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沃尔福威茨

更新时间:2024-04-10 12:46

保罗·沃尔福威茨(Paul Wolfowitz,1943年12月22日—),美国政治人物,出生于纽约,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20世纪70年代在耶鲁大学任教,曾任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世界银行行长,有“伊拉克战争设计师”之称。

人物履历

1943年12月22日,保罗·沃尔福威茨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波兰裔犹太移民家庭。

1965年,获康奈尔大学数学和化学学士学位。

1967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70年至1973年,在耶鲁大学任讲师和助理教授。

1972年,获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哲学博士学位。

1973年至1977年,先后任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署长特别助理、助理署长帮办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特别助理。

1977年至1980年,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帮办和国防部规划分析与监测局副局长。

1981年至1982年,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司长。

1982年至1986年,任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

1986年3月至1989年,任美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

1989年至1993年2月,任美国国防部负责政策事务的副部长。

1994年至2001年,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学院院长。

2001年3月2日至2005年5月1日,任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

2005年3月16日,被美国总统小布什提名为世界银行行长,接替詹姆斯·沃尔芬森。3月31日,提名被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批准。

2005年6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任世界银行行长。

2008年1月,被任命为美国国务院国际安全顾问委员会(ISAB)主席。

外事活动

1983年2月,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的保罗·沃尔福威茨随国务卿乔治·普拉特·舒尔茨首次访问中国并会见邓小平

2005年8月,访问印度。

2005年10月11日,访问日本。

2005年10月13日至18日,首次以世界银行行长的身份访华。10月14日,在兰州大学发表演讲。

2007年1月,访问土耳其,分别会见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欧盟首席代表。

个人生活

个人作品

《防卫计划指导原则》

人物评价

保罗·沃尔福威茨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令人尊敬的人。(美国第43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评)

人物事件

沃尔福威茨担任世界银行行长前,他的女友沙哈·丽扎(Shaha Ali Riza)就已在世行工作了7年。沃氏出任行长时,他与53岁的丽莎的关系也已有3年多。丽扎此时担任世行中东和北非办公室联络顾问一职,年薪近13.2万美元(约人民币102万元)。

按照原来世行规定,她不直接在沃氏手下工作,并不算“利益冲突”违规。沃氏在接受行长提名第二天,即通过律师通知世行他与员工丽扎事先已存在恋爱关系。沃氏主动提出规避,即取消他本人在所有涉及其女友人事问题上的决定权。但此提议被道德委员会拒绝,却裁定丽扎必须彻底从世行借调出去,并放弃已进入最终升迁名单的机会。最后的决定是将她外派美国国务院5年,其薪酬继续由世行发放。当然,外派本不是他们的意愿,而是世行超过常规的额外强制要求。作为补偿,道德委员会决定给丽扎加薪。由于作为补偿的加薪幅度尚无先例可循。身为行长的沃氏在征询世行有关人员时,回答是他可以看情况决定。按照世行一般提升工资的规定,最高是加2万多美元。于是沃氏先后给丽扎两次加薪加了4万多美元,收入一下跃升至19.36万美元(近人民币150万元),超过了美国务卿赖斯的收入。

事件曝光后,虽然沃氏的任命者、美国总统布什仍公开力挺,但反对他继续留任的呼声则排山倒海而来。世行工会4月初率先发难,要求行长自动请辞。多位前世行官员及民主党议员也积极呼吁他应该辞职负责。此外,早在沃氏就任世行行长之初便极力反对的欧洲国家,在该行的春季年会上更是一边倒地重申沃氏不再适任。面对各界的压力,处于尴尬境地的沃氏原本立场强硬,仅在4月12日发布简短的道歉声明,坚持留任,并雇用律师试图证明其清白。然而,形势在5月14日世行特别调查小组的报告出台后急转而下。该报告指出,沃氏在处理女友借调问题上,违反了世界银行的行为准则、三项员工规定和他本人的行长聘用合同条款。报告同时指出,这一事件“已对世行的名声和信誉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令人对世行的领导能力、使命感和运作的有效性提出质疑”,从而会影响世行从各国筹资向贫困国家提供金融资助的能力。布什在力保沃氏立场上的最终软化,成为压倒后者的最后一根稻草。世行董事会和沃氏最终在5月17日分别宣布,后者将在6月30日正式辞职。沃氏也因此成为世行62年历史上首位因丑闻辞职的行长。

