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之战

更新时间:2023-08-31 07:58

大西洋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同盟国同德国在大西洋战区进行的保护与破坏海上交通线的作战。大西洋交通线是同盟国赖以支持欧洲战区的生命线。1939年9月大战爆发时,德国的战舰就开始袭扰英国的海上贸易了。英国则针锋相对,将强大的皇家海军投入保卫海上交通线,战争遂由此起。盟军空中反潜兵力达3000架飞机,平均用20一30架飞机对付1艘德国潜艇,有效地掩护了运输船队。1943年,是大西洋战争的转折点。仅5月份,盟军海面和空中部队就击沉了31艘潜艇,迫使德国退出北大西洋主航道,1945年5月8日,大西洋海战结束。

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德之间为控制海上通路而进行的一场争夺战。1939年开战以后,英法联合舰队将德国商船逐出大西洋面,保持了一条长而有效的封锁线。1940年5~6月间低地国家为德军占领,法国全境沦陷,意大利参战,情况急转直下。英军因撤离挪威和放弃敦克尔克(Dunkirk)而遭受严重损失,英国海上力量大为削弱,其时又失去了法国海军的支援。意大利海空力量在德军增援之下,威胁直通苏伊士运河的海路,最后终将其切断,迫使英国船只绕道好望角远航。

1942年初,美国正式参战之后,轴心国家对其水域的船舶进行大规模的潜艇袭击。德国潜艇在通向印度和中东地区的南大西洋航道上也频频出击。盟军方面重新开开地中海战场(1942~1943)的行动,几乎全部依靠海上补给,而海上补给则须通过潜艇骚扰的海域。盟军护航舰队在驶向英伦三岛和俄国莫曼斯克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等港时,必须迎击来自空中和水下的狂袭,夺路而行。另外,盟军必须在北部海面经常部署一支相当可观的海军,以防德国水面舰只、特别是超级战舰“提尔皮茨号”突破大西洋航线。

另一方面,盟军对轴心国家的欧洲部分加强封锁,而且海战能力也日见增长。护航系统由于获得更多、更精良的装备而大为加强。造船速度空前加快(以美国为最),不但弥补了舰只的巨大损失,而且生产数字开始超过损失数字。对轴心国家港口和工业中心的空袭,使德国制造、维修潜艇和飞机的能力逐渐降低。盟军占领包括卡萨布兰加及达卡(Dakar)法军海军基地在内的全部西非港口之后,轴心国家战舰在南部水域已失去最后据点。由于上述情况,大西洋上盟国海军挫败了轴心国阻挠美军及其物资进入欧洲及北非的企图、阻止补给品运往不列颠和苏联的企图以及打破盟军对轴心欧洲封锁的企图。

起因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海军重整旗鼓的前途也日益明朗。希特勒向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允诺,在未来的建军计划中,海军在公平的分配中将占优先地位。这赢得了雷德尔和全体海军人员的拥护。雷德尔随即制定了一个代号为“Z”的海军建设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在8年至10年内建立起一支足以同英国进行海上主力决战的强大水面舰队。 它包括10艘大型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巡洋舰,4艘航空母舰,44艘轻型巡洋舰,68艘驱逐舰,90艘鱼雷艇和249艘潜艇。但潜艇部队司令官邓尼兹却竭力反对这项计划,认为如此长久的计划是不现实的,德国必须集中资源尽快建造足够的潜艇,以便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对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以致命的打击,而潜艇是达到这一目的最实际最有效的手段。但他争得的最好结果是:优先建造战舰,同时建造潜艇。希特勒的首要目标是征服欧洲大陆,然后再迫使不列颠帝国求和,因此在其扩军计划中,一直把陆军和空军作为发展重点,虽然他同意了雷德尔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实际上海军还是被置于其次考虑的地位。基于此,希特勒在1935年同英国签定了丝毫不危及英国海军优势的《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德国海军的吨位数为英国的35%,这样使英国可能不会再干涉德国在欧陆上的军事冒险。总之,从战略意义上讲,德国海军的发展和建设是起辅助作用且处于从属地位。这成为德国海军将领一再埋怨的永久话题之一。 1939 年9 月战争爆发后,德国与英、法之间立即展开了争夺大西洋制海权的战斗。大西洋当时集世界航运的四分之三,对英国尤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是英国输入战略物资、工业原料和粮食的“生命线”。由于德国海军只有3艘袖珍战列舰和57艘潜艇,能随时开往大西洋执行任务的只有2艘袖珍战列舰和23艘潜艇。邓尼兹为此抱怨道:“这样少的武器只能起到刺痛敌人的作用,而不可能使一个世界第一流的海军强国求和。”由于实力无法与英国正面抗衡,遂力图以破袭大西洋航运来迫使英国屈服。海上交通线的袭击与反袭击,便成为其主要形式与特点。整个作战分为三个阶段。

