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县

更新时间:2024-06-17 20:38

留坝县,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位于汉中市北部,东连洋县城固县,南接汉台区,西邻勉县,北靠太白县凤县,区域面积1970平方千米。留坝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长夏短,春秋近半,年平均气温约11.5℃。截至2022年10月,留坝县辖1个街道、7个镇。留坝县人民政府驻地紫柏街道。2022年末,留坝县常住人口3.47万人。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境域内褒河、黑河沿岸的川道和台地就有先民居住。

夏、商,属梁州。

西周,属雍州。

春秋时,为氐羌所居。战国初,被白马氐所占据。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归于秦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归陇西郡故道县。

汉初,属广汉郡故道县地。汉元狩时,改隶益州武都郡。汉初平二年(191年),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南部隶之。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属汉中郡褒中县和武都郡故道县、河池县、沮县。魏景元四年(263年)十月,属汉中郡褒中县、武都郡故道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归益州武都郡故道县、河池县、沮县。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属南岐州故道郡凤州。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年),雍州刺史达奚武率众7万取回车戍(境域北部)。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攻打梁州,汉中地入西魏。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故道郡为归真郡,改南岐州为凤州,南属汉中郡褒中县,北为归真郡梁泉县。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属两当郡梁泉县,后属顺政郡灵道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改褒中县为褒内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凤州置河池郡,北部属河池郡梁泉县。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地入唐。隋义宁二年(618年),复名褒中县,属梁州汉中郡。

唐初,属顺政郡褒城县、河池郡梁泉县。唐贞观三年(629年),改褒中县为褒城县。唐乾元元年(758年),改河池郡为凤州,北部属之;南部属山南西道兴元府褒城县地。

五代时期。后梁贞明元年(915年),蜀主攻克凤州。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归后唐。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复归后蜀。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归梁泉县辖。

北宋初,北属陕西路凤州梁泉县,南部属利州路兴元府褒城县。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归兴元府。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分利州路为东路(路治南郑)、西路(路治兴州)。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二月,归于金。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改兴州为沔州。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九月,地入元版图。

元至元七年(1271年),归兴元路沔州所辖。元后至元年(1335年),梁泉县入凤州。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凤州归兴元府辖。

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设留坝巡检司,属汉中府凤县。明弘治年间(1488~1521年),北属凤县,南属褒城县。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二月,设留坝厅。

民国二年(1913年),改留坝厅为留坝县,隶属陕西省。民国三年(1914年)1月,废汉中府,设汉中道,留坝隶之。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汉中道,留坝县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设立,留坝县隶之。

1949年12月7日,留坝县隶属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南郑分区。

1951年2月,撤销陕南行政区,设立南郑专区,留坝县属之。

1954年,南郑专区改为汉中专区,留坝县隶之。

1958年12月,撤销留坝县,辖区并入凤县。

1961年9月,恢复留坝县建置,隶属汉中专区。

1969年1月,汉中专区改为汉中地区,留坝县属之。

1996年,汉中地区改为汉中市,留坝县属之。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11月,留坝县辖1个街道办、7个镇:紫柏街道办事处、青桥驿镇、马道镇、火烧店镇、武关驿镇、留侯镇、玉皇庙镇和江口镇,共3个居民社区和73个行政村。留坝县人民政府驻地紫柏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留坝县,位于汉中市北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06°38′18″~107°20′14″,北纬33°16′52″~33°52′46″之间。东连洋县城固县,南接汉台区,西邻勉县,北靠太白县凤县。南北最长处直线距离66.4千米,东西最长处直线距离65千米。区域面积1970平方千米。县城距陕西省城西安直线距离220公里,实际里程(经宝汉、西兰公路)367公里;距凤县74公里;距宝鸡市172公里;距汉中市88公里。

地质

留坝县主跨两个分区:徽县—旬阳分区和康县—略阳分区。县境内地层发育较全,自震旦纪至侏罗纪均有沉积,泥盆、石炭纪出露完整,志留纪也有发育,只缺失奥陶纪地层。县境内岩浆岩分布广泛,包括火山和侵入两类。

留坝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地处秦岭初皱系。以马道东西向断裂为界,横跨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北属秦岭印支初皱带,南跨华力西初皱带。印支初皱带在境内居主体,细分为三个三级构造单元,由北至南依次是:玉皇山——桑园坝初皱束;紫柏山——摩天岭初皱束;闸口石——铁佛殿初皱束。它们是在晚远古代地台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渐变地槽初皱带,具有多旋回发展特点,曾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及印支三个旋回,且由南至北,由老至新,逐步演化发展。加里东旋回,由碳硅质、碳酸盐岩、泥碎屑岩组成,寒武纪发育具一定的中酸性火山活动。马道以北的广大地区,加里东运动使之一度隆起,致使奥陶纪沉积缺失。随后发育的华力西、印支旋回,以泥盆——三迭纪泥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不仅形成了秦岭印支初皱带,同时结束了秦岭地槽系的生命,形成了一些线状初皱和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断裂,并伴有强烈的酸性岩浆归入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侏罗纪以来,在整体上升背景上,形成了小规模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侏罗纪以碎屑、泥质、含煤沉积建造为特征。

一、初皱

造山运动的同时,伴随着岩石地层发生形变的初皱运动。境内初皱构造发育,以闸口石——小留坝断层为界;其北部以上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发育一系列近似平行排列的背向斜;多呈紧密线状,局部倒转,其南部的志留系发育区整体,为一向斜构造,由于受岩体归位、断层破坏的影响,形态不太完整。马道以南,为一向东倾伏的短轴背斜,北侧被马道断裂割断。

二、断裂

境内断裂比较发育有三组,以东西向断裂为主,其次为北东向,再次为北西向。前者是三级构造单元的分界断层,对区域构造有控制作用。东西向断裂:主要有江口断裂、闸口石——小留坝断裂、马道断裂,均为区域性大断层,分别横穿县境北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将县境截成四节,该组断裂地貌标志清楚,为破碎带发育。北东向断裂:是受东西向断裂制约,晚于北西向断裂的一组断层。主要有两河口断层、武关河断层、入道河断层、冒火山——大东沟断层等,性质不明。北西向断层:发育于江口断层以北泥盆系地层中,有柘梨园断层、桑园断层、狮子坝断层,后者规模较大,是泥盆系、二迭系与石炭系的分界断层,又被后期的北东向断层切割。

全县境内地层发育较全,自震旦纪至侏罗纪,除缺失奥陶纪地层,均有沉积,且泥盆、石炭纪出露较为完整,志留纪亦为发育。按照区域地层分区,全县主跨徽县—旬阳分区。马道以南少部分跨及康县—略阳分区。

一、震旦系(Z)

仅出露于马道以南二十里铺一带的公路两侧。为千枚岩、灰岩类变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后两种岩石局部混合岩化,寒武纪不整合履于其上。

二、寒武系(∈)

主要分布于青桥铺一带,其次东沟脑亦有零星出露,为千枚岩、灰岩、片岩类大理岩、中性火山岩:下部为白云岩、硅质岩,局部含石墨及磷、锰矿化。产于其中的粗晶白云大理石岩,是大理石建材的优质原料。

三、志留系中上统(S2—3)

境内仅出露志留纪中—上统地层,未见下统。分布于闸口石—马道一带。上部为含炭千枚岩、硅质岩、硅质灰岩类砂岩:下部为千枚岩、炭岩,局部为片麻岩类大理岩:南部地区普遍发育混合岩化,含笔石、珊瑚、腕足类生物化石,赋存石煤、铀、钒矿化及风化淋滤型褐铁矿等。

四、泥盆系(D)

境内泥盆纪发育齐全(下统仅出露于闸口石文家沟一带),出露于县境北部的大坝沟—王家庄及西河—桑园一带。以海相碎屑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沉积组合为主:中下统为灰岩、砂岩类千枚岩、砂岩、砂质板岩、千枚岩、变质粉砂岩、白质泥压岩,局部为片麻岩类大理岩,底部局部有砾岩或含砾砂岩:上统为细粉砂岩、千枚岩、泥沙质灰岩、泥质灰岩、砾状灰岩及砾岩等,产腕足、瓣鳃、珊瑚类生物化石,赋存铁、铜等矿产。不整合履于志留系之上。

五、石炭系(C)

石炭系三统俱全(中上未分),下统(C)出露于马道、东沟以北及庙台子以南,为大理岩类片岩,含炭质:中上统(C—3)广泛分布于玉皇庙—江口一带,为二长石英片岩、千枚岩、板岩类压岩、变质砂岩等,含珊瑚、蜒类和植物化石。在石炭纪早期,县域西北部紫柏山麓庙台子、闸口石一带露出海面,成为中央隆起。在石炭纪中、晚期,县域北部全露出海面,二迭纪早期形成地台。中生代以后,强烈的断块运动,使大量的酸性岩侵入,形成了大片花岗岩基和石灰岩基。

六、二迭系(P1)

境内出露于西河—江口一带,未划分,统称十里墩组,主要由石英砂岩、炭质板岩及角砾状灰岩、灰岩组成,含珊瑚、蜒类等生物化石。

七、三迭系下统(T1)

境内仅出露于西河口以西大夫沟一带,与下伏二迭系为整合接触,由炭质板岩、石英砂岩、灰岩组成,含瓣鳃类化石。

八、侏罗系中下统(J1—2)

