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表现主义

更新时间:2023-06-09 14:52

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兴起、后又传到其他国家的一场艺术运动。作为对观念艺术和极少主义艺术的反叛,新表现主义者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他们的作品多以华丽的笔触和扭曲的人物为标志,主题多与文化的神话叙事、民族主义历史、色情和原始主义相关。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桑德罗·基亚(Sandro Chia)、弗朗西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恩佐·库奇(Enzo Cucchi)、约格·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马库斯·吕佩尔茨(Markus Lüpertz)、A. R. 彭克(A. R. Penck)和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是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

概念简述

尽管很多艺术家试图复兴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画风,但表现主义最著名的回归是由乔治·巴塞利兹于20世纪70年代于德国发起的。到了80年代,作为对情感冷漠和形式简单的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等艺术形式的反叛,这场被称作“新表现主义”的运动已经成为国际具象艺术回归潮流的一部分。从朱利安·施纳贝尔、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到让-米歇尔·巴斯奎特,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开始创作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作品,以肯定艺术的救赎力量。

历史溯源

20世纪80年代举办的几场展览让新表现主义在整个艺术界有了一席之地,这些展览包括举办于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的“绘画中的新精神”(A New Spirit in Painting,1981);举办于柏林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的“时代精神”(Zeitgeist,1982 年);以及在德国的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1982)上举办的当代艺术展。事实上,在这些展览举办之前,这场运动在德国已经存在了近二十年,以乔治·巴塞利兹和安塞姆·基弗为代表的艺术家试图与“二战”前的表现主义传统建立联系。与此同时,在1970年的美国,菲利普·加斯顿 (Philip Guston) 从抽象表现主义中抽身,转向更具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由此成为美国新表现主义的先驱。之后,这场运动为一种新型的架上涂鸦绘画提供了灵感,让-米歇尔·巴斯奎特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艺术家。在80年代的意大利,德罗·基亚和弗朗西斯科·克莱门特领导了这场运动;在法国,罗伯特·康巴斯(Robert Combas)于1981年成立了形象自由画派(Figuration Libre group)。

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影响与评价

新表现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主导了欧美的艺术市场,随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到了80年代后期,艺术市场似乎开始对新表现主义失去兴趣。曾经让人们想起浪漫主义和野兽派传统的新表现主义突然被视为陈腐而传统的,艺术评论家和观众开始关注和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新的艺术形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