过程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1939.9~1941.12) 德国使用大型水面舰艇、商船改装的袭击舰、航空兵和潜艇袭击英在海上交通线上的兵力。自1939年8月至1941年5月,德军先后向北大西洋和中大西洋派出大型水面舰艇8艘,曾取得一些战果,一度打乱英海上航运。英国则建立护航制度,并出动海、空力量搜索扑击德国大型水面军舰,击沉其袖珍战列舰“施佩伯爵”号、1941年5月27日,德国最先进的俾斯麦号战列舰被英国H舰队击沉,从而结束德海军使用大型战斗舰艇在大西洋上对英护航运输队的袭击。这一阶段,英国也损失战列舰“皇家橡树”号、战列巡洋舰“胡德”号以及航空母舰“勇敢”号和“光荣”号。

德海军在大西洋实施的潜艇战始于1939年9月3日。当时,英已经对德宣战,预先展开在大西洋的德潜艇,当即以英方运输船是武装商船为借口,击沉英“阿锡尼亚”号邮船。尔后,连续击沉英战斗舰艇和商船,并在英国沿岸海区布雷。但当时德国潜艇只有40艘,在海上也只能保持三分之一,从1939年9月3日至1940年3月,德潜艇共击沉英船只115艘,计39.4万吨;德损失潜艇14艘。1940年5、6月,挪威和法国沦陷后,德潜艇在航空兵的掩护下,可以从布雷斯特和洛里昂等法国港口直接进入大西洋袭击通过爱尔兰以南的船只,从比斯开湾向西巡弋可到西经25°,而英护航船队的掩护只能到达西经12°~19°。为改变不利态势,英国不惜用加勒比海地区的8个基地换取美国老式驱逐舰50艘,用于反潜护航。1940年7月,英国海上船只的损失数略有减少;1941 年上半年平均每天增至25 艘。意大利潜艇也开始参加。8月,德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10月,英国被击沉船只上升到63艘,计35万吨以上。1941年,针对英国加强反潜措施,德国潜艇采用“狼群战术”,对英国运输船实施集中袭击,迫使英国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援助下,对大西洋交通线实施全线护航。10~12月,英运输船的损失数下降到40万吨。第一阶段,本阶段盟国损失船舰约760 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占54%。德国损失潜艇43 艘。

第二阶段

(1942-01~1943-05)

美国参战后,美国参战后,德国撤销不准对美国进行潜艇战的禁令,德国潜艇战的范围,扩大到美国至巴西沿岸的大西洋海区,德潜艇频繁地出没于美东部海区作战。1941年1~4月,德潜艇在美东部近海、加勒比海、哈利法克斯、纽芬兰、哈特拉斯等海域击沉商船198艘,约115万吨;5~6月,德潜艇共击沉商船148艘,约75.2万吨;6月以后,英国不断加强和完善护航制度,德潜艇战受到限制。为扭转不利局面,德军将大部分潜艇转入中大西洋。英国在中大西洋有3个主要作战基地,作战力量较强,投入3000 艘舰艇和2000 多架飞机。组建以护航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特遣舰队,但在德潜艇的攻击下,被击沉的船只有增无减。7月以后,英、美进一步加强护航体系,开始使用声纳、磁力探潜仪和刺猬弹等武器装备,并将空中巡逻的范围扩大到北起格陵兰、南到弗里敦,在大西洋所有基地周围800海里以内都可得到远程轰炸机掩护。在大西洋活动的德国潜艇1942 年增至平均每天75 艘。该年盟国损失船只769.9 万吨,超过美英所造新船数(718.2 万吨)。邓尼茨的吨位战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1942年至1943年初,德潜艇战达到高潮,其活动范围东起比斯开湾、直布罗陀、弗里敦、开普敦至印度洋;西起纽芬兰、纽约、加勒比海至巴西海岸。集中100 多艘潜艇,在盟国护航兵力薄弱的北大西洋中部,实施几个大艇群集团作战,并多采用大艇群(20艘)“狼群”战术,1943年3月,德潜艇月间攻击HX—229 和SC-122 护航运输队之战达到最高峰。当月击沉英船只108艘,约62.7万吨;3月下旬,同盟国以护航航空母舰投入战斗,以更多的支援编队支援护航队,大量远程轰炸机进行空中掩护,德潜艇受到严重打击。5月头三周,盟军连续击沉德国潜艇41艘,而只损失了34艘商船,使大西洋潜艇战出现根本转折,卡尔·邓尼茨被迫将在大西洋活动的潜艇撤走,转移到亚速尔群岛西南海区活动。这一阶段,同盟国和中立国损失商船和作战舰约 1000 万吨,德国损失潜艇155艘。