分布于江口一带,仅见中下统,属山间盆地沉积,为含煤碎屑岩组合:上部为灰色砂岩、杂色黏土岩:下部杂色黏土岩砂岩、页岩、含煤页岩、菱铁矿:底部为砾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含植物化石。

县境内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包括火山和侵入两类。其中侵入活动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早期,从超基性到酸性都有,强度大,分布广,是汉中地区超基性岩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岩浆的归入时代主要为印支期,其次为华力西期。主要分布于县境的中部及西南和东北部,火山喷发活动主要发生于震旦纪和寒武纪,强度不大,分布有限,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

一、基性 超基性岩类

包括超基性岩类(∑4)及辉长岩(U4)两类。超基性岩类(∑4):集中分布在楼房沟——上南河一带,主要岩体有楼房沟、荒草坪、上南河、二爬沟及大蚂蟥沟等,分别归入中上志留纪、中泥盆纪和寒武纪地层中,侵入时代为华力西期,岩体规模小,多呈岩滴状,或由单斜岩体产出,赋存铬铁矿化。楼房沟铬铁矿床,即位于此。辉长岩(U4)仅见南河一处,呈岩滴状,侵入于中上志留纪地层中。

二、闪长岩(S4) 石英闪长岩(S0)县境内分布面积仅次于花岗岩类的中性侵入体。主要岩体有柳川、庙台子、枣木栏、留坝石英闪长岩体和火烧店闪长岩体等,分别侵入于志留系中上统、泥盆系和石炭系下统地层中,大致呈北西至南东向延伸,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岩体分异弱,未见与其他有关物质矿化现象。

三、花岗岩类

境内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比较强烈,分布广泛,具有多期次多成因的特点。岩石类型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闪长花岗岩及斜长花岗岩等。据同位素年龄和其他资料分析,全县花岗岩类侵入时代为印支期。按形成顺序分先后两次侵入。摩天岭二长花岗岩体,为早期侵入体:第二次侵入的有光头山闪长花岗岩体、菲菜湾闪长花岗岩体,以及尚溪河、上南河、桃园沟、青桥沟、河坝、鹅峰包等花岗岩体。酸性岩浆活动还表现在脉岩比较发育,主要为花岗斑岩,呈脉状顺序区域构造侵入志留、泥盆系地层中,分布最广者长约5200米,侵入时期不明。

地形地貌

留坝县按地形地貌特点可分为西北部高山区、中部中山区、南部中低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在西部紫柏山主峰,海拔2610.2米,最低点在南部青桥驿新开岭谷底,海拔585米。

西北部高山区

该区位于县境西北部,紫柏山下黑河上游,面积为3620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8.5%。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610米,平均海拔1779米,山顶浑圆,植被良好,气候寒冷,潮湿多雾,土层较薄,自然灾害较多。本区林地面积大,居全县之首,草地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54.7%,属县境高寒山区。特别是柴柏山巅,草甸平旷。清《留坝厅志》、《紫柏山志》载:九十二峰、七十二洞、八十二坦。

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

紫柏山:位于县境西北,距县城35公里,水平距离16公里,主峰海拔2610.2米,位于闸口石和庙台子之间,为留坝山巅之最,由东向西横跨留坝、凤县,在县境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山岭两头高,故名龙如山。又因山岭多生紫柏树,故名紫柏山。该山雄伟高峻,为石灰岩、砂岩、灰化土壤。岗峦绵延,怪石林立,绵亘数百里。紫柏山面巴蜀而背秦川,实为南抵川汉,北至关中的天然屏障。紫柏山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张良庙位于山麓,其自然景观最负盛名。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柴关岭:位于庙台子西北9公里处,海拔2454米,山势巍峨,系连云栈道险关隘之一。宝(鸡)—汉(中)公路依山蜿蜒,越岭而过,岭脊为留坝与凤县的分界线。

红水河顶:位于闸口石东南5公里处,为西北向东南走向,面积约3平方公里,海拔2528米。

铁笼山:位于闸口石东北约1.5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5平方公里,海拔2066米。关山峭峙殊绝,系陈仓古道之天险,古关隘铁炉川(营盘)在此设立。

龚家梁:位于闸口石西南2.7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2119米。

光脑壳梁:位于闸口石西南5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0.5平方公里,海拔2131米。

天池子:位于闸口石西南8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2050.2公里。

中部中山区

该区位于县境中北部,褒河中上游,面积为11834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60.4%。褒河支流多集于此,其河流纵横,水源充足,河谷切割较浅,谷地较宽,形成串珠状的小坪、川坝。海拔800~2600米,平均海拔1535米。

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

玉皇山:位于石门西北9.5公里处,由西北走向东南,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主峰海拔2278.3米。

油房沟梁:位于庙台子东北2公里处,为庙台子与玉皇庙的分界岭,面积约0.5公里,主峰海拔1723.3米。

三花石梁:位于石门东北8公里处,为留坝与凤县交界处,面积约5平方公里,海拔2111米。

西摩天岭:位于火烧店西南5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3平方公里,海拔1722米。

夏家湾顶:位于火烧店西北15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4.5平方公里,海拔2452米。

大崩山:位于火烧店西北13.5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海拔2526米。

挺包崖:位于火烧店西北约12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2416米。

石泉寨:位于火烧店西北约6.5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3平方公里,海拔1765米。

长寨梁:位于火烧店西北约9.5公里处,南北走向,梁呈长形,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1702米。

骑马石梁:位于火烧店西南约7.5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2153米。

东摩天岭:位于桑园坝西南18公里处,是留坝与城固、洋县三县的分界岭,西南走向,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602.8米。

转角楼:位于南河东北11公里处,岭脊为留坝与城固县的分界线,南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2233.1米。

九道拐:位于南河东北14公里处,在一碗钱沟顶,东西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2170米。

大青山:位于南河东北8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2039.4米。

猫鼻梁:位于南河东北14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1981.3米。

鹰嘴石:位于南河西北11.5公里处,为南河、柳川、江口三乡(镇)交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1949.5米。

桅杆石:位于南河东南约8公里处,是留坝与城固县的分界岭,东西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1861.6米。系唐、宋、元代褒斜栈道改线及文川道之险关隘之一。

天上大帽:位于南河东北8.5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1850.1米。

城墙岩:位于南河东北8.9公里处,南北走向,海拔2034.2米。

老鸦山:位于县城以东3.5公里处,为柳川、南河、城关三乡(镇)交界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1923.7米。

大寨:位于县城以南6.5公里处,西南走向,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1562米。

垭豁梁:位于县城以南7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1609米。

雷公山:位于姜窝子以南6.5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1887.5米。

光头山:位于姜窝子以西约17.5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2606.9米。

堰头梁:位于姜窝子以西约14.5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2171米。

南部中低山区

该区位于县境南部,褒河中下游,面积为4227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1.1%。本区属中低山区,山势北高南低。河谷最低处海拔585米。最高山峰海拔2430.8米,平均海拔1325米。

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

四睹山:又名四洞山,位于铁佛殿东北4公里处,为西北向东南走向,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1503米。

哑巴崖:位于铁佛殿东南7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3.5平方公里,海拔1653.4米。

漫山坪:位于马道西南5.5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3.5平方公里,海拔1653.4米。

天池子梁:位于马道西南5.5公里处,由西南向东北延伸,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1506.1米。

垮石岩:位于马道以西17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3平方公里,海拔2270米。

桥顶石梁:位于马道以西14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2468.4米。

余家梁:位于马道以西14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2403.8米。

卦日崖:位于马道西南12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海拔2332米。

寨包:位于马道以西11公里处,东南走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海拔1808.7米。

书院梁:位于马道以西16.5公里处,西北走向,面积约3平方公里,海拔2430.8米。

玉皇坪:位于青桥驿西南8.5公里处,东南走向,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1654米。

高佛岩:位于青桥驿西北7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3平方公里,海拔2103.7米。

冒火山:位于青桥驿西北7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1906米。

佛顶山:位于青桥驿东南约4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海拔1698米。

金佛山:位于青桥驿以西7.5公里处,西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1578米。

大屋基:位于东沟西南4公里处,东西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1657.2米。

鹅峰包:位于东沟东南3公里处,为东北向西南走向,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1909.2米。

山垭、沟谷、山洞

一、山垭

庙垭口 位于江口镇以南8公里处,海拔1500米,垭口宽约40米,高差100米。

南垭 位于姜窝子西南约7.5公里处,海拔1700米,垭口宽约50米。

毛垭子 位于青桥驿以北3.5公里处,海拔1000米,垭口宽5米,高差10米。

分水岭 位于青桥驿以西10公里处,海拔1700米,垭口宽40米。

狮子岩 位于闸口石西南14.5公里处,海拔1400米,岩口宽约20米,高差约150米。

二、沟谷

留坝县地处深山,两山之间,必有一谷,所以沟谷众多,大小不一。谷长者10余公里,短者1~2公里。主要有:

