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性

更新时间:2023-12-23 17:08

接近性是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之一,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的最佳预测源是他们住的远近。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效率可能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基本信息

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友谊和浪漫关系起始于周围人的交往。与人见面不一定会爱上他们,但爱上他们必须先见到他们。

经典研究

费斯玎格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已婚学生进行过关于接近效应的经典研究。他们所在的住宅区有17栋独立的两层小楼,每栋楼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样式几乎相同。

居民不能决定住在哪里,哪里有空的公寓他们就被分配在哪里。一开始进来时,这些随机安排的住户彼此并不熟悉。一段时间后,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与住在附近的人交往更多,更容易成为朋友。事实上,大多数的房门距离只有5.8米,而距离最远的们之间也不过27米。但在同一层楼上,被提到愿意与住户进行交往的人中,隔壁住户占了41%;隔一扇门的邻居占了21%;而在走廊尽头的住户,只有10%被提到。此外,住在同一层的住户与住在不同楼层的住户相比更容易 成为朋友,虽然他们之间实际的物理距离是相等的。这可能是因为上下楼比起在同一走廊上行走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所以,住在不同层的住户比起在同层居住的邻居心理距离会更远些。研究者称此为功能性距离,指的是人们与他人交往的可能性既由实际距离决定,又由房屋单元的设计决定,它决定了住户。人们住得越近,不管这种近是物理距离还是功能距离,人们越容易成为朋友。这样看来,如果你刚到一个新城市,想结交朋友,那么你就可以尝试去租靠近邮筒的房子、坐在临近咖啡壶的桌子边、把车停在靠近主要建筑的停车点,这些都可以帮你建立友谊。

其他研究

怀特研究了一个新建社区的友谊模式,得到同样的结果。新建社区中的住房都是一样的,居民都是同时来的,因此可以认为他们是被随机分配到各个住宅中去的。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怀特对居民们的调查发现,那些住得越近的居民月容易成为朋友。

对接近效应的进一步支持来自“值得纪念的人际交往”研究。拉塔内等人要求被试描述他们与别人交往中最难忘的事情,同时要其指出该事件中所涉及的人与自己住所的物理距离。结果证实了物理距离对人际吸引的重要影响。虽然10%的被试回忆起的“值得纪念的人际交往”中两人居住的距离在50英里。这项研究结果在来自美国和中国的三个不同样本中得到重复。

接近效应的解释

第一,接近性增加了熟悉程度。相邻的人接触机会比较多,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喜欢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

第二,接近性也与相似性有关,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人,在生活方式上往往相似。另外,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居住,如教师愿意与教师住在一个社区里,地理位置的接近反过来又增强了人们的相似性。

第三,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相对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和邻居聊天来维持人际关系,在需要帮助时,从邻居那里能更方便地得到帮助。而那些居住距离远的人,要建立和维持包括友谊在内的关系,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需要时间、金钱和计划。因此,人们倾向于和居住在周围的人发展和维持友谊。

第四,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人们努力维持态度间的和谐一致,以平衡、无冲突的方式组织他们的喜欢和不喜欢。如果和人们住在一起或在一起工作的人是他们不喜欢的,就会引起他们的焦虑,因而在和必须与之交往的人相处时,人们会有去喜欢此人的认知压力。认知一致的压力使人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他们的邻居、室友或其他和她们接近的人,进而喜欢这些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