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广州榄雕)

更新时间:2023-11-02 12:54

核雕(广州榄雕),广东省增城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广州榄雕属于民间美术雕刻工艺中的一种,该工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广州增城一带自古盛产乌榄,且榄核大仁小,适合雕刻。从而孕育了广州榄雕这门民间手工艺,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走进了宫廷,成为贡品。

广州榄雕(增城)始创于广州增城新塘镇,早在明代就已盛行。明代僧人以榄雕船赠香客以示“普渡”,明宣宗还亲自操刀雕刻。到了清代,清乾隆年间,广州人陈祖章创作的核舟《东坡夜游赤壁》,在技艺、内涵上都有进一步的发展,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咸丰四年(1854),广州增城新塘镇老艺人湛谷生(又称菊生)创作的榄核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舫》,该作品工艺精巧,所雕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成为现代人了解古老的榄雕工艺的载体。

20世纪30年代,广州榄雕一时兴旺。抗战期间,广州榄雕的发展受到阻碍,产品难以出口,逐步萎缩。解放后,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广州榄雕生产重新恢复,艺人们创作出了新中国一批广州榄雕作品,还培养出一批雕刻人才。

20世界50年代初,区麟、区琦兄弟恢复和组织生产广州榄核雕刻工艺品,创作出新中国第一批广州榄雕作品。1957年,区麟和区英、区平等成立的雕刻合作小组,从事榄雕工艺。1958年4月,广州市榄核雕刻组成立,组员十几人。1958年12月,该雕刻组并入大新象牙工艺厂,成为广州中心城区榄雕中坚力量,其间,区麟创作的“梁山泊108将”在广东省工艺美术评选会议上被评为一等奖。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该榄雕组受市场经济冲击而解散。

1973年,广州增城新塘镇组建艺雕厂,生产传统榄雕,并开拓海外市场,将大部分产品外销,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艺雕厂厂长是黄学文,他从小随父学习雕刻,掌握了雕刻手艺,自己琢磨出了榄核的雕刻方法。艺雕厂形势好的时候,产量曾达年均七万多个榄雕。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包产包销的经营模式逐渐改变,榄雕的销售渠道受到影响,加上榄雕工艺复杂,产值较低,无法满足工厂的发展等,生产渐渐萎缩。1981年,该艺雕厂解散。2012年初,国家级传承人黄学文不幸与世长辞,2016年4月成功申报吴明南为广州市级广州榄雕传承人,为该项目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文化特征

形式类别

广州榄雕形式多样,大致分为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大类。

座件:指单核雕刻后在作品底部安置木座,用于观赏的作品。此类作品的题材较广泛,有佛像、八仙、寿星、观音、历史人物,以及普通劳动者如渔翁。

挂件:指用精致的绳子将榄雕串起,作为扇坠、手机链、衣物装饰等用途的作品,又称“单籽”。挂件题材大多为不同脸型和神态雕成的佛像、八大仙人等。

珠串:包括各式念珠和手串,即以多粒榄雕连成串的作品。珠串中每一粒榄核都是一个独立的榄雕作品,串连起来构成主题统一的珠串作品。其题材有十八罗汉头像、佛像、各式祥兽、花珠等。珠串类作品的特点在于颜色、质地通过经年累月的盘摸把玩会出现渐变。珠串与人体接触后,天长日久会产生一层透明的包浆。焕发出光彩,色泽会经历浅黄、深黄、橘红、枣红,直至呈现出紫檀色泽。

核舟:是广州榄睢中传统工艺水平较高的作品。其材质一般为大子榄核。若按类型分,应归入座件一类,但因其工艺价值独特,故将其单列一类。核舟类榄雕的恒久题材是“东坡游赤壁”,有不少传世经典之作。此外,还有紫洞船、花舫等题材。