钱盘沟 位于火烧店西北15公里处,西北起闸口石乡的狮子沟,南至火烧店乡的太子岭,沟长10公里,宽约90米。

尚溪沟 位于火烧店乡的尚溪河流域,包括太子岭、墩墩石、佛爷坝、烧房坝4个村。沟长70公里,宽约90米。

红岩沟 位于姜窝子西南3.5公里处,西起光头山,东北至白家店。沟长15公里,支沟有小红岩沟、堰头沟、铁厂沟、安沟等。

楼房沟 位于城关镇西北4公里处,沟长约6公里。

瓦窑沟 紧靠县城东北部。东北起老鸦山脚,西南至县城,沟长约2公里,宽60米。古代,因烧制砖、瓦、陶器而得名。

大坝沟 位于庙台子西北6公里处,支沟有马鹿沟、偏桥沟、韦陀沟等。沟长5公里,宽约50米。

九子沟 位于闸口石西南4公里处,沟长12公里,宽30米。

宽沟 位于闸口石西北10公里处,沟长11公里,宽1公里。

汪家沟 位于石门以北2.5公里处,沟长7公里,宽50米:支沟有山羊沟。

铜牌沟 位于狮子坝西北3公里处,沟长7.5公里,宽70米。

碾槽沟 位于柳川乡西南之褒河西岸1公里处,沟长20公里,宽30米。

柳川沟 位于柳川乡之褒河西岸,沟长15公里,宽100米。

元树沟 位于江口镇东南4.5公里处,沟长10公里,宽100米。

铁矿沟 位于江口镇东南4公里处,沟长15公里,宽80米。

夹山沟 位于柘梨园西北2.5公里处,沟长9公里,宽150米。

范条峪 位于桑园坝东南6公里处,沟长25公里,宽100米。

东沟 为东沟乡谷地,沟长16公里,宽400米。东起太白庙垭,西至褒河。

西沟 位于马道镇西北部,为沙坝谷地。西起书院梁,东至褒河。沿樊溪河而上,多有支沟:槽子沟、李家沟、后沟、戏楼沟、八道河、正河、木厂沟、谢家沟、杨家沟、石井沟等,沟长约20公里,宽约500米。

大蚂蟥沟 位于青桥驿以东2公里处,沟长约7公里,宽60米。

鲜家坝沟 为鲜家坝谷地。支沟有小沟、木兰沟、龙王沟、纸房沟、荒草沟、姚家坝等,沟长约10公里,宽300米。

小河子沟 位于玉皇庙以西1公里处,有街子沟、河麻沟、大竹园等支沟,沟长约10公里,宽约300米。

三、山洞

凉风楼 位于青桥驿以西10公里处,在画眉沟顶分水岭上,洞内风吹不止。洞长5米、宽1米、高3米。

白马洞 位于孔雀台鱼洞子以东数步,洞口宽1米,洞内宽2米、高约4米,其深人莫能穷其径。入洞,虽盛夏犹寒。

穿心洞 位于石门乡鹿子沟、两河口与枣木栏交界处,为直径10米左右的圆洞,呈红色,有自然罗纹。因在悬崖,高不可测,人迹难至,只能远眺。

鱼洞子 在南河以北5公里处的褒河东岸。山崖下有一水洞,相传有鱼谷雨节出现,为“留坝八景”之一,名日“石洞观鱼”。《水经注》:“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

特别是紫柏山“七十二洞”中的“五云洞”深不可测:“会仙洞”幽不可媲:“避兵洞”可纳千人:“睡佛洞”神奇特绝。

气候

气候概况

一、气候特征

留坝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多年来平均日照约1695.8小时,年降雨量约842.4毫米,年平均气温约11.5℃,无霜期约211天。基本特点:冬长夏短,春秋近半,降温快于升温。总趋势是:冬季少雪;夏季多暴雨,时有伏旱;秋季降温早,阴雨连绵;春季升温迟。同时,由于受秦岭阻挡及紫柏山等特殊山地影响,气候复杂多变,温差悬殊,垂直差异明显,热量不足,降水分布不均,暴雨、低温、连阴雨及干旱、冰雹、大风、雷电、霜冻等频发。

境内气候多变,温差悬殊,形成多样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垂直差异明显,热量不足,降水分布不均,气候湿润。

全县属亚热带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冬长夏短,春秋近半,降温快于升温。总趋势是冬季少雪:夏季多暴雨洪涝,时有伏旱:秋季降温早,阴雨连绵:春季升温迟,多有旱灾。由于受秦岭阻挡及境内紫柏山等特殊山地的影响,气温、积温、日照、无霜期东南部和西北部相差显著。全县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的积温,年均4208.9℃,持续313天。全县年平均气温11.5℃: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县气象站在0℃时,闸口石气象测报点气温—5.9℃: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县气象站在22.2℃时,江口气象测报点气温22.7℃:河谷川道气温比紫柏山高出5.6℃,山川气温差值较大。

据县气象站(海拔1032米)1958~1982年25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多年平均气温11.52℃,1月份平均气温0℃,7月份平均气温222℃:年平均日照时数1804小时:年总辐射量110.08千卡/cm2Z,大于5℃的活动积温,多年平均3991.6℃,持续251天,大于10℃的活动积温,多年平均3512.5℃,持续196天:大于15℃的活动积温,多年平均2629.4℃,持续131天。

根据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县境南部、中部和西北部气温各有不同。以1983年为例,南部地区的东沟,海拔为770米,年平均气温11.9℃,年降水量1634.1毫米:中部地区的留坝县城(县气象站),海拔1032米,年平均气温10.8℃,年降水量1296.9毫米。两地海拔高度相差262米,气温、降水量分别相差1.1℃和337.2毫米。西北部闸口石,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6.3℃,年降水量1096.4毫米,与中部地区(县城)相比,海拔高度相差668米,气温、降水量分别相差4.5℃和200.5毫米。留坝县气象特点为:海拔递增,气温和降水量递减。

二、气候分区

(一)南部中低山区:主要包括青桥驿、东沟、马道、鲜家坝、铁佛殿、南河、姜窝子、火烧店(除太子岭)、柳川等乡镇。该地区海拔在1100米以下,气温大于10℃积温在3500℃左右,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气温大于20℃积温在1200℃左右,约持续40日以上。4月至9月份的降水量在750毫米左右,尤其秋季雨量偏多,气候温暖湿润,能满足喜温作物的生长,属一年两熟区。

(二)中部中山区:主要包括城关、枣木栏、玉皇庙(黄泥堡)、石门子、狮子坝、桑园坝、柘梨园、江口等乡镇。该地区海拔在1100米以上,气温大于10℃积温在3000℃左右,持续时间约5个月:气温大于20℃积温在400℃左右,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4月至9月份的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冬冷夏凉,日照时间短,气候温凉湿润。农作物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一般两年三熟:间套可一年两熟。

(三)西北部高山区:主要包括庙台子村、火烧店乡的太子岭和闸口石乡。该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冬季长达7个多月,春秋两季不足5个月,最高气温的7月份为18.1℃,极端最低气温在—20℃以下:气温大于10℃的积温仅为2000℃~2700℃,持续时间不足5个月:气温大于20℃没有积温。4月至9月份的降水量在620毫米左右。气候高寒潮湿,农作物生长期短,一年一熟,且不宜种植喜温作物。但其天然草场适宜放牧。

日照

留坝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4.4小时。日照最多年份为1 966年日照时数为2067.7小时;日照最少年份为1989年日照时数为1210.4小时;夏季日照最多为580.4小时;春季日照时数最多为479.2小时;秋季日照时数最少为350.2小时;冬季日照时数一般为394.6小时。日照受地形的影响同时受纬度、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大小及气候的影响也很大。高寒山区多云雾日照偏少;河谷地带东西向日照多南北向日照少;宽谷日照多窄谷日照少;山坡地带南坡日照多北坡日照少。历年各月日照情况:1966年6月日照最多为294.3小时;1961年10月日照最少为15小时。

辐射

留坝县年总辐射110.08千卡/cm2各月分布与日照分布基本一致夏季占43.2%春季占34.6%秋、冬两季不足全年的1/4。春季气温0℃~10℃期间总辐射高于秋季;气温10℃~0℃期间总辐射为气温0℃~10℃期间的2倍;日平均气温0℃以下时期内的总辐射为无效辐射。全年无效辐射平均为12.08千卡/cm2。

季节

留坝县四季特点是“冬长夏短春秋近半”。冬季长达170天夏季不明显。7月份平均22℃的气温不足1个月秋季降温快于升温。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留坝县西部地区的闸口石海拔1400米以上冬季长达7个月以上没有夏季。

湿度

留坝县9月份最湿润平均相对湿度为84% ;1月份最干燥平均相对湿度为61%。相对湿度大于75%的湿月为7~10月(4个月);相对湿度小于66%的湿月为12~4月(5个月)。相对湿度和温度呈相反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温度日最高值出现在下午14~16时此时正是相对湿度最低值;每日日出1小时前后是气温最低值此时也是相对湿度最高值。湿度的大小与降水有关降水多湿度就大。

留坝县年湿润指数1.17属于湿润气候。12~3月为干季4~11月为湿季。湿润程度:过湿润>1.50;湿润0.81~1.50;半湿润0.61~0.80半干旱0.41~0.60干旱0.21~0.40;严重干旱≤0.20。

留坝县冬、春季出现干旱频率高伏旱也时有发生。但过湿润月份多出现在降水量最多的7月和8月。低温、连阴雨、暴雨、干旱、冰雹、大风、霜冻、秋淋等是留坝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降水

