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更新时间:2024-04-12 15:26

王鏊[ào](1450年9月22日-1524年4月14日),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中期官员、文学家

人物生平

早有才名

王鏊于明景帝景泰元年八月十七日(1450年9月22日)在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旧第出生,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县。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

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

成化十一年(1475年),在礼部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被授为翰林编修,一时盛名天下。

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阶文林郎。八月,上疏乞假还乡。抵家三月后,母叶孺人逝世,王鏊便守制居家。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鏊仍守制在家,闭门读书,远避权贵

成化十八年(1482年),王鏊还朝,复职翰林编修。

规劝孝宗

弘治二年(1489年),王鏊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同年,升为侍讲学士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宪宗实录》修成,升任右春坊、右谕德侍讲经筵官。当时孝宗宠信宦官李广,整日在李广陪伴下游玩。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复劝谏,终使孝宗感动。日讲完后,孝宗对李广说:“讲官指的是你们。”在选择太子僚属时,孝宗命他以原职兼任太子谕德,不久转少詹事,因吏部尚书韩文荐,擢为吏部右侍郎

弘治七年(1494年),进阶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谕德。

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改侍读学士,充日讲官

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孝宗敕令修《大明会典》,由大学士徐溥任总裁,王鏊任副总裁。

弘治十三年(1500年),进吏部右侍郎,仍兼日讲官。

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鏊父王琬去世,王鏊返乡奔丧

弘治十七年(1504年),撰《震泽集》成,同年八月,重修《姑苏志》成。

匡补时局

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王鏊被起用为吏部左侍郎,参与编修《明孝宗实录》,任副总裁。当时明武宗“好逸乐”,不问政事,太监刘瑾专权,吏治大坏。王鏊与吏部尚书韩文等人要求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失败未成。不久,刘瑾入司礼监,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离去,内阁只有李东阳一人。刘瑾想引焦芳入阁,但廷议只推荐王鏊。刘瑾迫于公论,命王鏊以原职兼学士,与焦芳一同入阁。一月后,升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十二月,明景帝汪皇后去世,朝廷对以什么规格举行丧礼拿不定主意。王鏊说:“皇妃并非因罪被废,应恢复原封号,按妃的规格安葬,按皇后的规格祭祀。”武宗便下令停朝,按皇后规格祭祀。

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加少傅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仍任户部尚书。

正德四年(1509年),明宪宗废后吴氏(吴废后)去世,刘瑾要按普通宫女的制度把她的遗体焚烧、草草安埋。王鏊认为不可,最终才得以妃礼下葬。当时,尚宝卿崔璇等三人被迫害差点死去,王鏊对刘瑾说:“士可杀,不可辱。现在对崔璇侮辱并且又要杀之,我还有何脸面留在内阁。”李东阳也极力相救,崔璇等才得以免死遣送戍边。刘瑾恨已致仕的韩文,一心要置他于死地,又想借故中伤刘健谢迁,王鏊与李东阳前后都极力相救,使刘瑾阴谋未得逞。有人在刘瑾面前诽谤杨一清,称他筑边墙浪费军需。王鏊争辩道:“杨一清为国修边,岂能以功为罪?”刘瑾对兵部尚书刘大夏发怒,将他逮至京城,要以激变罪名判其死刑。王鏊争辩说:“岑猛不过是拖延没去罢了,未叛变怎能说为激变?”

急流勇退

当时刘瑾权倾朝内外,王鏊起初开诚布公的劝谏刘瑾,刘瑾有时接纳。而焦芳专于阿谀奉承,刘瑾更为专横,士大夫深受其害。王鏊无法挽救,就力求辞官返乡。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他三次上疏请辞,才被批准。武宗赐他玺书、马车,有关部门按旧例供应粮食、奴仆。王鏊家居十六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肯复出。

寿福康宁

正德五年(1510年),《明孝宗实录》修成,王鏊因曾参与编修,获赐白金五十两。

正德八年(1513年),王鏊撰成《震泽纪闻》。

正德十年(1515年),王鏊撰成《震泽长语》。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鏊撰成《震泽文集》。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王鏊与门下士祝允明等八人于怡老园之池亭饮宴,并赋诗唱和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派行人柯维熊慰问王鏊,并赐羊酒以示优眷。王鏊上疏致谢,并奏献《讲学篇》和《亲政篇》,世宗优诏回报,特其一子为中书舍人

嘉靖三年(1524年),世宗又命有关部门慰问王鏊。同年三月十一日(4月14日),王鏊于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五岁。世宗闻讯后,辍朝一日,赐麻布五十匹,赙米五十石,谕令九坛,诏命工部派人前往办丧。追赠太傅谥号文恪。

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初一,葬于洞庭东山梁家山之原。

主要影响

政治

王鏊面对明自正统以来的边患频繁、国势渐弱的现实,呈《上边议八事》,提出自己的治边八策(定庙算、重主将、严法令、恤边民、广召募、用间、分兵、出奇),而多被采纳。对武宗的“嬖幸乱政,功罪不明,委任不专,法令不行,边圉空虚”深感忧虑,并希望武宗“大奋干刚”。

