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

更新时间:2023-03-03 08:00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7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

资源现状

烽火猎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才资源中存在2个“5 ”现象值得警惕。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二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

资源结构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所培养的人才,己不能适应· 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人才资源结构的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传统产业人才多。 新技术领域人才少;二是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专业型人才多,综合型人才少;四是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五是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才多,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才少;六是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这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培养人才

早在1966年美国就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后《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又强调教育国际化,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而日本在1987年就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也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国际教育。近年来,我国对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目标

根据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的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教育理念,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应是: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念、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多元化的吸收,并具备良好的文化“免疫力”,注重综合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并善于进行国际间的文化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应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1.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渠道。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融知识、素质和能力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接受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专才教育通才教育

2.坚持创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才。由于国际环境千变万化,各国都在融入竞争的同时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树立创新和创业的教育理念,要对学生进行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着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视野开阔,认识新颖,学习积极主动,对新情况、新事物的刺激反映敏感,实践能力强,敢于面对挑战,能够把握时机,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更新观念,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更新观念,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应树立以下观念:人才培养的全球性观念,即以全球性的眼光审视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层次和机制,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化的适应能力;人才流动性观念,人才的国际化使得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这就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应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加强人才的流动,在流动中防止人才的流失;市场观念,人才培养应面向市场,培养国际化人才竞争中短期和长期需求的人才;全球性竞争观念,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在人才国际化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4.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师资培训的国际化。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在国际上较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成果,并能紧跟时代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师资培训的国际化表现在:首先,师资培养的本土化,即通过对珧有的教师进行出国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强化其教育教学的国际化理念,使之具备国际化师资水平;其次,利用多种渠道(聘请兼职教授,聘请长、短期外专、外教,与国外研究机构进行国际项目的合作研究,举办短期培训班,承办国际学术交流会等)引进国外智力,提高师资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5.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国际问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问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培养综合型人才要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强调自然、人文、经济和社会知识的融通与综合.要求学生基础扎实、文理渗透、兼容并蓄、专业面宽、适应性强。即在教学内容改革中要改变那种专业分得过多、过细、过窄而淡化基础的现象,按照拓宽基础课,强化实践,淡化专业的要求,设置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体系。此外,还应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

培养开放型人才,首先,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开放,即应打破校内专业间的壁垒,组织和协调各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调整、重组专业和课程,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一些跨行业的、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专业;切实改革学分制,适当减少必修课学分,设置弹性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潜力开发。其次,教育向社会开放,加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强调学用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强化服务意识的培养。再次,教育向世界开放,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实国际化教学内容,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即通过加强与国际间优秀的大学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管理理念,国际化的师资力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扩大与国际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加大互派留学生及交换培养教师的力度;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进行学生的海外实地培训;密切与国外远程教育网和中国远程教育网的合作。

总之,人才国际化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大面广,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使我国在人才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从而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竞争实力的有效手段。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渐突显,我们应该在强化本民族教育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拓展民族教育的生存空间,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关于留学

2006年10月28日,“欧美同学2006北京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与交流大会”在北京凯宾斯基酒店举行。本次大会由欧美同学会主办,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承办,旨在聚集英才,激发思想碰撞,探讨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的成败得失,针对重点议题达成有深度及影响力的成果;通过论坛,以年会形式促进海归精英群体与政经各界的坦诚交流,打造中国一流的民间智库高端品牌。

出国留学市场非常火爆。这种空前的留学热是否也意味着某种“留学集体无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既然很多家庭把留学作为一项教育投资,就应该认真分析其投入产出效益。那么,应该怎样制定符合孩子实际的留学规划,合理设计未来的职业、事业和人生目标?与此同时,留学热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会造成哪些冲击?

留学市场悄然变化:经过2003年和2004年留学行业的规范化,留学机构数量逐渐减少,中介费用也大幅度下降,使得留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留学市场逐步从暴利阶段,步入了平稳发展的轨迹当中。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副秘书长丁宏宇表示,对留学行业危机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留学行业危机感、低潮感是因为行业从业人员对于利润率的看法或认识产生了偏离。他进一步解释说,从一个行业说,按获取利润的多少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首先是暴利阶段;第二,较高利润阶段;第三,平均利润阶段;第四,低利阶段;第五是无利阶段。根据判断,留学市场目前正是从暴利阶段走到了高利阶段。从企业绝对生存空间说,只要有利润企业就能够生存,何况现在处于比较高利润阶段,因此留学市场充满希望。低利的时候薄利多销,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以台湾的同行为例,他们实行是零中介服务费的服务,仍然发展得很好。

