最大,达204毫米;元月份最小,仅5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水文

和县境有9条河流和55千米的长江江段,南起裕溪口,北止乌江驻马河口,水源可靠。

和县境内长江最高水位,均以金河口记录为准:1954年11.54米,1973年10.51米,1980年10.45米,1983年11.46米,1988年10.06米。境内上游以裕溪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54年12.87米、1962年11.04米、1973年11.28米,1983年12.25米,1988年10.90米。境内下游以驷马新河乌江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71年8.44米、1977年10.00米、1983年10.82米、1988年9.46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和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膏、磷、白云石、石灰石、建筑砂、地热、矿泉等20余种,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铊、铅、钒,初步探查铁矿产地4处、铊矿产地1处;能源矿产资源有煤,全县有3处,预计储量500万吨;非金属矿产资源有建筑石料用灰岩、溶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水泥用灰岩等,累计查明资源总储量5.46亿吨,保有资源总储量4.99亿吨。

生物资源

和县有270多种乔灌木树种,134科564种药用植物,72种浮游植物;140多种脊椎动物、14目33科102种鸟类和30多种鱼类。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和县户籍人口542785人,比2016年末减少1048人。其中,乡村人口426122人,城镇人口116663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3.53‰、死亡率为10.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0‰。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和县常住人口为410899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7.5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2%,增幅居全市首位,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3.9和3.1个百分点,为2015年以来最快水平,两年年均增长8.3%。GDP总量增加49.7亿元,是前两年增量的1.3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9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29.1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158.5亿元增长11.5%。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由上年的10.6:36.4:53调整为9.4:40.7:49.9,二产比重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到26.3%,较上年提升3.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

2020年,和县地区生产总值266.8亿元(含郑蒲港新区),增长4.5%(按可比价计算),增速较前三季度快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4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7.0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1.4亿元,增长3.2%。

2019年,和县地区生产总值253.2亿元(含郑蒲港新区),增长8.2%(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8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9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2.5亿元,增长6.2%。

2019年,和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县直管22.4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居全市三县三区第5位。这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3.8亿元。全年县直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税金为7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年全县财政支出45.9亿元,增长17.3%,其中县直管31.5亿元,增长5.3%。

2019年,和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592元(不含郑蒲港),同比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911元和20815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10.4%。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6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9.11万亩,同比下降0.3%,粮食总产量38.42万吨,同比增长0.8%;生猪出栏16.83万头,增长31.2%。

2019年,和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1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31.3亿元,增长2.5%;林业产值0.7亿元,增长2.2%;牧业产值8.4亿元,下降1.2%;渔业产值5.7亿元,增长7.1%。农产品生产形势良好,其中粮食总产量为39.8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产量为48.2万吨,同比增长2.5%;生猪出栏9.9万头,同比下降44.2%;家禽出栏1246万只,同比增长5.1%;水产品产量2.2吨,同比增长3.7%。

第二产业

2021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66家(当年新增26家),完成产值同比增长31.3%(不含郑蒲港新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增速分别较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快5.5和1.9个百分点,两年年均增长11.4%。占全市比重11.4%,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9.9%,增速分别较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快51.1和44.8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较全部规上工业快48.6个百分点;战新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1.5%,较上年同期提高9.4个百分点。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4.2%,增速分别较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高18.7和18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较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19.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2%,较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县2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0个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76.9%。化工、泵阀、农副食品加工、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均保持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6.7%。

2019年,和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4%,其中县直管同比增长19.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增幅居全省61个县(市)首位。其中县直管同比增长11.3%,增幅居全市三县三区第3位。从县直管区域的分行业来看,26个工业行业中有18个保持增长。四大主导产业“三升一降”,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9.1%,其中化工、泵阀及汽车零部件、绿色建材分别增长37.5%、10.2%、31.0%,食品下降23.0%。

2021年,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5.5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5%,增速较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3%,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全年县直管33家资质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36.8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9.8和16.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25.2%。资质内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共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两年平均增长24.7%。

第三产业

2021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增速较全市快3.2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22.8%、6.2%、22.3%,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3.4%、3.2%、6.9%。1-11月,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9.1%。

2019年,和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亿元,同比增长12.8%,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省61个县(市)第34位和第14位。其中县直管实现76.8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全年全县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含个体户)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7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县直管10.1亿元,同比增长17.5%。全年全县进出口总额125725万美元,同比增长91.6%。其中:出口总额55395万美元,增长227.5%;进口总额70330万美元,增长44.4%。这其中县直管进出口总额20771万美元,增长14.6%。

截止2019年12月底,和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5.7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比年初增加24.7亿元,同比增长9.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0.9亿元,比年初增加14.7亿元,同比增长8.3%。从存款看,住户存款占存款总额近八成。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214.8亿元,比年初增加20.3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和县小学共56所,在校学生24417人,其中:女生10564人,农村留守儿童8033人;专任教师1749人,师生比13.96。初中27所,在校学生12172人,其中:女生5309人,农村留守儿童4975人;专任教师1317人,师生比9.24。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6844人;专任教师499人,师生比13.72。全县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共3365人,其中普通高中496人,普通初中1265人,小学1604人。全县学前教育学龄人口总数(3-5岁)11806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3.00%;小学毛入学率为101.55%,其中:女童小学毛入学率为100.8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8.95%。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3.0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05%。全县每万人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349.69人,其中:高中在校生为125.86人;每万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798.69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909人,在校生2965人。全县每万人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为54.52人。