面对武宗宠幸宦官、荒淫冶游,特别是刘瑾等“八虎”的倒行逆施,王鏊与韩文等敢于发奸。但这件事终因“八虎”向武宗“乞命”而发生逆转,结果是刘瑾掌司礼监,大学士刘健谢迁被迫致仕,刘、谢、韩等五十三人还被诬结党,后韩文被逮下锦衣狱,刘、谢被削籍,其后又夺诰敕。而在这场斗争中,王鏊却入阁,虽然正德四年四月,他又不得不致仕,却得到了善终。嘉靖初,他在《谢存问疏》中曾说:“适值逆瑾盗政,播弄威福,臣力既不能沮抑,性又不善诡,随不得已乞身而退。”他在《我生》一诗中写道:“委顺齐宠辱,冥怀无丑好。得之亦不惊,失之曾不懊。”由此可见,王鏊立朝,有执政才能,不乏正义感,但明哲自守的处世哲学依然很明显。

王鏊归乡后,目睹吴中重赋之苦,作《吴中赋税书与巡抚李司空》,精辟剖析了吴中重赋之形成、发展、现状及对策,成为不朽的名作,为学者研究明代吴中重赋的权威依据。

文学

王鏊博学善于识别人才,文章雅正,言谈议论明晰流畅。晚年著《性善论》一篇,王守仁看后说:“王公的文章达到精深的境界,世上的人也很难达到。”他在弘治正德时期,以高第探花、台阁重臣的身份,对台阁、乡邦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他的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他承接了吴宽的老一批吴中交游圈,又发展了新一批吴中及淮左文人,交游较密切的如文徵明(文壁)、唐寅都穆蔡羽邵宝杨一清靳贵及“娄东三凤”等。继吴宽之后,他对吴中诗派,尤其是其中坚力量如“吴中四才子”等,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王鏊的文学观点是复古的,但他显得比较开通一些。一是在复古范围上,他不专于唐,亦不专以宋,而是比较辩证地看待前代诗歌:“予尝评古今诗,唐以格高,宋以学胜,至元乃出入二者之间,其实似宋,其韵似唐,而世变之,高下则不可强也。”二是在复古方法上,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词”、“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所谓师其意,不师其词,此最为文之妙诀。”

他崇尚韩愈王安石的文章,认为韩文“变化不可端倪”,皇甫湜得其奇,李翱张籍得其正,而李翱又兼得其态,“合三子一之”才是完整的。因此,王鏊又强调,如要师其意,就需要博学,需要精思,需要领悟。朱彝尊说王鏊“以经义重,诗非所长。”今观其集,古体诗中杰作不多,惟歌行体中偶有力作。但王鏊写得最好的是七言近体。王鏊集中还有一组集中写武宗荒淫逸游的《十三绝句》,温雅之中深含讽刺,十分难得,朱彝尊极为欣赏,称其“甚得讽谏之体。”

王鏊“时文工而古文亦工”,为一代文章大家。他黜浮崇古,湛深经术,所以其文章舂容醇厚、渊深博赡,颇有唐宋遗风。其“墓志铭”类文章,写人纪事,重视节操,联系时运,舂容有度,不华不饰,质朴典重,也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如为顾佐倪岳赵宽沈周等人写的墓志铭等。见于他的“杂传”中的一些经学、史学类的文章,则更显示出他的湛深学识和纯雅而明畅的文风。

书法

王鏊有书名,书法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不足处似清健有余,沉稳不足,笔画略见干涩,此或与硬毫书有关耳。

藏书

王鏊家居时,“不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筑“颜乐堂”“宜晚轩”,富藏书。与吴宽、唐寅、文徵明等藏书家互相唱和。曾自称:家世藏书,分散于数处,以防散佚、水火之虞。清人姜绍书论他为明一代藏书家之一。藏书印有“济之”“御题文学侍从”“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王济之图书”“大学士章”“三槐之裔大宗伯章”“震泽世家”等。刊刻图书有《孙可之集》《古尚方》等。

历史评价

马文升

王守仁

唐寅: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文壁

邵宝:济之诗萧散清逸,有王、岑风致。

屠隆:商文毅辂、彭文宪时、刘文靖健、谢文正迁、杨文懿守陈、王文恪鏊、吴文定宽风骨峻,整德器渊,涵才不露,锋颖功不计岁月,外示凝然,中怀凛然。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风焉。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王世贞:孝庙时,最多名臣……侍从则杨文懿公守陈、吴文定公宽、王文恪公鏊。

何乔远:王鏊、刘忠皆贤相也,鏊通雅不失其正,忠棱棱岳岳有不可摇撼之象,《传》曰:“不有君子,其何能国乎?”