留坝县降水特点是“雨量较多集中偏迟”。年降水量平均为886.3毫米。降雨最多的年份是1981年年降水1565.2毫米;降雨最少的年份是1979年年降水612.8毫米相差952.4毫米。从历年降水情况看:40年代偏多50年代后期偏少60年代又偏多70年代又偏少80~90年代波动比较大基本形成10年1个周期变化。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分布不匀。7月份为降水最多月降水量为178.8毫米;12月份为降水最少月降水量仅5.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一般降水为505.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7.1%。从降水季节看夏季占49.5%秋季占28. 6%春季占19.7%冬季占2.2%。

留坝县以降水量大于30毫米为汛期。历年平均6月16日入汛。7~9月上旬为高峰期9月7日汛期结束。汛期降水变化呈“双峰”型。7月上旬当暖湿气流从南而北流经秦岭南坡时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量增加。太平洋副高边缘伸向留坝县促使境内冷空气北缩西退受峰面影响降水出现第一个高峰。以后受副高控制水气充足多出现阵雨。8月中下旬后由于西北冷空气势力加强副高压东退留坝县再次降水增多。9月上旬出现第二个高峰。

从降水强度看留坝县日降水≥100毫米的大暴雨25年中出现过4次;≥50毫米的暴雨年平均1.7次。1981年留坝县出现暴雨11次。留坝县属于暴雨低值区日降水≥20毫米的透雨一般从3月开始11月结束。

留坝县年降水日数平均为135天。年降水日数最多的1964年降雨173天;年降水日数最少的1979年也降雨107天。降水日数最多的7月份平均降雨16.87天;降水日数最少的12月份平均降雨4.5天。留坝县各月雨日分布不均区域差异较大。一般月降雨平均日数4.7天4月为11.2天7月为16.5天10月为14.7天。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方月降雨平均日数达12天则海拔900米以下的川坝月降雨日数仅有10天。

降水总趋势:从12月到次年的2月是少雨期3~11月为多雨期其中7~9月雨量较为集中。留坝县降水分布:降雨迎风坡多背风坡少主要受山脉影响。河东店至武曲铺南部随山势变化降水自南向北递增武曲铺是降水量的高中心。由于东南高山阻挡南河、姜窝子处于背风坡是相对少雨的中心。由此向西北经县城至庙台子降水增加柴关岭、庙台子又为一个降水高中心。北至柘梨园、桑园坝降水相对减少一般年份降雨在800毫米以下;闸口石虽地势较高因由紫柏山阻挡处于背风坡又为一个降水低值区。

降雪、积雪

留坝县降雪西北部较多中南部较少。降雪期及初终日西部和南部不同。中部降雪25年(1958~1982)平均降雪初日为11月20日。降雪初日最早则是1972年10月22日降雪最晚初日是1 958年1月8日;降雪平均终日为3月23日降雪最早终日是1977年2月9日降雪最晚日是1981年4月24日。年降雪日数平均为124天最长达179天最短为88天;月降雪日数最多14天日最大降雪量22.9毫米。2月积雪最长连续日10天;月积雪日数最多为12天;日最大积雪深度达11厘米。

气压

留坝县地处秦岭南坡属中高山区系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压。由于秦岭和大巴山天然屏障与狭管效应全县气压冬季高夏季低。

风速

留坝县冷空气侵入有两条路径主要是西北路其次是东北路。由于紫柏山的天然屏障和狭管效应西北路径冷空气入侵时首当其冲造成的大风持续时间长范围较大风力渐强;夏季伴随雷阵雨出现的大风时间短促风势凶猛阵性很强范围小常吹倒庄稼折断树木毁坏民房酿成灾害。

大风(瞬间风速≥17米/秒或目测估计风力≥8级):留坝县25年间共出现大风157次平均每年6.3次。风力最大的一次是1972年8月27日风速高达20米/秒。全年乃春季大风最多共出现77次占总次数的49%;夏季次之为37次占总次数的23.6%;秋季22次总次数的14%;冬季21次总次数的13.4%。

留坝县刮大风的一般规律是:每隔5年至6年出现1个相对的低点时即回升到一个高点约10年出现一个高峰。与当年或次年干旱时段相对应且为重旱则又多春旱及夏旱秋旱次之。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是留坝县刮大风的一个高峰期。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大风逐渐升级。60年代末和70年代留坝县又是一个刮大风的高峰期旱灾十分严重。80年代初至90年代刮大风次数减少但风速较高涝灾和旱灾交替且更为严重。1991年春季大风最多。从月份看3~4月刮风最多共出现38次占总次数的24.8%;5~6月刮风次之共出现21次占总次数的15.4%。1994年冬出现大风7次造成霜冻位于中高山区的大部分农作物受害严重。1995年9月30日闸口石等高寒山区刮大风连续3日大部分农作物被毁坏。而且始霜于10月3日终霜于次年4月27日。大部分果树被“黑霜”毁坏。

水文

河流分布

留坝县水系属汉江流域,县境内有褒河、黑河两大水系。县境内长1千米以上河流223条,总长度1623.54千米,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0.83千米,流域总面积1758平方千米,其中褒河水系占89.8%、黑河水系占10.2%。

留坝县水系属汉江流域。境内自西北向东南,以玉皇山、紫柏山、光华山及夏家湾顶为界,西属黑河水系;东属褒河水系。褒河自北向南纵贯县境东西两岭之间,支流东疏西密,黑河次之。故有“九褒一黑”之称。境内大、小河流223条,总长1622.54公里,流域面积1758平方公里。其中,褒河水系占89.8%,黑河水系占10.2%。

县域河流,除太白河、红岩河、西河外,大都发源于县境内。县内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径流不断,年平均径流量12亿立方米。但丰枯悬殊,年径流的60%以上集中在汛期7~9月,最大径流为9月份,约占年径流量的23.6%,年际变化大,年极值差2.9倍,平水年均径流量6.78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只有3.07亿立方米;正常径流量仅占洪峰期径流量的0.33%~0.58%;洪水期大量泥沙宣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74.96万吨,推移质多为河卵石。在水土流失地区,特别是垮山、滑坡、泥石流等严重破坏土壤、植被,使大量泥沙推移褒河下游,具破坏作用。留坝县较大的河流有12条。

一、褒河

古称黑龙江,上游称太白河。发源于秦岭南坡,自东北~西南而下,径流凤县、太白、留坝、汉台区3县1区,注入汉江,全长198公里,沿途接纳100多条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是汉江的重要支流之一。褒河在县境内长71.3公里,流域面积为1758平方公里。

二、太白河

为褒河的上源。发源于太白县,入境内桑园坝乡石场沟,并由桑园坝河汇入,途径江口镇。同时,有支流红岩河由北向南注入江口镇,水流江西营处,又接纳西河、蒿坝河等支流,水量增大。在县境内长22.5公里,流域面积377.5平方公里。

三、桑园坝河

发源于县境碾子坝,由3条大沟溪汇流而成,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120.9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31.1%。在桑园坝乡政府驻地注入太白河。

四、红岩河

发源于太白县,距留坝县柘梨园乡3公里处入境。沿途接纳沙坡沟、夹山沟、柏树沟等溪水至江口镇流入褒河,在县境内长12.7公里,流域面积83.6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9.5%。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64公里。系褒河二级支流。

五、西河

发源于凤县秦岭沟。由凤县与留坝县交界的倒贴金处入境,流经蒿坝河至江西营汇入褒河。在县境内长19.3公里,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4.1%。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79公里。系褒河一级支流。

六、蒿坝河

古名回车河。发源于柴关岭北坡,山南向北至青岗嘴与刘家沟汇流,又转向东接纳汪家沟、酒房沟、三道峡河水,至江西营汇入褒河,河长34公里,流域面积236.3公里,河流平均比降26.2%。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2公里。流域内岩石风化严重,加之修筑公路,河道淤积。为河道重点治理区。

七、北栈河

古称紫金河或紫柏河,亦称青羊河。发源于紫柏山、光华山东坡的大坝沟,经张良庙与柴关岭河溪汇流,由西北转入东南,穿留坝县城至姜窝子汇入褒河,河长36.3公里,流域面积156.3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25.7%。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06公里。

八、上南河

发源于东摩天岭的南坡。由文川河、小东沟溪流汇流至南河乡南河街注入褒河,河长25.5公里,流域面积125.8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55%。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55公里。

九、武关河

古称尚溪河,亦叫野羊河、上西河等。发源于光华山夏家湾钱盘沟,并由东河、上西河等河沟汇流而成。至火烧店乡政府驻地,又与天星亮河和群力沟溪交汇,向东南至红岩沟河汇流到武关河桥头注入褒河,河长34公里,流域面积262.6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30.4%。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86公里。

十、西沟河

古称“寒溪”或“樊溪”。发源于桥顶石梁北坡,上游由八道河与正河汇流,至中游与北岔沟汇西沟,再入北河,由西向东径沙坝至马道镇凤凰山下注入褒河,全长17.6公里,流域面积93.5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86.4%。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69公里。

十一、青桥河

又名陶家河。发源于桥顶石梁南坡,源流向东,与改渠沟、架子上河沟汇入董家河,入青桥河,向东南于青桥驿南1公里处注入褒河,河长6.1公里,流域面积66.7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86.8%。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76公里。