2021年8月,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滨江校区在和县挂牌成立。

科学技术

截至2017年末,和县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1家,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218项。申报专利125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25件;全年专利授权量397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7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和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场、体育馆各1个(座),艺术表演团体1个。共有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万册。全年举办文化大讲堂12场,陋室讲堂4期,名家讲座3场,朗读、读书分享会3场,精品图书惠民展销1场。开展全民阅读、书香和州等活动,全市首个城市公益书吧、24小时城市书房和自助图书馆等相继投入使用。公共文化场馆全年累计为69000多名群众提供文化免费开放服务,县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140场,其中送戏下乡98场,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演艺团体来和举办专场惠民演出7场。

体育事业

2017年,和县参加各类竞技体育运动赛事,获得奖牌47枚,其中金牌27枚,银牌16枚,铜牌4枚。先后组织开展了拔河、篮球、太极拳、乒乓球、掼蛋、羽毛球、全民健身等群众体育活动20次。对县体育馆进行升级改造,新建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分别成立全县柔力球协会、游泳协会、牌类协会。全年体彩销售额达到1600万元。

医疗事业

截至2017年末,和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3个,其中医院4个。拥有床位1320张,其中医院床位91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7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64人,注册护士642人。农村卫生室达到92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1.08个卫生所。全年分别救治艾滋病、肺结核病、晚期血吸虫病病人22人、190人和20人,孕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婚前医学检查率92.63%。

社会保障

自2021年12月3日起,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和县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340(元/月)。

环境保护

2017年,和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单耗为0.2175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06%。

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274天,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4.6%,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12%。

全县森林面积达到2527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2%,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6.2万立方米。

交通运输

和县境内有穿境或沿边缘而过的合芜、合宁、宁马芜三条高速公路构成金三角框架。“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55千米,有三处18千米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境内已建成马鞍山长江大桥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正在建设。

2021年末,和县国省干线道路和乡村道路共计2172.9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09.8公里。和县民用汽车拥有量54354辆,营运汽车1079辆。

历史文化

和县民歌

和县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长期在民间流传,出现不少为群众喜爱的优秀曲调和民歌手。抗日战争时期,和县流行一些自编自唱的民歌、小调如:《日本鬼子大炮》《军民合作》《河里水黄又黄》《对口唱》《抗日救亡歌》等。

1957年,濮集乡的民歌被选拔参加中国业余文艺汇演,女民歌手李本兰赴北京演唱受到好评。

20世纪70年代,县文化馆组织专业干部下乡,搜集、整理和县民歌,主要有《划龙船》《打茼蒿》《跳下田里把稻薅》《叫我唱歌我不难》《太阳下山落了坡》《车水歌》《挑担号子》《舂米号子》《土改锣鼓》等,其中《土改锣鼓》刊登在《江淮文艺》刊物上,《打茼蒿》由歌唱家朱逢博演唱,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录制成唱片发行。《车水歌》获安徽省整理演出奖。

和县猿人

1980-1981年,安徽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的龙潭洞发现包括1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2块头骨碎片、1块下颌骨碎片和9枚单个牙齿。头骨化石被命名“和县人”。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7年研究表明,和县直立人可能代表一种残存的原始人类。

风景名胜

名优特产

著名人物

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杜默(1019-约1085年),字师雄,和县南义乡丰山杜村人,北宋著名歌豪。著有《诗豪集》一卷。后,以特奏名仕,任新淦县尉,终年68岁。

张孝祥(1132-1169年)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公元1154年)进士第一名(状元)。《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憨山大师(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安徽和县绰庙蔡浅村人。俗名蔡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父彦高,母洪氏,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十月十二日。他幼结佛缘,十二岁寻佛金陵报恩寺,十九岁削发为僧,终生学佛,拜佛,参禅,为佛教事业的振兴发展,作了许多贡献。如在五台山与妙峰和尚一道主持千人盛大法会。在山东崂山同建海印寺,在江西庐山同建法云寺,尤其是他历经千辛万苦重修南华寺,影响更为深远,当时被誉为中兴祖庭宗师。

陈廷桂(1768-1842年)清朝文学家。别名梦湖,今安徽和县历阳镇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著有《历阳典录》《滇程日记》《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秦三绝录》等。晚年回归故里著有《笋根杂录》《历阳诗囿》《年谱稿》,并重修《和州志》。

林散之(1898-1989年),林散之是安徽和县乌江人,8岁学艺,三十以后,在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黄宾虹对林散之在书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评价极高:“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在马鞍山太白楼,建有江泽民亲题馆名的“林散之艺术馆”。

许海峰,1957年8月1日生于福建省龙海县,安徽和县人,射击运动员。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该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许海峰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运动员和金牌教练。

侯学煜(1912年-1991年),和县历阳镇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1947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成为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成本华(1914-1938年),女,和县历阳镇高巷村人,1938年4月,日军侵犯和县,成本华负守城之职与众浴血奋战,终不敌被俘,日军劝降,成本华却缄口鄙笑,镇定自若,后遭刑讯在和城大西门城墙下英勇就义。

撒贝宁,祖籍安徽和县,著名主持人,抗战爆发后,他的祖辈离开了故土。

荣誉称号

2016年12月7日,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19年,和县入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20年,和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1年1月,和县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21年9月8日,和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9月15日,和县入选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

2021年11月,和县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公示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