第三阶段

(1943-06~1945-05)

为重开大西洋潜艇战,德军一方面再次派出潜艇到大西洋、印度洋活动,另一方面建造新型潜艇和改造原有潜艇。然而,这也无助于德军挽回其在大西洋战场的被动局势。尤其是美、英在大西洋采取以护航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反潜兵力群攻击德潜艇的战术,每群至少编有1艘护航航空母舰,以舰载反潜机为主,水面舰艇协同攻击,使德军的潜艇损失严重。1943年6月至9月初,美、英在大西洋的各反潜兵力群共击沉德潜艇15艘。同一时期,盟军为对德军驻法国西部的潜艇实施封锁,在比斯开湾附近,使用装备先进雷达的岸基航空兵,利用夜间对进出比斯开湾的德军潜艇进行攻击,即“比斯开湾的大屠杀”(约翰·斯莱瑟比斯开湾猎潜战),7~8月,共击沉28艘试图通过比斯开湾的德潜艇。邓尼茨被迫于8月初下令德潜艇暂停从比斯开湾启航。9月,德潜艇装备“鹪鹩”式音响自导鱼雷,开始再次向盟国北大洋的运输线发动进攻,使盟军护航船只和商船的损失一度上升。为阻止德潜艇攻击,同盟国护航运输队综合使用水面舰艇近距离护航,岸基飞机和护航航空母舰反潜支援大队的飞机协同分区域护航的方式。10月中旬,葡萄牙同意英国空军岸基飞机使用其在亚速尔群岛的机场实施作战,使英岸基飞机得以从该机场出发,对北大西洋交通运输线实施定期空中巡逻,有效地挫败了邓尼茨再次实施狼群作战的企图。1943年,大西洋斗争的形势对盟军十分有利,共击沉德潜艇237艘。至1944年,美、英得以抽调更多的海军和空军兵力投入大西洋之战,尤其是大量使用以护航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反潜兵力群实施伴随护航,使德潜艇的攻击行动受到极大限制。在大西洋中部海域、通往摩尔曼斯克的北部海域和印度洋,德潜艇损失的数字均不断增加。下半年开始,英国战略轰炸机对德国本土的轰炸,使其潜艇制造工业遭受严重破坏,潜艇补充困难。本阶段盟国损失船舰约300万吨,其中70%为潜挺击沉,而德国损失潜艇近600 艘。法国海军也取得了一定战绩:在南大西洋击沉‘波特兰号’;在波拉击沉敌舰5艘,其中有一艘鱼雷艇;在莫莱里击沉敌舰5艘;在北亚得里亚海,击沉其他舰只4艘。1945 年5 月德国投降时,自行凿沉潜艇200 多艘,交出159 艘。历时5年半的大西洋之战,终于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总结

大西洋之战持续5年8个月,英、美共投入作战舰艇3000艘、飞机8000架;保障同盟国船只完成30万艘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运。德国共投入水面作战舰艇37艘、潜艇1160艘。同盟国和中立国共损失舰船2840艘共2100万吨,战死海员6万,其中被潜艇击沉的占68.1%;飞机击沉13.4%、水面舰涎击沉7.2%、水雷炸沉6.5%、沉没原因不明4.8%。德国损失潜艇780艘,损失水兵3万,占投人作战潜艇总数1160 艘的67.2%。此战表明,海上战争的胜负是交战双方军事、经济、政治和外交等综合国力反复较量的结果,海上破交和保交战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关于大西洋战役,英国人戴维斯.托马斯在所著的《大西洋之星》一书中的前言中写到:“大西洋战役是最长久、最残酷、最浪费的海上战役。它几乎跨越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少有5400艘商船被击毁,总计超过2100万吨位,又有无数人丧生。”

丘吉尔也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写道:“大西洋战役自始至终一直是整个战争的主导因素。我们一刻都不能忘记,不论在陆地、在海洋、在天空或其他任何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最终与大西洋战役的结果息息相关。那个可怕的、从不间断的苦难的历程——我们经常处于极度的困境和挫折中,而且总是面临着无形的危险。最终偶然和戏剧般地走上了光明的大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