十二、黑河

又名沮水、沔江。发源于柴柏山西北部至光华山以西,向西南流入勉县境内。沿途河网密布,河道蜿蜒曲折,串连陕、甘两省,接纳两当、徽县、凤县、留坝、勉县、略阳等河流,南至沮水口入汉江。留坝县境内河长33.1公里,流域面积200.2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22.7%。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88公里,古陈仓道沿河穿过。

地表水

留坝县河水均系山区性河流,地表水资源丰富,其耕地亩均水量8439立方米,但可利用率仅占28%。地表水受降水影响明显。汛期洪水高涨猛落;枯水期由地表水下渗补给。全县地表水资源流量为6.7801亿立方米,客水为5.2288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2.0089亿立方米。其中,褒河水系占绝对优势,它相当于黑河水系的18.6倍。

留坝县地形、地貌差异较大。水利条件随社会经济、农业结构及行政管区等环境因素,全县划分三大水利区:

(一)紫柏山地森林水源涵养区位于县境西部,为中高山地形,植被良好,林地面积占全县林地的84.5%,属森林水源涵养区。本区由黑河与褒河水系中的上西河、东河和天星亮河等组成,其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483亿立方米。因地处高寒山区,常年湿润低温,用水甚少,富水有余。

(二)褒河上游水土保持区位于县境北部,为中山地形,森林采伐过量,属中度水土流失区。本区河溪较多,河网密度大。西有蒿坝河、红岩河,东有太白、桑园坝河,均系褒河上游的主要支流和发源地,其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310亿立方米。河流分布合理,耕地多在沿河两岸,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的27%,农业用水充足。

(三)褒河中游小型堰灌区位于县境中南部,属亚中山地形。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的65%,水利设施较多,有堰渠739条、塘库8座,蓄水量9.9万立方米,属农业灌溉区。本区以褒河干流为主,东西侧有北栈河、上南河、上西河、樊溪河、两岔河、东沟河、青桥河等,其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达4.2008亿立方米,占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的62%,居留坝县首位;其耕地亩均水量达8076立方米,区内农田用水有余。但是,由于农家居住分散,耕地多集中在支流两岸,蓄水能力低,大水从褒河倾泻,无力控制;小河提供水条件差难以利用。6~7月干旱时,北部的江口、柳川、玉皇庙及南部的铁佛殿、马道、东沟等乡(镇)用水矛盾突出。

地下水

县内日产水径流量人均为全国的6.1倍,耕地亩均为全国的4.8倍。即使在保证率为95%的情况下,人均自产水径流量亦为全国的2.8倍,耕地亩均亦为2.2倍。因此,县内水量充沛。

地下水的蕴藏量缺乏水文资料。依据地下水补给量采用干旱年保证率即P等于95%的年自产水量进行计算,其值为8464亿立方米,占全县多年平均自产水量的12.5%。

土壤

土壤类型及分布

留坝县地形、地貌复杂,垂直差异较大,土壤类型繁多。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由于气候、植被、地形、水文、地质等条件不同,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变化很大。

一、土壤类型

县境土壤分类采取三级分类制,即土类、亚类、土属。根据1980年留坝县土壤资源调查资料,县内土壤共分4个土类、11个亚类、30个土属。

(一)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海拔1150米以下河谷沟坝地区。大部分为一年两熟田。全县共有11936亩,占总面积0.41%;占耕地面积14.86%。该土分为3个亚类。

1.淹育性水稻土 面积522亩,占水稻土面积4.27%。主要分布在南河、江口等沟坝。仅有冲积~坡积母质1个土属,即“泥夹沙田”。

2.潴育性水稻土 面积11035亩,占水稻土面积92.45%。主要分布在南河、柳川、桑园坝、马道、东沟、鲜家坝、玉皇庙、石门、狮子坝、江口、火烧店、城关和姜窝子等沟坝。为冲积~坡积型1个土属,即“锈斑泥夹沙田”。

3.潜育性水稻土 面积379亩,占水稻土面积3.18%。主要分布在姜窝子、柳川等乡的一些坡脚低洼地。为冲积~坡积型1个土属,即“夹沙青泥田”。

(二)黄褐土 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浅山。植被以草、灌为主。耕地多分布在这类土壤带内。全县黄褐土面积481739亩,占总面积16.4%。分普通黄褐土、粗骨性黄褐土2个亚类。

1.普通黄褐土 是黄褐土类的一个主要亚类,也是主要农耕地土壤,面积427206亩,占黄褐土面积88.68%。分为4个土属。

(1)夹石黄泥 面积345670亩。除闸口石之外,其他各地海拔1100米以下的沟谷坡脚一带均有分布。

(2)黄沙泥 面积54168亩,主要分布在城关、桑园坝、东沟、鲜家坝、铁佛殿、姜窝子、火烧店、狮子坝、马道等乡镇的一些谷地。

(3)黄胶泥 面积8696亩。主要分布在南河乡的秧田坝、罗家山等部分地方。

(4)红胶泥 面积18672亩。主要分布在江口、柘梨园、狮子坝、城关等乡镇。

2.粗骨性黄褐土 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面积54533亩,占黄褐土面积11.32%。分为2个土属。

(1)砂石骨子土 面积34957亩。主要分布在铁佛殿、青桥驿、东沟、姜窝子、城关、鲜家坝、火烧店等乡镇海拔1100米以上陡峻的山坡地带。

(2)夹石骨子土 面积7890亩,主要分布在青桥驿、东沟、狮子坝、马道等乡镇的坡脚一带。由于从坡的上部向下不断地堆积,一般土层较厚。其土颜色灰褐,多为石砾,故称“石渣土”。

(三)黄棕壤 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000~1500~1700米之间。为植被类型的森林土壤。面积1149033亩,占总面积39.12%。分为普通黄棕壤、粗骨性黄棕壤、生草黄棕壤3个亚类。

1.普通黄棕壤 面积882381亩,占黄棕壤面积76.79%。分为4个土属。

(1)沙黄泡土 面积383853亩。除江口、石门、柘梨园、狮子坝4个乡镇外,其余14个乡镇均有分布。

(2)石片黄泡土 面积135099亩。主要分布在南河、柳川、桑园坝、城关、火烧店等乡镇的一些谷地。

(3)青石黄泡土 面积203984亩。主要分布在狮子坝、江口、桑园坝、柘梨园、玉皇庙、庙台子、石门、闸口石、南河、柳川等乡镇,在火烧店、城关、东沟也有零星分布。

(4)夹石黄泡土 面积159495亩。广泛分布在鲜家坝、青桥驿、江口、石门、桑园坝、城关、狮子坝、玉皇庙等乡镇海拔1100米以上的坡脚以及缓坡地带。

2.粗骨性黄棕壤 为黄棕壤地带的一种幼年土。面积251514亩,占黄棕壤面积21.89%。分为3个土属。

(1)砂石渣土 面积91567亩。广泛分布在青桥驿、东沟、玉皇庙、火烧店、姜窝子、城关、桑园坝等乡镇海拔1100米以上坡度较大的花岗~片麻岩地带。

(2)石片石渣土 面积111713亩。主要分布在闸口石、桑园坝等河坝。

(3)青石石渣土 面积48234亩。主要分布在柳川、南河、玉皇庙等乡。

3.生草黄棕壤 面积15138亩,占黄棕壤面积1.32%。分为花岗~片麻岩型(灰沙黄泡土)和页岩~片岩~千枚型(石片灰黄泡土)2个土属。

(1)灰沙黄泡土 面积3773亩。主要分布在火烧店、武关河一带。

(2)石片灰黄泡土 面积11365亩。主要分布在火烧店、柳川、南河乡的高山地带。

(四)棕壤 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17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为针叶和针阔叶混交林植被类型。面积1267047亩,占总面积43.14%。分为普通棕壤、粗骨性棕壤、生草棕壤3个亚类。

1.普通棕壤 面积941820亩,占棕壤面积74.33%。分为4个土属。

(1)沙泡土 面积442465亩。除江口、狮子坝、石门、柘梨园乡镇外,其余乡镇均有分布。

(2)石片泡土 面积275499亩。主要分布在火烧店、城关、庙台子、闸口石、柳川、江口、南河、柘梨园等乡镇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

(3)青石泡土 面积216396亩。主要分布在城关、庙台子、闸口石、柳川、江口、柘梨园、狮子坝、玉皇庙、石门、桑园坝等乡镇的中山地区。

(4)夹石泡土面积7460亩。主要分布在城关、闸口石一带。

2.粗骨性棕壤 面积267509亩,占棕壤面积21.1%。分为3个土属。

(1)砂石骨子土 面积95583亩。除东沟、鲜家坝、南河、江口、狮子坝、玉皇庙、柘梨园、桑园坝乡镇外,其余乡镇均有分布。

(2)石片石骨子土面积99591亩。主要分布在火烧店、城关、庙台子、闸口石、南河、柳川、桑园坝等乡镇海拔1500~1700米之间坡度较大的地方。

(3)青石骨子土 面积72335亩。主要分布在庙台子、闸口石、狮子坝、玉皇庙、石门、桑园坝等乡海拔1500~1700米之间的石灰岩地区。

3.生草棕壤 面积57718亩,占棕壤面积4.55%。分为3个土属。

(1)沙灰泡土 面积10128亩。主要分布在姜窝子、火烧店、庙台子、闸口石、南河、柳川、江口等乡镇的棕壤地带。

(2)石片灰泡土 面积24988亩。主要分布在南河、火烧店、江口等乡镇海拔1500~1700米之间和局部阴沟地带。

(3)青石灰泡土 面积22602亩。主要分布在闸口石、庙台子、柳川乡。

二、土壤分布

(一)土壤具垂直地带性分布之规律。县内土壤多呈垂直地带性分布。主要为黄褐土和黄棕壤。土壤随海拔高度呈有规律的垂直分布。县域地处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区,其垂直带谱的基带土壤为黄褐土,分布上限海拔900~1100米;黄褐土以上为黄棕壤,上限海拔1500~1700米;随海拔高度而变化,黄棕壤以上为棕壤,分布海拔在1500~1700~2610米的范围内。

