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林——青纱帐

更新时间:2023-08-30 22:08

《甘蔗林——青纱帐》是现代诗人郭小川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的第一节以设问开头,突出了主体,一上来就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对青纱帐和甘蔗林的多方面的联系作出了淋滴尽致的表现;在第二节用四个“一样”写两者的相似;第三节偏又宕开一笔,特意点出两者的不同。写过这一番相似相异之后,笔墨一转,开阖自如地连用八个“可记得”,重现了“昔日的风云”和战友们的豪情。第九、第十两节又拉回到现实,含蓄而深情地点明了诗作的主题。全诗就是这样一波三折地描写了甘蔗林和青纱帐的形似——不同——神似,给了读者深刻的感染和启发。

作品原文

甘蔗林——青纱帐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荫,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

肃杀的秋天毕竟过去了,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

这香甜的甘蔗林哟,哪还有青纱帐里的艰辛!

时光象泉水一般涌啊,生活象海浪一般推进,

那遥远的青纱帐哟,哪曾有甘蔗林的芳芬!

·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

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判断:

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

·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种有趣的梦幻:

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捋着白须、游遍江南;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点渺小的心愿:

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

·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坚定的信念:

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杆粗粒圆;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细致的计算:

只要青纱帐不倒,共产主义肯定要在下一代实现。

·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

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

·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你们有的当了厂长、学者,有的作了编辑、将军,

能来甘蔗林里聚会吗?——不能又有什么要紧!

我知道,你们有能力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

·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你们有的当了工人、教授,有的作了书记、农民,

能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

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

·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一九六二年三月至六月,厦门—北京

创作背景

《甘蔗林――青纱帐》写于1962年。1962年前后,由于三年连续的自然灾害和工作的失误等原因,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面对困难的考验,成了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面对的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战士诗人”郭小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了这首赞美战斗的青春和坚强的革命意志的深情颂歌。

作品赏析

《甘蔗林――青纱帐》是一首感物抒怀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过去战斗的岁月和现在的革命建设的反复回忆对比,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一代中国人的革命乐观主义、艰苦奋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革命战争年代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更需要,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深刻地体现出这两个时代的内在联系,歌颂了代代相传的革命传统和永葆青春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新颖独特,诗人通过提问和联想,将艰苦的战争年代的胸怀理想、以苦为乐的革命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们不由地想起过去的困难,反思眼前的困难,从而感到一种革命精神的心心相通的亲近,焕发出新的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诗人巧妙地选取抒情的象征物,非常恰当和富于诗意,从而增加了作为战斗颂歌的艺术美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洞。甘蔗林与青纱帐不仅在形象上是相似的,而且内在的精神也是相同的诗人大量运用对仗、排比、反复等手法,状物言志,非常随意而舒展,语言如滔滔的河水,气势雄浑,感情浓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原教授孙光萱:“如果说诗贵抒情,那么,《甘蔗林——青纱帐》不愧是一首感情浓烈而真挚的诗篇;如果说诗重想象,那么,《甘蔗林——青纱帐》不愧是一首让想象的羽翼尽情翱翔的诗篇;如果说,诗人对于形式美应该具有特殊的敏感,那么,《甘蔗林——青纱帐》无疑是一首在诗的形式美方面富有独创性的诗篇。”(《新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蚌埠学院副教授姚国建:“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半自由体’。由于它具有汉赋的特点,被称为‘新诗赋体’。又因为它是郭小川的独创,也被人们称为‘郭小川体’。即以长句为基本句式,铺陈排比,反复咏叹;诗的第一、三行和第二、四行大体对称(即‘隔句对’);还综合运用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式,形成流转活泼、开阖自如、雄浑壮美的艺术风格,也大大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中国新诗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登翰:“……正如《甘蔗林——青纱帐》中,诗人对‘战争中的伙伴”所提出的问题“能再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诗人高昂的政治化的情绪,与当时实际上已经逐步政治化了的现实是相一致的。这些作品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推崇。”(《中国当代新诗史》)

作者简介

郭小川(1919年—1976年),原名郭恩大,笔名郭苏、伟倜、健风、湘云、登云、丁云、晓船、袖春等,河北丰宁人,现代诗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热辽分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副总编、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处长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编委、《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