雕刻技法

广州榄雕的雕刻技法主要有浮雕、圆雕、镂空雕、阳刻和阴刻。

1、浮雕

浮雕即在榄核的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的形象,多用于制作成花式的榄雕造型。浮雕明显特征是有一个底板(平面)。浮雕作品只从前方位,或兼顾左、右方位,表现图案的“半立体感”、后方位或贴在榄核上,或根据榄核的情况简略雕刻。若铲去非图案部分的深度比较浅,则凸起的图案部分也就比较浅,这样的雕件称为“浅浮雕”,反之则称为“深浮雕”。

浅浮雕,雕刻的景物一般比较浅。雕刻步骤如下:先进行榄核雕刻设计画图,然后用平口刀的侧尖沿线条勾勒一遍。勾勒完毕,用小平凿削剔除线条间的空白部分,通常称为“清底”。清底时要使整个画面基部深浅一致。待清底工作完成后,再将各线条按照设计意图进行雕刻。对一些翻转折叠的地方,要注意层次关系。浅浮雕虽然是薄层雕刻,但在结构上则要求富有立体感。

深浮雕,又称“三面看”。一般选用异型橄榄,可以大限度地取得明快的反差,是常见的设计方式。各种景物的雕刻采用圆雕的技法,是浮雕向圆雕过渡的类型。雕刻步骤如下:先对榄核进行设计画图,然后用平口刀勾线,用刀剔、除空白部分的荒料;勾线不清楚时,应将不清之线补上,再继续进行;边剔除荒料,边深入设计:达到预定深度后,将背景定型、然后完成前景雕刻。雕刻时应注意总体设计,留料要充分,防止因突现的瑕疵损害设计。

2、圆雕

又称“立体雕”,为三维立体雕刻。圆雕的作品具有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对榄核材质的选择较严格。圆雕首先要根据榄核的形状设计雕刻景物的布局,勾画出景物的轮廓,再用开凿或雕刻机打去荒料,整理出景物的雏形。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对榄核全方位进行雕刻。雕刻过程中,正确的姿势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刀杆,无名指抵住雕件,左手拇指倚住刀铤,保持刀铤的稳定性,防止跑刀划伤别的部位。圆雕多用于制作榄核人物造型,要求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经得起全方位的观赏。

3、镂空雕

又称“透雕”,即将榄核一面做通雕处理,另一面仍保留原样。一般为舟式榄雕造型。在镂空雕件时,首先应将外部纹饰刻好,再用雕刻机或手钻把内部钻通,最后平凿修整。

4、阳刻和阴刻

榄雕创作中,文字的雕刻有阳刻和阴刻两种形式。阳刻为文字凸出于核子表面的刻法。阴刻为文字凹进核子表面的刻法。雕刻字体时,字迹应清晰,要对字体进行细刻修饰,消除笔画中的刀痕,体现字体的笔意笔法。

工艺风格

广州榄雕工艺秉承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

广州榄雕讲究保持橄榄核原本的色调和光泽,喜欢满工,将整个榄核都雕得满满的,在雕刻手法上借鉴广式木雕中的薄意浮雕以及牙雕的镂空雕,手法精细,讲究慢工出细活。作品注重人文思想的融入,多将佛道人物、历史故事、民间生产图景等融入创作之中,与北派榄雕简单雅致、主要突出人物的风格不同。

制作工序

广州榄雕的制作工序流程主要为:选材——画样和锉胚——雕刻——镶嵌——抛光——配木座。

1、选材

首先,所选的榄核应质地紧密,利于刀法施展。其次,根据所雕刻的题材不同,选择不同特质的榄核。雕刻18罗汉头,应选圆而饱满的核子;雕刻弥勒佛等,则应选用体长饱满的核子等。此外,原料的挑选还需要重视榄核的含水量和颜色。一般用于雕刻的榄核需要在通风处阴干,有助于保持榄核的韧度。如果用于拼嵌的榄核,则应尽量保持颜色一致。

2、画样和锉胚

画样分两步:第一步先在纸上试笔,画出作品的样稿,称为“纸样”;第二步是在榄核上画样,亦称“勾样”。锉胚,即将榄核的表层打磨光滑。

3、雕刻

雕刻是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主体部分,根据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雕刻方法。广州榄雕一般采用的有圆雕、浮雕和镂空雕三种工艺。