(二)土壤具区域性分布之规律。土壤受地形、水文、地质、人为改造(抬田修地)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出现多种土壤组合。这种由于地域性因素造成的中域和微域分布,比较复杂。但土壤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因素,其分布亦有相应的规律。如境内水稻土一般分布在海拔600~1200米范围内,这是由于海拔1200米以上已超出了水稻种植范围这一客观条件造成的。沟谷洼地的潜育性水稻土是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造成的。而浅山低丘上的粗骨性黄褐土则是侵蚀的结果,其区域性分布有以下特点:

1.在东沟等地的浅山低丘地区,相对高差较小,山顶植被覆盖度大,半坡侵蚀较严重。从山顶到沟底依次为:沙泡土、砂石渣土、砂石骨子、黄砂泥、夹石黄泥以及沟底水稻土。土壤呈树枝状分布。

2.在紫柏山等山地土壤中,由于植被破坏,草本侵入,形成局部生草化,出现了生草棕壤,在相应的地带性土壤内呈斑块状分布。如紫柏山巅草甸地带就是生草化的产物,即生草棕壤。又因石灰岩地质基岩造就了岩溶地貌,形成了峰、崖、坦、洞融为一体的峻秀风景。在诸多山垭、山谷、山洞中,其“七十二洞、八十二坦”之奇观中的“埚坦”土壤就属一种典型。

土壤性状

留坝县土壤深受成土母质影响,土壤性状各异。成土母质为冲积~坡积型、花岗~片麻岩型、页岩~片岩~千枚岩型及石灰岩型。其成土母质:发育在冲积~坡积型岩基上的土壤面积占8.3%;发育在花岗~片麻岩型岩基上的土壤面积占23.2%;发育在石灰岩型岩基上的土壤面积占20.1%。发育在冲积~坡积型母质上的土壤,土层厚,肥力高,为留坝县主要农耕土壤;发育在花岗~片麻岩型母质上的土壤,含砂砾少,一般为泥质沙土,土壤疏松,透水性好;土层虽薄,则侵蚀力弱,多呈微酸性至酸性;发育在页岩~片岩~千枚岩型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黏重,上松下紧,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多呈中性或微酸性;发育在石灰岩型母质上的土壤,质地黏重,土层较薄,养分贫乏,则含钙丰富,多呈中性或弱碱性。这类土壤主要分布在留坝县北部的江口、柘梨园、狮子坝、石门等乡镇。

县内土壤的理化性状较好。农耕地中,重壤占42.1%、中壤占26.3%、轻壤占15.8%、沙壤占10.5%、轻黏土占5.3%;自然植被下的林地、草地中,重壤占39.9%、中壤占(22.2%、轻壤占11.1%、沙壤占26.8%;土壤容量大多在1—1.4g/cm2,土壤孔隙度在45%—65%。

留坝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农耕地平均含量为3.17%;全氮,农耕地平均含量为0.168%;林地、草地平均含氮量为0.28%;碱解氮,农耕地平均含量为118.2ppm;全磷,土地平均含量0.152%,其中农耕地平均含量0.148%;农耕地中,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8.7ppm;全钾,土地平均含量2.74%,其中农耕地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38.5ppm;土壤代换量即土壤阳离子交换总量,是土壤吸附阳离子的总数量,它的大小决定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留坝县耕层土壤代换量平均为16.16me/100克土,一般代换量在10~17me/100克土,属保肥力中等土壤。此外,微量元素在土壤中有效含量的高低,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其主要微量元素为硼、锌、锰、铜、铁。留坝县江口、石门、柳川一带PH7~7.8,缺硼和锌。

全县土壤养分状况虽然较好,但氮磷含量比失调。全县土壤中,氮磷含量平均比值为3~4∶1,有的高达10∶1。特别是江口、柳川、玉皇庙一带,氮、磷含量比偏高,缺磷比较明显。只有科学施肥,培养土质,方可保持土壤肥力,使地力常新。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留坝县多年来年均水资源总量1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客水量5.2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采量8464万立方米。

留坝县河流属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境内有大、小河流223条,总长1622.54千米,总径流量12亿立方米。径流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5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8条,河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

动物资源

留坝县境内野生动物繁多,古北界、东洋界动物皆有。常见兽类71种、飞禽类270种、两栖爬行类33种、昆虫类234种等。其中,已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金雕、豹、林麝;国家Ⅱ级保护的有黑熊、红腹锦鸡、红腹角雉、勺鸡、金猫、雀鹰、燕隼、鬣羚、斑羚、血雉、红隼、苍鹰、猎隼、黄脚渔鸮、毛脚鱼鸮、红角鸮、大鲵。列入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动物有白鹭、山斑鸠、普通夜鹰、白腰雨燕、普通翠鸟、戴胜、斑姬啄木鸟、黑枕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白背啄木鸟、金腰燕、家燕、红嘴蓝鹊、喜鹊、黄喉太阳鸟、山麻雀、王锦蛇、乌梢蛇、菜花烙铁头、竹叶青、山溪鲵、秦巴北鲵、中国林蛙、中华蟾蜍、华西蟾蜍,以及画眉科、杜鹃科、鹡鸰科的所有属种。

植物资源

留坝县境内植物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常见乔木47科、灌木21科、竹藤类12科、草本类88科、菌类和地衣类21科。其中,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有银杏、红豆杉、水杉、独叶草;Ⅱ级保护的有秦岭冷杉、榉树、连香树、鹅掌楸、厚朴、水曲柳、大果青杆、木通马兜铃、凹叶厚朴、水青树、杜仲、野大豆、绞股蓝、羊耳蒜、扇叶杓兰、银兰、小花蜻蜓兰。列入陕西省重点保护的有延龄草、青皮树、山白杨、庙台槭、杜鹃、党参、兰科所有种。

药材资源

留坝县天然中药材和植物品类繁多,人称“绿色宝库”“天然药库”,可供药用的动、植物药材有1320多种。盛产杜仲、金银花、灵芝、九节菖蒲等稀有名贵药材,尤其是西洋参、天麻、猪苓等中药材品质极佳。盛产木耳、羊肚菌等21属300余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山珍”菌类资源。

林地资源

留坝县林地面积181673.71公顷(272.5万亩),森林覆盖率91.23%,林木覆盖率92.97%,人均林地4公顷。树种以红桦、栎类、山杨、冷杉为主,大部分为天然林。盛产板栗、核桃、猕猴桃、五味子等林副产品。现有马道、火烧店、桑园、庙台子4个国有林场和9个天然林管护站,负责留坝县森林的管护和营造。留坝县现有天然牧草场2312.32公顷,占总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

矿产资源

留坝县境内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产49处。金属类矿产有铁、铬、铜、铅、锌、金、银、锑、铀等10余种。非金属类矿产有石灰岩、黏土、大理石、蛇纹岩、硅石、石英岩、冰洲石、钾长石等10余种。

一、铁矿

以风化淋滤作用形成的褐铁矿为主。有矿产地21处,集中分布于闸口石一带。主要矿层为中上志留统,其次为中泥盆统,累计探明C级(工业)储量为104.1万吨,远景储量约346吨。其次,为磁铁矿,有矿产地4处,探明D级储量为21233万吨;赤铁矿2处,探明远景储量90万吨。

二、铬铁矿

三、铜矿

留坝县有铜矿7处,其中矿化点3处,主要分布在石门子乡的三道峡至小二岭沟脑一带。其次,分布桑园坝乡砖头坝一带,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地层内的石英脉中。

四、砂金矿

3、0.3273克/m3、0.1492克/m3、0.1492克/m3/。矿区矿体总长8465米,矿体平均宽35米,平均厚9.14米。矿体平均品位:0.1921克/m3,矿沙量(C+D)级269万立方米,砂金量(C+D)517公斤,其中C级33公斤,表外52公斤。矿沙于松散的砂砾层,主要由中等粒度的砾石和砂组成,巨粒少,含少量泥质和微量重矿物。砾石含量59%~75%,含砂量25%~41%,泥小于5%,砂金粒度粗0.1~0.5mm,砂金成色90.8%,含银23%,为易采、易洗、易选砂矿。

留坝县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分布受大地构造制约,不同的构造单元发生不同的地质过程,形成不同特色的矿产组合。在同一构造单元而处于不同的构造部位,其地质构造之差异又形成不同的成矿规律和矿产分布。

秦岭褶皱系的留坝—凤县—太白三角区,是一个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岩浆和火山活动十分强烈的元古代隆起区,矿床(点)星罗棋布,除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金属矿产外,还含有煤、大理石、石英石、水晶石、石灰石、花岗石、冰洲石、辉绿石、蛇蚊石、镁质黏土—膨润土、石墨、石棉、滑石、柘榴子石、石膏、磷、硫磺矿等非金属矿产21种。

