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壁

更新时间:2023-02-11 22:19

眼球分为眼球壁(eyeball wall)和眼内容物(content of the eye)两大部分。眼球壁是眼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眼部。眼球壁从外向内分为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眼球壁在眼部器官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角膜介绍

基本结构

角膜(cornea)角膜的组织结构自外向内可分为五层:角膜上皮、前界膜、固有层、后界膜、角膜内皮

角膜上皮

角膜上皮(corneal epthelium)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一般由5—6层细胞组成。上皮细胞再生能力较强,损伤后修复较快。角膜上皮在角膜缘处移行为球结膜上皮。

前界膜

前界膜(anterior limiting lamina)是一层透明的均质膜,由固有层的基质分化而成。前界膜损伤后不能再生。

固有层

固有层(substantia propria)是一层较厚的纤维结缔组织层。内含大量屈光指数相同的胶原纤维,纤维间除少量成纤维细胞外,均由基质充填。基质中没有血管和淋巴。这种结构是维持角膜透明度的重要因素。

后界膜

后界膜(postrior limiting lamina)是一层由角膜内皮细胞所分泌的透明均质膜,该膜损伤后有再生能力。

角膜内皮

角膜内皮(corneal endothelium)又称角膜后上皮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合成蛋白质的作用。内皮损伤时,可由其邻近细胞的扩展进行修复,而不是通过细胞分裂进行修复。

角膜内无血管,其营养主要依赖于角膜缘外侧的血管网及房水的渗出液供应,角膜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故感觉敏锐。

巩膜(sclera)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眼球的作用。巩膜前端接角膜,后端与视神经的鞘膜相延续,由于视神经穿出形成许多孔,故称筛板。巩膜与角膜相接处,称角膜缘。角膜缘的内侧,自外向内有一环形小管,称巩膜静脉窦,为房水循环的重要通路。巩膜前方有球结膜覆盖。球结膜上皮与角膜上皮相连续,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面为结缔组织

中膜介绍

中膜又称血管膜 (tunica vasculosa)呈棕黑色,贴于巩膜内面,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可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虹膜

1)虹膜(iris)为血管膜的最前部分,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参见图11—1)。虹膜呈圆盘状,中央的孔称瞳孔(pupilla)。虹膜与角膜之间为眼前房,与晶状体之间为眼后房。前房和后房之间借瞳孔相通。在眼前房的周边,虹膜和角膜交界处构成一个角,称虹膜角膜角(Angulus iridocornealis),房水由此渗入巩膜静脉窦。虹膜前表面是一层不连续成纤维细胞和色素细胞,后表面为上皮层, 为视网膜前方的延续部分,由两层细胞组成。前层细胞分化成两种排列不同的平滑肌纤维;一种以瞳孔为中心向虹膜基部呈放射状排列,称瞳孔开大肌(dilator muscle of pupillae),受交感神经支配,司瞳孔开大,以利于视网膜对弱光的适应;另一种环绕瞳孔呈环行排列,称瞳孔括约肌(sphincter musclc of pupillae),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瞳孔缩小,以防止视网膜免受强光的过度刺激,并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清晰。后层细胞内富有色素,为色素上皮层。虹膜颜色的人种差异,主要取决于虹膜色素细胞的多寡。色素细胞少,虹膜呈蓝色;黑色素增加,虹膜呈棕色。白化病患者因缺乏色素或色素很少,且富有血管,故虹膜呈粉红色。

睫状体

2)睫状体(corpus ciliare)为虹膜后外方增厚部分。在眼球的矢状切面上呈三角形。其内面分前、后两部:后部2/3平坦,前部呈放射状突起,称睫状突。由睫状突发出的许多细丝状纤维,称睫状小带,它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由外向内可分三层:①睫状肌层,由平滑肌组成,肌纤维排列方向分为外纵行、中间放射状、内环形,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看近物时,由于睫状肌收缩,使睫状体向前内移,引起睫状小带松弛,借晶状体弹性而曲度增加。看远物时,睫状肌松弛,引起相反情况。②血管层,是一层富有血管的结缔组织层。③睫状上皮层,为视网膜向前延伸的部分,由两层细胞组成,外层为色素上皮,内层为非色素上皮,均无感光作用。非色素上皮具有分泌房水、透明质酸及合成胶原蛋白的功能。

脉络膜

3)脉络膜(choroidea)为血管膜的后2/3部分,贴于巩膜内面,富有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靠近视网膜一侧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为有孔型,有利于供应视网膜外层细胞的营养。色素细胞能吸收眼内分散光线,以免影响视觉。脉络膜的最内层为一层透明薄膜,称玻璃膜

内膜介绍

内膜,又称视网膜 (retina)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分两部分:紧贴于脉络膜内面的部分,有感光作用,称视网膜视部;贴于虹膜睫状体内面的部分,无感光作用,称视网膜盲部。视部和盲部交接处呈齿状,称踞齿缘。在视网膜后部有一圆形隆起,称视神经乳头,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凸起,称视神经盘(optic disc),由视网膜的节细胞轴突汇集而成。视神经盘处无感光能力,称生理性盲点。在视神经盘颞侧约3.5m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macula lutea),其中央的凹陷,称中央凹(fovea centralis),为视觉(辨色力、分辨力)最敏锐的部分。活体时,视网膜略呈红色,死后呈灰白色。