4、镶嵌

镶嵌是广州榄雕区别于其他榄雕之工艺。镶嵌工艺是以多颗榄核做材料,雕刻作品的不同部分,再将各部分拼接、镶嵌成完整作品的技艺。榄雕与其底部的木座相接的部分,往往采取镶嵌的方法。镶嵌技艺制成的作品,一般属于大型榄雕。

5、抛光

抛光是后期的装饰性处理,工艺过程是在榄雕上油、上蜡,再通过机器打磨完成。此工序有利于榄雕的保存。

6、配木座

配木座的方法是在木座和榄雕作品的底部钻孔,用细小的竹签将两者连接,并在两者的黏接部位涂上少许胶水,使黏合得更稳固。

题材作品

主要题材

广州榄雕题材有人物、动物、龙舟、凤船等。传统题材以“东坡游赤壁”的核舟为代表;佛教题材有罗汉形象,如十八罗汉、弥勒佛、观音、达摩等;道教题材有云游八仙、风景八仙、暗八仙、老子出关等;祝福类题材有五福临门、马上封侯、马到成功等;典故类题材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

1958年后,广州榄雕产品的品种增加到50多种,新品种有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宫灯、花塔、古鼎、国际象棋等。2000年后,有十二生肖、卡通人物等新题材。

代表作品

广州榄雕代表作品有清乾隆《东坡夜游赤壁》榄雕、清咸丰《苏东坡夜游赤壁舫》榄雕、《中华世纪龙》榄雕、《渔家乐》榄雕、《镂空精工仿古宫灯》榄雕等。

清乾隆《东坡夜游赤壁》榄雕:长3.4厘米,宽1.4厘米,高1.6厘米。清乾隆二年(1737年)制作。作者陈祖章。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咸丰《苏东坡夜游赤壁舫》榄雕:长4.5厘米左右。清咸丰年四年(1854年)制作。作者湛谷生。藏于增城博物馆。

《中华世纪龙》榄雕:长19厘米,高7厘米。2002—2007年制作。作者曾昭鸿。

《渔家乐》榄雕:长5.8厘米,高2厘米,宽1.9厘米。2008年制作。作者伍鸿章。

《镂空精工仿古宫灯》榄雕:高15厘米。2009年制作。作者曾昭鸿。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广州榄雕兴衰史是广州近代历史的一个侧面的记载,代表了许多民间艺人共同的命运。广州榄雕也在技师的努力下不断地发展、变革,表现内容逐渐丰富,同时吸收岭南独有的镂雕、拼嵌技艺不断进步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技艺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乌榄树遭到大量砍伐,榄雕材料紧缺,加上产值不高,规模性的榄雕生产时下已不复存在。在此情势下,广州榄雕发展迟滞,前景堪忧,急需采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传承人物

黄学文,男,1930年出生,2009年5月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核雕(广州榄雕),申报地区:广东省增城市。

曾昭鸿,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核雕(广州榄雕),申报地区:广东省增城市。

保护措施

2008年,增城正果镇“湖心岛”榄园成立乌榄核基地。

2012年5月至7月期间,增城举办“寻找榄雕传承人”系列活动。通过举办网络微博、媒体宣传及绿道畅游等活动,从民间寻找更多榄雕爱好者多人。

2013年初,在增城区文化馆开设榄雕工作室,邀请榄雕传承人吴明南,以工作室方式开展榄雕传承保护工作,并定期开设培训班,以校外教育传承保护。

2013年12月,在增城区实验小学共建榄雕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定期为学生免费上榄雕培训,从小学生开始培养榄雕的工艺和技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州市增城区文化馆获得“核雕(广州榄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核雕(广州榄雕)项目保护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9年4月3日—18日,由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增城区文联和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精雕细榄—榄雕艺术联展”在1978艺术博物馆开展,展出广州榄雕作品82件。

社会活动

2010年9月27日,中国广东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晚会,增城区选送纪念品榄雕工艺品二百多件。

衍生作品

2013年10月,以广州榄雕为主线的小品《精雕细榄》在山东威海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代表广东省获得戏剧门类作品“群星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