县内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其黑河、褒河流域广泛分布,矿种齐全。特别是大理石、花岗石岩自然分布犹为集中,且大多数矿产地多分布在主干公路附近,利于开发。楼房沟、庙台子、大坝沟、罗家山、青桥驿等处的大理石品位高,呈云白或墨绿色等,开采价值高;江口镇西北侧小岭子煤层产于侏罗纪地层中,属气肥煤;五里铺和楼房沟等处的蛇纹石储量大,品位高;紫柏山有重晶石矿、溶剂石灰石、白云石、硅石等非金属矿产,则因地质环境复杂,探查工作程度低,储量不详。但是,县内矿床(点)一般规模小,点多,埋藏浅,矿石富,开发利用具“短、平、快”效果。主要矿床(点)有:

一、蛇纹岩

又名中国大花绿,位于城关镇楼房沟,储量38690万吨,矿石品位Mgo36.76%~42.43%,cao小于0.6%,已开采利用。

二、煤矿

位于江口镇西北侧小岭子。煤层产于侏罗纪地层中,呈层状,结构复杂,不稳定。储量330吨。分析结果:灰粉25.97%~40.55%,挥发粉22.23%~28.26%,固定炭30.7%~43.86%,发热量3375~5699大卡/公斤,属气肥煤。

三、大理石岩

(一)大坝沟大理石岩位于庙台子大坝沟,储量7056万吨,矿石品位mgo平均为0.55%,cao55.15%,属一级品。第一层为灰黑、黑褐色硅质、钙质板岩,第二层为白色、灰白色粗块状大理石,现已开采利用。

1.白云大理石,即称中国雪化白大理石,呈白色粗粒,中厚层呈块状,单层厚0.86—2.2米,成分以白云石为主(大于95%),次为方解石(5%)。岩石色白质纯,是构成矿体的主要矿石。矿石储量11714万立方米。

2.青灰色条带白云大理石,因含青灰色条带,属另外一种品级的矿石类型。岩石的基本部分为白云青灰色条,团块部分白云石含量75%~80%,方解石含量在20%以上。矿石储量1895万立方米。

经对雪花白大理石一组3个样品测定,其物理性能平均溶量每平方米2.9克,吸水率0.24%,抗压1198.7公斤/cm2,抗折抛光115.0公斤/cm2。符合陕西省定饰面材标准,具有较强的坚固性。

人口

2021年末,留坝县户籍总人口41508人,其中城镇人口10534人。2021年末,留坝县常住人口3.48万人,出生率为7.4‰,死亡率为9.44‰,城镇化率为49.3%。

2022年末,留坝县常住人口3.47 万人。

政治

留坝县委书记:史邦俭

经济

综述

2021年,留坝县实现生产总值22.05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亿元,同比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5.51亿元,同比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12.50亿元,同比增长9.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4.6%。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8.3%、25.0%和56.7%。与2020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了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

2021年,留坝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5.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67.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18.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17.7%。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分别为20.2%、4.3%、75.5%。

2021年,留坝县财政总收入858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969万元,同比增长7.2%。财政支出11.23亿元,同比下降1.0%。

2021年,留坝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76元,同比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1元,同比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1元,同比增长11.4%。

第一产业

2022年,留坝县第一产业增加值4.21亿元。

2021年,留坝县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7.13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农业总产值4.21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17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林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

2021年,留坝县粮食播种面积40241亩,同比下降0.9%,油料播种面积8847亩,同比增长0.3%,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3191亩,同比下降20.4%。中药材种植面积25087亩,同比增长2.2%。

殖业方面,留坝县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发展林业养殖,形成了蜜蜂、林麝等养殖产业。截至2023年9月,留坝县近1/5的农户从事林下养蜂,养殖蜜蜂4万余箱,年产蜂蜜100多吨,产值1500多万元;县内有林麝养殖公司5家,养殖分场32家,共计37家养殖场,林麝存栏量1728只,年产麝香17000余克。

第二产业

2021年,留坝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27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7.70亿元,增长28.7%;重工业完成产值3.57亿元,增长3.4%。全部工业增加值2.98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4%。分产业看,非金属矿采选业完成产值0.86亿元,同比增长5.2%;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2.14亿元,同比增长36.9%;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5.04亿元,同比增长14.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产值2.06亿元,同比增长2.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0.64亿元,同比增长4.6%。

2021年,留坝县综合能源消费量5.30万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2428吨标准煤/万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6.53%。全社会用电量0.57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0.034亿千瓦时。

2021年,留坝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4亿元,同比增长18.6%。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81亿元,同比增长58.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58亿元,增长62.3%;竣工产值2.35亿元,增长35.1%;签订合同额3.49亿元,同比增长79.7%。

第三产业

2021年,留坝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8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限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02亿元,同比增长18.2%,占比为69.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12亿元,同比增长15.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6亿元,同比增长19.0%。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20.3%;商品零售5.03亿元,同比增长15.0%。

2021年,留坝县接待游客497.1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5.32亿元,分别增长18.2%和20.4%。

2021年,留坝县电信业务总量4.74亿元,增长24.2%;邮政业务总量857万元,增长11.0%。

2021年末,留坝县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贷款余额39.70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8.70亿元,同比增长6.2%;人民币贷款余额11.00亿元,同比增长5.2%。

交通运输

自古以来,褒斜栈道、连云栈道等穿境而过,故有“川陕之通衢,梁洋之门户”之称,成为沟通关中、中原与蜀藏的主要通道之一。特别是316国道(川陕公路)沿连云栈道线路修筑过境,留坝对沟通宝鸡、西安、兰州与汉中及四川、西藏,有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原、西北通往西南地区的公路交通咽喉要道。宝汉高速、316国道、244国道纵贯留坝县全境。留坝县所有镇通三级以上柏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100%。

2021年,留坝县客货运输周转量11636万吨千米,下降1.4%;旅客周转量1263万人千米,下降40.7%;货物周转量11510万吨千米,下降0.7%;公路客运量22万人,下降3.2%;货运量86万吨,增长3.8%。

社会民生

教育事业

2021年,留坝县有普通中学3所,专任教师106人。高中招生181人,在校学生636人,毕业生197人;初中招生303人,在校学生849人,毕业生299人;初中学龄入学率100%。有普通小学10所(不含教学点),专任教师198人。招生285人,在校生1772人,毕业生29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幼儿园9所(含民办园),专任教师77人。在园幼儿1004人。

科学技术

截至2023年4月26日,留坝县有效注册商标共计341件,其中地理标志集体商标6件;专利15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4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累计发放新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食品)商标补贴41.8万元,惠及相关企业商户及个人33户。

截止2021年底,留坝县共授权专利12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1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

文化事业

2021年,留坝县有影院1个,文化(图书)馆1个,文化站8个,博物馆1个;图书总藏书6.39万册。广播及电视发射台1座,拥有发射机4部,电视人口覆盖率100.0%,广播人口覆盖率100.0%。

医疗卫生

2021年末,留坝县共有医院、卫生院8所,床位数161张。卫生技术人员34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4人,注册护士124人,药师(士)22人,技师(士)21人。

社会保障

2021年,留坝县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47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12万元。职业技能培训9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9%以内。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28万人,其中县外转移就业0.6万人。

2021年,留坝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23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206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042人、2562人、4017人和3289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061人。

2021年,留坝县城镇低保人数175人,发放保障金97.81万元;农村低保人数2256人,发放保障金1211.15万元。

2021年,留坝县优抚补助3496人次,发放抚恤金200.95万元。

2021年,留坝县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机构)7个,提供床位数742张,2021年末养老服务机构在院人数317人。

环境保护

2021年,留坝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0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2天,PM10月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PM2.5月平均浓度为14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月均浓度为5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月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一说:因汉高祖刘邦为汉中王时,传说曾在此修坝建汉王城,故名“刘坝”,后因“刘”“留”同音,将“刘”传为“留”,称为“留坝”。

二说:“因留侯(张良)辟谷于紫柏山在兹坝而名。”“留”即“留侯”“坝”即紫柏山下之川坝,故名“留坝”。

文物

张良庙

张良庙(又称汉张留侯祠),位于留坝县留侯镇,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臣“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功成身退隐居之地,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张良的祠庙。2006年5月25日,张良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坝民歌

留坝民歌主要流传在县域内紫柏街道、马道镇、火烧店镇等地,种类繁多、体裁丰富、风格各异,内容涵盖留坝自然风貌、气候特征、乡土人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民歌内容和形式根据内容、体裁、环境、演唱方式以及词曲、结构等特点大致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通山歌和锣鼓草、薅草歌、薅秧歌)、小调、民间歌舞歌曲、民间风俗歌曲、宗教祭祀歌曲(端公坛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领唱、伴唱等;呈现形式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可临场发挥,随手编撰,众人参与。2022年,留坝民歌被列入汉中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址

瓦窑沟遗址

新石器时期村落遗址,位于留坝县城东郊老鸦山脚下。文化内涵丰富。中华民国23年(1934)7月,陕西省建设厅组织第三测量队在留坝勘查宝汉公路线路,出土文物有石刀、石斧、陶罐、砖瓦等。

