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画派

更新时间:2024-06-01 16:18

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繁盛。上海开埠之后,工商业的发展使这里成为新的绘画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专业画家,居于主流地位的则被称为“海派”的群体。“海派”善于把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又从古代刚健雄强的金石艺术中吸取营养,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强烈的色彩相结合,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海派”的形成

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繁盛。《寒松阁谈艺琐录》指出:“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上海开埠之后,工商业的发展使这里成为新的绘画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专业画家。云集在上海的画家,师承不同,各有专长,虽有受“小四王”、“后四王”影响的名家,但是居于主流地位的画家,则是被称为“海派”的群体。“海派”善于把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又从古代刚健雄强的金石艺术中吸取营养,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强烈的色彩相结合,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海派”诸家

“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张熊朱熊任熊算起,任熊、任薰兄弟及其学生任颐又合称“海上三任”,以任颐(任伯年)为高峰。晚期“海派”则以吴昌硕为巨擘。

任熊(1823—1857),字渭长,号湘浦。任薰(1835—1893),字阜长,又字舜举。二人出身于浙江萧山贫苦农家。早年任熊在浙江宁波为文人姚燮称许,邀至家中一年多,创作了《大梅山馆诗意图册》(120幅)。后来兄弟俩寓居苏州,在上海卖画为生。任熊长于画人物,兼工花鸟和山水画,主要师法陈洪绶,但形成了高古谨严、笔力刚健、勾勒放硬、富有装饰感的个人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自画像》轴。任薰画风受兄长影响,略带个性,但基本倾向一致。任熊之子任预(1853-1901年),字立凡,继承家法,亦善绘事。

早于任伯年的名家张熊,字子祥,浙江秀水人,工花卉、山水、人物画,花卉作品尤精。和任伯年同期活跃在上海花坛的还有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胡远(1823-1886年),字公寿,长于山水和花卉创作,他与上海钱业公会有些联系,对任伯年到上海之后帮助较大。沙馥,字山春,江苏常州人,擅画花卉、仕女。江苏吴门(今苏州)人胡锡珪,字三桥,擅画人物仕女。朱熊子弟朱偁,字梦庐,特擅花鸟画。

和吴昌硕同期活跃在上海画坛的有以下诸家:蒲华,原名成,字作英,浙江秀水人,善画墨竹。顾沄,字若波,江苏吴县人,擅长山水。钱慧安,又名贵昌,字吉生,江苏宝山人(今属上海)人,工人物仕女。程璋,字达人,江苏江宁人,山水、人物和花鸟均长。吴庆云,字石仙,号泼墨道人,江苏上元人(今属江宁)人,工泼墨山水。倪田,字墨耕,江苏江都人,兼画山水、花鸟、人物。吴榖祥,字秋浓,浙江秀水人,工山水、花卉。陆恢,字廉夫,江苏吴江人,善画山水。俞原,字语霜,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工山水。俞明,字镜人,号涤凡,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工画人物仕女。吴宗泰,字观岱,江苏无锡人,工山水、花卉画。

“海派”大家

赵之谦(1829-1884年),字益甫、撝叔,号悲盦、无闷,浙江绍兴人,曾任江西潘阳、奉新和南昌等地知县,以“七品官”终其身。他在书法和篆刻方面造诣很深,风格古厚,以此入大写意花卉画,一变流布清末画坛的柔媚纤细作风为挺拔、峻峭、浓艳与厚重,在色彩上吸收了民间赋彩的优点,变清淡为艳丽。这种画风对吴昌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虚谷(1824-1896年),原姓朱,名虚白,安徽新安人,曾任清廷参将,因不愿镇压太平军出家为僧,居扬州,鬻画于上海。他擅长画动物和花卉蔬果,风格奇峭隽雅,格调清新,尤以画金鱼、松鼠著名。在艺术夸张和笔墨处理上,虚谷独有心得。如画金鱼,眼睛就特别大;画松鼠皮毛,以苦涩的干笔皴擦,突出其蓬松硬挺;画花卉则用笔含蓄,彩墨之间互动生发,一派鲜活生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