视网膜胚胎发育早期是由前脑两侧的眼泡逐渐膨大,并局部内陷形成双层的眼杯衍化而成。眼杯由未来的视神经与大脑相连。以后,眼杯的外层演变为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眼杯的内层演变为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层,两者共同组成视网膜。

细胞组成

视网膜视部除中央凹视神经盘外,主要由四层细胞组成,自外向内为: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

视杆细胞

(1)视杆细胞(rod cell)细胞细长,核小而圆,且色深胞体向外侧伸出细长的突起,称视杆。视杆分内、外两节,外节是细胞的感光部分,为许多平行排列的膜盘,由外节基部一侧的胞膜连续内陷褶叠而成(图11—5)膜盘基部与胞膜相连,其余部分则与胞膜分离。顶端的膜盘不断脱落,并被色素细胞所吞噬,逐渐进行更新。视杆细胞的内节稍粗,内含大量线粒体内质网微管等。此部是合成蛋白质能量代谢最旺盛的部分。由细胞内侧端发出的突起呈球状,相当于轴突,与双极神经元树突形成突触

视杆细胞是感受弱光刺激的细胞,所含的感光物质为视紫红质,镶嵌在外节膜盘中,由视黄醛视蛋白结合而成。视紫红质在光的作用下可分解为视黄醛和视蛋白,并刺激视杆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在暗处,视黄醛和视蛋白又重新合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的合成,需要维生素A的参加才能形成视黄醛,因此,当维生素A严重不足时,视紫红质的合成减少,人在弱光中的视力减弱,即为夜盲症

视锥细胞

(2)视锥细胞(cone cell)大致与视杆细胞相似,所不同的是视锥细胞的核大而染色浅。内侧突末端膨大如足,外侧突呈圆锥状,称视锥(图11—5)。视锥的外节也由重叠的膜盘组成。但视锥的膜盘不脱落,而膜盘的蛋白质却不断更新。膜盘上嵌有的感光素,能感受强光和色觉。多数哺乳动物和人的视网膜上含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具有感受红、蓝、绿三种颜色的视色素。如果缺少感受红光(或绿蓝光)的视锥细胞,则不能分辨红(或绿色),称红(或绿)色盲

人的视网膜内约有600—800万个视锥细胞,12000万个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的不同部位。在黄斑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在中央凹的边缘才开始有视杆细胞(图11—6),再往外,视杆细胞的数目逐渐增多,视锥细胞的数目逐渐减少,辨色的能力则逐渐减弱。夜间活动的动物,如地松鼠猫头鹰等,视网膜内只有视杆细胞,而白昼活动的动物,如爬行类和鸡等,则只有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终足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双极细胞层

(3)双极细胞层(bipolar cell layer)由胞体向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一为树突,与视细胞形成突触;一为轴突,与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因此它是视细胞与节细胞之间的联络神经元。双极细胞主要可分为二种类型:①弥散双极细胞(diffuse bipolar cell),其树突可与两个以上的视锥细胞形成突触联系;②侏儒双极细胞(midget bipolar cell),其树突只和一个视锥细胞联系。此外,还有两种横行联系的神经元,如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它们与邻近细胞之间的联系形成视网膜内的局部环路,在视觉调节中可能起抑制作用

节细胞层

(4)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位于视网膜的最内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其树突与双极细胞轴突无长突细胞联系,其轴突延至视神经盘处穿过巩膜筛板形成视神经节细胞也有大小两种类型:小型的节细胞与一个双极神经元联系;大型的可与多个神经元发生联系,位于视网膜视部的周围(图11—6)。小型的更多的集中在中央凹处,通过它与视锥细胞之间构成一对一的突触联系,而且在此处除视锥细胞外,其它各层都斜向中央凹的边缘,使光线直接达到视锥细胞的感光部。因此,中央凹为视觉最敏锐、最准确的部位。

结构

视网膜内,除上述神经细胞外,还有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如苗勒氏(Müller)细胞,位于神经细胞之间,细胞呈纤维状,分别向内外伸展,井反复分支,形成致密的胶质网。对神经元有营养、支持、绝缘和保护作用。

视网膜的4层细胞依其分布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可由10层结构组成(参见图11—4)。由外向内依次为:①色素上皮层,由色素上皮细胞组成;②视杆视锥层,由视杆和视锥细胞的内外节组成;③外界膜,由苗勒氏细胞外侧突间的连接复合体形成;④外核层,由视细胞的胞核组成;⑤外网状层,由视细胞的终足与双极细胞树突水平细胞突起组成;⑥内核层,由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以及苗勒氏细胞的胞核共同组成;⑦内网状层,由双极细胞的轴突、无长突细胞的突起及节细胞的树突组成;⑧节细胞层,由节细胞的胞体组成;⑨神经纤维层,由节细胞的轴突组成;⑩内界膜,由苗勒氏细胞的末端相互连接而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