碾槽沟遗址

西周遗址,位于县城石峡沟梁北坡。除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铲、石椎、细泥红陶钵、罐、瓮外,还有秦汉时期的铜镜、货币、砖瓦碎片等。

宽沟遗址

汉代民寨遗址,位于闸口石(营盘)西北方。主要出土文物为蓝纹、夹沙灰陶、绳纹陶罐及布纹板瓦、筒瓦等残片。

北鱼河遗址

仰韶文化及西周文化遗址,位于南河乡孔雀台村的鱼洞子。出土文物有泥质灰陶罐、石斧、石杵、石磨,并有秦汉时期的方砖、青瓦等残片。

艺术

曲子戏

曲子戏简称“曲子”,又有“念曲子”和“曲子戏”之别,“念曲子”也叫“地摊子”、“围鼓子”或“板凳戏”。据记载:“曲子歌时,和以三弦、月琴、琵琶之属,节以音响。“曲子戏”和其它戏曲演出一样,首先要化妆,其次是唱、念、做、打并重,再则还要有齐全的服饰、道具和复杂的文武场进行伴奏,并在舞台上演出。曲子戏的调很多,向有三十六小调,七十二大调之说,曲子戏的调远不止这些,它“一曲为调,大曲率以‘月调’‘背弓’、‘五更’、‘金钱’、‘紧数’、‘慢数’、‘月尾’等调集成一曲甚似南北曲之成套”,大多直接采用眉户调。如“钢调”、“银纽丝”、“西京”、“采花”、“紧诉”、“慢诉”等,也有像“剪花调”、“莲花落”、“钉缸”等当地民间小曲演变而成的新调,曲子戏演出方便,题材多民间生活故事,贴近生活。

西河地社火

西河流域山高菁密、 地广人稀, 地社火成为人们逢年过节庆祝丰收,自娱自乐或逢红白喜事必要粉墨开场的民间艺术,由清末狮子坝人王得印拜师学成后将地社火传入西河流域。地社火传入狮子坝后因地理交通闭塞及传承方式、制度的演变而具有了自己独有的表演形式与本土化特征,将原整本舞台大戏独幕化、零碎化、民间化,不拘场地,可在较宽大的乡村场院上表演,亦可在农家的门厅屋堂中开演,分为文戏、武戏两类,主要表现为哑戏舞蹈打斗,视剧情也可独白或开唱,每个剧目的演出时间短则三、五分钟,长则不过半个时辰。

风景名胜

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名胜区

张良庙—紫柏山风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留坝县留侯镇,以“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自然景观所著称,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栈道水世界景区

栈道水世界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留坝县武关驿镇倒水湾,依托自然山势打造了惊涛海啸池、超级大喇叭、高山速降滑梯、儿童梦幻水寨、潮汐漂流河、滑板冲浪、森林疗养SPA(水疗)等水上娱乐项目。

地方特产

留坝白果

留坝白果,是留坝县特产,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留坝白果外壳灰白,椭圆饱满,棱线分明,表皮光滑,果仁黄亮温润,口感软糯,细腻绵香,药用和食用价值较高。

留坝香菇

留坝香菇,是留坝县特产,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留坝香菇柄短肉厚,菇形圆润,半球形或铜罗形,菇体坚实有弹性;菌盖呈栗色或灰褐色,菌褶舒展,白色或浅黄色;菇味鲜香浓郁,口感脆嫩细滑。

留坝黑木耳

留坝黑木耳,是留坝县特产,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留坝黑木耳耳型均匀、朵大整齐,耳面黑褐有光泽,耳背灰白,干耳质脆易折断、个体分散好、组织纹理清晰,气味微香;水发性好,发耳似花,耳根较小,耳片舒展有韧性,肉厚胶质半透明,口感细腻,回味清香。

留坝板栗

留坝板栗,是留坝县特产,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留坝板栗多近半球型,果个适中,皮薄油亮;果肉淡黄,易剥离;生食脆甜;熟食面、甘、醇、香,栗味浓郁。

留坝蜂蜜

留坝蜂蜜,是留坝县特产,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留坝蜂蜜夏季如凝脂,春秋有结晶;颜色金黄或琥珀色;用筷挑起有回圆珠,质地如沙,不易扯丝;入口绵软细腻,芳香悠长浓郁。

著名人物

江宗元 (?~约1880),号捷三,留坝江口镇梭椤树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道光二十二年(1842),留坝厅同知贺仲瑊创修《留坝厅志》,江担任采访。性慷慨,多才。咸丰时(1851~1861),曾任河南、甘肃等省督(总督)、藩(藩台)诸幕僚。光绪初年(1875)归家,与故旧游于紫柏山及褒河山水间。后教其弟宋利、宋弼,在留坝营当兵,从征甘肃,屡建战功。宋利任甘肃峡口营都司提标右营游击将军;宋弼以同知署甘肃肃北县知县,一门贤达,称之为“江氏三良”。

张世珍 (1904~1960),字伯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于留坝县城关镇。早年毕业于汉中联立中学,曾在军阀吴新田的第七师当过参谋、副官等职,为国民党员,并参加过复兴社。中华民国12年(1923)回留坝任东关小学校长。民国14年(1925)任留坝县教育科长,将东关小学的数十石课(粮食)提走。从此,学校一蹶不振,房屋倒塌,操场荒芜。民国20年(1931)将陕西省拨给留坝县的义务教育款挪作他用,贩卖烟土,放高利贷,从中渔利。事发,被县长马兆麟管教两个月。嗣后,历任县财政科长、财务委员会主任、军事科长、田赋处长等职。由于他任校长多年,学生很多,且在县党政部门占有相当的地位,形成一派势力,控制着地方党政大权。张贪污成性,把上级拨给留坝的救济款、国防木料款、枪托赔偿款等揣进腰包,不计其数,因其手段隐蔽、阴险,无人敢问。1949年12月,全家逃往四川。1952年逮捕归案,判处无期徒刑。1960年死于凤县看守所。

党积龄 (1879~1967),字松年,留坝县城关镇人,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八月,出身贫苦。7岁入乡学,16岁入县学,中途辍学,受到留坝厅同知文德升资助。后就读于陕西西安优级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党松年获公费赴日本留学。次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党松年以“播种”为笔名,在陕甘留学生刊物《秦陇》、《夏声》上对英商“瑞记洋行”撮合政府包办西潼铁路作过深刻评论,支持西北人民为西潼铁路上书请愿。宣统元年(1909),党松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科,取得学士学位。次年回国,经廷试取得举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陕西军政府成立,张凤翙任大都督,党松年任陕西省司法司司长。次年,党松年任西北大学法学系教授。其后30年间,党松年历任中华民国贵州、甘肃等省监察厅检察长,山西、河南、河北、湖南、察哈尔、陕西等省高等法院院长,民国政府最高法院推事兼庭长等职。民国18年(1929),党松年曾派人在留坝城关小学门前发放救济棉衣500余件,又为城关小学制木刻大字格、小字格等木版数对,以利于小学生写字。民国29年(1940),党松年因刚直不阿,反对西安当局的横行霸道,被诬谄,返乡闲居。民国34年(1945),出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不久,留坝县参议会选举党松年为陕西省参议员。民国36年(1947),党松年又被选为县国大代表和陕西省国大代表,出席南京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总统时,不投蒋介石的票,被特务跟踪、监视,在于右任的暗中帮助下,得以微服返陕,后任陕西省参议会副议长。1949年避居成都。1950年,常松年返回汉中,195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在汉中师范从事教育工作,任汉中市政协委员和陕西省政协委员。1967年,病故于汉中市,享年89岁。

饶海珊 (1889~1970),留坝县江口镇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华民国初年(1912),在江口镇开中药铺,行医治病,善医妇女杂病,颇有名声。民国9年(1920),小川子红灯教首杨源才,带其教徒攻县城失败,县城守军围剿江口、玉皇庙等地红灯教,杀死红灯教徒40余人,并扬言杀尽红灯教徒,对江口戒备森严。饶借急救病人,通过岗哨,由元树沟翻山越岭,通知杨源才,使该地的红灯教徒幸免于难。民国12年(1923),陈遗芳在江口当团总时,饶曾在其部工作。陈攻汉中失败,其部下王振江乘机抢掠马道、留坝县城后退往江口,声言洗劫江口,饶与吴凤和(王振江的妻弟)相交甚厚,故备礼登门,再三婉言劝阻,免了江口镇的一场劫难。1970年病故,享年82岁。

曾学彦 (1952~1988),本县柳川乡人,生于1952年2月17日,1985年8月任留坝县邮电局局长。1988年8月14日在抗洪抢险中身先士卒,不幸以身殉职。8月9日凌晨,本县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公路及电讯中断。10日凌晨,曾带领职工爬崖通往鲜家坝,闯过乌龟梁,终于11日凌晨抢通鲜家坝通讯线路;13日下午3点,又抢通马道至东沟的通讯线路。当曾学彦乘坐拖拉机赶回县局途中,被前方驰来的卡车碰挂受伤,当即昏迷过去,不醒人事。经抢救无效,于14日凌晨2点45分与世长辞。年仅37岁。汉中地区邮电局于8月31日作出决定,在全区邮电职工中开展向曾学彦学习活动。中共汉中地委、留坝县委分别发出向曾学彦学习的决定。《人民邮电报》、《陕西邮电报》、《汉中日报》先后刊登了曾学彦的先进事迹。

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