谷应泰:当是时,冰鉴则有王恕彭韶;练达则有马文升刘大夏;老成则有刘健谢迁;文章则有王鏊、丘濬;刑宪则有闵珪戴珊

钱谦益

林时对

王夫之刘瑾一导淫之小竖耳,非有荧惑宫闱、动摇神器之危机也。韩文倡之,李梦阳成之,九卿随声而和之,刘、谢居中而应之;李东阳、王鏊俯仰其闲,亦非素结瑾以徼荣者;而参差互持,竟以空朝廷而长宵人之气。

张廷玉:王鏊、刘忠持正不阿,奉身早退。此诚明去就之节,乌能委蛇俯仰以为容悦哉。

石蕴玉:筹边计熟,立朝行危。急流勇退,弗事委蛇。

陈田:文恪以文章名一世,集中七言律绝格调风致,竟而不凡。

轶事典故

不附显贵

寿宁侯张峦曾与王鏊有姻亲关系,等到张峦显贵后,王鏊便与他断绝来往。张峦年中派人慰劳馈赠,都被王鏊赶走。有人认为王鏊不对,他说:“当初万安攀附万贵妃,我曾以之为耻,难道现在能去依从寿宁侯(张峦)吗?”

钟情山水

王鏊对宜兴的风景名胜饶有兴趣,尤其对善卷灵迹推崇备至,曾为善卷洞赋诗、撰序,著《善卷洞》《善权寺古今录序》。他同宜兴人亦交往甚密,感情十分融洽。官员邵贤自山东提学副宪告老还乡后,在周孝侯祠崇邱建造了“东邱娱晚堂”,作为宴饮和欣赏良辰美景诸老聚会的地方。多位老人或登邱、或吊古、或棋奕、或垂钓、或吟咏,各得其所,百无禁忌。正德三年,王鏊来宜兴,在此会见了宜兴挂冠而老者十二人。分别为前九江推官万盛、黄州府经何钊、平乐知府李廷芝、湖广布政司参议翁信封、翰林学士吴经、工部侍郎沈晖、宜春知县杨琛、通政王玉、福建布政司李云、山东按察司副使邵贤、归州知州胡琏、抚州知府胡孝。王鏊兴致勃勃地撰写了《东丘娱晚记》碑文。该碑现保存在周王庙内。

天下穷阁老

王鏊居官清廉,全无积蓄,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唐寅深知其为人,赠他一副楹联。上联为“海内文章第一”,下联是“朝中宰相无双”。

人际关系

(家族成员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王鏊著述颇丰,著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皇明经世文编》辑有《王文恪公文集》。王鏊还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任《孝宗实录》副总裁。并与徐溥等共修《大明会典》,任副总裁。其所撰《姑苏志》共六十卷,分沿革、疆域、山水、风俗、户口、城池、寺观、古迹、纪事、杂事等,共三十一门。该志采用纲目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该志“繁简得中,考核精当”。

后世纪念

墓葬

王鏊去世后,归葬故里苏州府吴县东山镇陆巷梁家山麓,邵实、皇甫汸撰写墓志铭。墓背山面湖,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墓前原有翁仲、石兽、牌坊与碑亭,亭内有明世宗御祭碑刻。

祠堂

主词条:王鏊祠

王鏊祠原名王文恪公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景德路274号,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为其子中书舍人王延哲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奏建,其地本景德寺废基。历经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

建筑坐北朝南,分头门、过厅、享堂三进,彼此以庭院过渡,两侧连以廊庑,占地约1000平方米。头门面阔五间,进深五界,硬山顶,明间立砷石,设抱框,置金刚腿,做断砌门,额枋挑门簪一对。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七界,硬山顶,明间前后设长窗,次间及稍间砌半墙,置短窗。础石均为青石素覆盆式,明间和次间廊柱、金柱、脊柱皆承以木。

享堂面阔三间15.02米,进深11界13.84米,高7.66米,硬山造。前设轩廊,檐枋下饰挂落,次间和梢间檐柱间安栏杆,廊东西两端粉墙辟砖细贡式门洞。前廊柱间装落地长窗,明间八扇,次间各六扇。各柱均承以覆盆式连磉青石础,明间金柱又于础上加置合盆式石。石础雕饰不统一,有缠枝花卉、莲荷婴戏、萱草双鹤、牡丹莲荷婴戏等,雕饰工细。梁架扁作。廊枋上置斗三升隔架科承。脊桁坐斗,缀山雾云,饰抱梁云,雕刻精细。后檐柱间,明间设长窗八扇,次间砌半墙,各置短窗六扇。

王鏊祠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头门虽已改为清式,过厅和享堂仍为明代遗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现为苏绣艺术博物馆址。

故居

王鏊故居惠和堂在东山镇陆巷古村,宅前原有登俊、解元、会元、探花、阁老等牌坊,解元、会元、探花牌坊现已修复。苏州学士街“怡老园后楼”“嘉寿堂陆宅”(均为市控保建筑)前身都是王鏊故居,学士街因他而得名;景德路黄鹂坊桥东原有王文恪公祠(现为苏州刺绣博物馆)。

史料索引

文壁《太傅王文恪公传》

王守仁《太傅王文恪公传》

邵宝《文恪王公墓志铭》

明官修《明实录》孝宗、武宗、世宗朝部分

何乔远《名山藏·卷六十九》

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