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2-09-13 21:47

核物理研究所(简称核物理所)是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基地,招收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全所现有科技人员185名,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37人,副研究员38人,中级职称人员73人,初级职称人员37人。现任所长陈东风研究员,党委书记姜山研究员。

研究所贡献

核物理所是由建院初、中期的二室、三室、四室、七室、十四室等室组成的,曾为我国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的理论计算、核参数的测量做出过重要贡献。

50多年来,在全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基础研究主要瞄准国际前沿,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理论与实验结果;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瞄准国家目标,解决了多项国家重要基础问题。历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SCI收录340余篇;共获得国家级奖励30项,部省级奖励200余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多名。

研究所名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于敏等多位院士在上述研究室工作过。

研究所设置

核物理所设有辐射效应研究室、核反应与核结构研究室、中子与裂变物理研究室、核数据研究室、串列加速器研究运行室、中子散射研究室和核物理应用研究室、行政办公室、党工办公室。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与理论核物理(包括核反应、核结构以及放射性核束物理等)、核数据(包括核数据测量、评价与建库)、核分析技术(包括中子散射、加速器质谱、中子活化分析、核效应分析等)、辐射物理(包括单粒子效应、核辐射效应、辐射生物物理等)。

研究设备

主要研究设备有HI-13串列加速器、600keV高压倍加器、与加速器和反应堆配套的质谱仪、磁谱仪、中子谱仪、g谱仪以及专用的束流线与靶室等。这些设备和上述的研究方向主要分布在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和核数据测量与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HI-13串列加速器是八十年代初从美国引进并投入运行的,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投资1.89亿元的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已经立项,工程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实验室的科研能力,为我国核物理科学研究工作做出新的贡献。核数据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学数据,在基础科研、国防建设、国民经济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核评价数据库(CENDL)是国际上公认的五大核评价数据库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