此外,对于留学行业的发展,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玉娥补充道,留学市场已经衍生进入细分模式,留学机构以多种模式、多种渠道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随着国外高校留学招生会、教育展会的频繁举办,各类留学信息透明化的程度也日益提高。留学向高端留学、大众化过渡,留学国家选择的多元化,导致学生选择目的地也多元化。传统概念上高投入的留学,事实上已经遇到多元化留学机制的冲击。

中国向国际化人才培养进军:经济全球化是人才国际化的根本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是关键。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玉娥表示,处于全球投资热土的中国,应当意识到本土人才国际化的迫切性。当众多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在中国拓展业务时,他们对中国名牌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对有留学背景人员的重视本身就是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最好诠释。对于中国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无论从经济领域,还是教育领域,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绩。从政府管理、科研开发、企业经营、社会服务的国际化、全球意识整体水平都在提高,这种提高是与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不断派出国留学人员、扩大来华留学生数量有重大关系。截至2005年,中国派出的各类留学人员已达到93万人,全国已建立21个国家级的留学人才示范基地。马玉娥认为,国际化人才并不都来自国外或海外,国内也有通过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而成长起来的国际化人才。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全球化的基础: 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素质良好的各类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来提高竞争力。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李平表示,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近年来一直着重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具有宽广视野的人才,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环境,这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事务,与各国经济利益相互发展的使命。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玉娥也认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全球化经济体系建立的基础。国际化实质是全球互通的一种体系,一致共存的事物。随着世界贸易的变化和经济交流的不断扩大,科技的迅猛发展,培养具有国际广泛认可度的中国人才、诚信公民,可以说是中国加速国际化人才的具体体现。它与百姓生活也息息相关。

留学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捷径 从2001年到2006年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都在10万人左右,其中2003年出国人数达到12万人,成为一个高峰。然而,中国每年高等院校毕业生将近一千万,留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因此,中国要走向国际化,还需要大量留学生的培养。对于如何能迅速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李平解释说,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留学,留学是最佳的捷径。因为,每个有留学经历的学生,都经历了语言的困难、思乡的痛苦、文化的冲突,甚至饮食习惯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当这些学生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洗礼、不同教育方式的启迪、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后,他们的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程度的认识更全面,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会掌握得更加到位。

另外,李平表示,有海外经历的学生,他们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这正是国际化人才素质的重要所在。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形势,对人才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尤其对海归人员,在这样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大舞台上可以大展宏图。李平先生表示,中国的教育资源还是非常紧缺的,并且中国教育跟国际接轨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国际上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果能为我所用,学生通过留学能够迅速地吸取国际化的知识,这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李平多次强调:“留学是终身受益的,留学是改变人一生的转折点,这是所有‘海归’的共识。”

民办教育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地:怎样构建其所需的知识结构,如何完善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都是教育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北京假日学校校长路璐表示,中国的民办教育从产生到现在,通过全体民办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璐校长说,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民办教育在引进国外课程,实施课程计划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优势并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不断引进融合国内外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机制,使其得以迅速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一定要将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作为学校办学方向的定位。路璐说,民办教育机构一定要更加注重培养中小学生掌握英语交际能力,树立国际意识,在拓宽国际视野等领域进行着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把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工作作为民办教育学校的主要工作。

国际化人才需从小培养:青苗国际学校总校长施华强调,让孩子有海外经历虽然是一种冒险,但却可以提高孩子从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了解他国文化,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提高变通与沟通水平。让孩子到海外留学重要的不在于学什么,而是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这将对孩子的人生观念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施华认为,人才国际化这股大潮,正冲击着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国内各行各业人员通过学习充电,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成为国际化人才的追求者。培养孩子从小就学习和适应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已是当务之急。施华呼吁,要为孩子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语言和文化环境,让他们真正做到中英文同时能成为他们的母语。培养他们中英母语化。

与国际化接轨提早考入国际名校:处于全球投资热土的中国,应当意识到本土人才国际化的迫切性。北京王府学校校长刘煜炎表示,当众多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在中国拓展业务时,他们对有留学背景人员的重视本身就是对国际化人才使用的最好诠释。此外,刘煜炎校长感言,要想与国际接轨,就要不断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让更多优秀的中国学生考取世界名校至关重要。刘煜炎说,要到国际名校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理念。首先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提前做好发展规划,而申请世界级名校就意味着去往国际化人才的桥梁。通过培训孩子的价值观念,通过培养孩子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语言和文化、能力和国际氛围的接受,就能够使他们上名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