在经过几个月的抗争后,沃氏还是没有赢得信任,只好宣布辞职。事情的导火索是“女友门”。然而,这只是导火索,真正导致沃氏无奈离去的以下几点原因值得注意。

首先是世行管理不善。世界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每年共有约900亿美元的援助预算。世行拥有约1万名雇员,以及成千上万个各自对几十个捐资国政府负责的承包商,而这些捐资国的政治和经济考虑往往存在冲突。此外,就世行的使命而言,可谓各式各样、错综复杂,包括消除贫困、推进性别平等、减少疾病、扶持农业、私有化、建设大坝、资助小额信贷等,其结果就是世行的使命缺乏重点。世行运作模式上缺乏透明度和问责,也缺乏开展众多政府项目的能力。尽管世行在过去几年里进行了大量改革,由此导致的行内、行外的诸多不满,“女友门”只不过是个“引信”而已。

其次是个人作风。世行184个成员国是其股东,拥有最终决策权。每个成员国委任一名理事和一名副理事来行使其职责。理事通常由财政部长或计划部长等官员担任,并在每年秋季召开一次世界银行年会。理事会可授权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的常设机构——执行理事会代行各项职权。拥有股份最多的5个国家--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各任命一名执行董事,其他成员国分别由经过各国分组(或选区)选举出的19名执行董事代表。中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等部分国家形成单一国家选区,而其他国家联合成多国选区。这24名执行董事通常每周开两次会来监督管理世界银行的业务。作为世行行长,沃尔福威茨负责世行日常运作,世行贷款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由24名执行董事组成的世行董事会手里。沃尔福威茨却无视董事会,常常独断专行。一名世行高官则对BBC记者描述了他的独断:“他很礼貌地听你的意见,但随后的行动却与你的建议相反。”世行前首席法律顾问、秘鲁政府前总理罗伯托·达尼诺曾建议沃氏将其女友丽扎在世行的去留和待遇一事交由专门部门处理,遭到沃氏断然拒绝。达尼诺被沃氏说成“不称职”而被迫辞职。达尼诺总结说:“沃尔福威茨以为,任何反对他的人不是不称职就是腐败。”所以力促沃氏辞职的世行调查小组负责人赫尔曼·维杰贾夫尔斯说:“如果他是一名好领导,这件事不会闹这么大。”

再者是内部人事问题上的争议。在沃尔福威茨到任前,世行已雇请专业公司挑选机构诚信部主任候选人,圈定9人进入最后名单。谁知,他把9人一律否定,他亲自任命与美国共和党关系密切的苏珊娜·福尔松出任世行机构诚信部主任,负责调查世行项目中的欺诈和腐败现象以及雇员渎职行为。另外在挑选高级助手方面,沃氏同样任人唯亲,他没有像前任一样关照世行内部雇员,也未征询人力资源部门高级官员,就将在美国政府工作的两位朋友罗宾·克利夫兰(Robin Cleveland)和凯文·凯勒姆斯(Kevin Kellems)调到世行充当自己的顾问,直接向世行高级官员发号施令。这两人曾深深卷入伊战政策制定工作,不由得让人怀疑他是否要把世行变成小美国政府。结果导致世行内外的强力反弹。世行职员向《华盛顿邮报》透露“女友门”消息导致此次东窗事发。世行42名官员联名要求沃氏辞职,7000名世行职员表示坚决支持欧盟代表集体“逼宫”,法国甚至称,如沃氏不辞职,法将减少对世行的捐款。

最后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世界银行的行长按照传统由拥有股份最多的国家即美国的公民担任,行长担任执行董事会主席,任期为5年,可以连任。沃氏就职时,美联社曾对此评论说,这是为“让布什政府能够在这个拥有1万多名雇员的大银行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女友门”丑闻披露后,白宫一味庇护,对沃氏又是“力挺”,又是“钦佩”。美国以为它对世行拥有16%以上的投票权,拥有“一票独大”的地位,可以使沃氏轻松过关。没想到来自世行和欧盟内部的压力如此之大,他仍不得不辞职。这就是,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领导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更深层看,这也更多地折射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对美国在世行“一票独大”的局面强烈不满,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渴望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这又表明世行内部矛盾并非一般性的歧见,而是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结构性矛盾。

尽管布什新提名的佐利克得到了法国、德国、加拿大以及巴西等国的支持,这表明美国的世行行长保卫战获得初步胜利,但佐利克的任职仍不可能一帆风顺,世行面临的改革及挑战也只会是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