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结膜

更新时间:2023-12-23 18:28

又称睑结膜层、睑内膜,覆盖在上、下眼睑内和眼球前面的一层粘膜。是由复层柱状上皮和少量结缔组织形成的透明薄膜,衬在眼睑内面的为睑结膜,贴在眼球前的为球结膜。两部分相互连续,在眼睑闭合时,由结膜围成的空隙称为“结膜囊”,有保护和便于眼球移动的作用。球结膜与睑结膜的转折处称穹窿结膜。

概述

结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并有少量的粘液腺,能分泌粘液,滑润眼球,以减少睑结膜与角膜的摩擦,又分为睑缘部、睑板部和眶部。此结膜与睑板连接紧密,不能推动,薄而透明,表面光滑,小血管呈垂直走行,并隐约可见睑板腺。

相关疾病

在上睑缘有睑板腺下沟,易积存异物,此处结膜易受物理、化学、生物等因子作用,发生急、慢性炎症,亦可发生睑板腺炎。最常见的为沙眼。

1、沙眼

(1)发生机制: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其结膜面粗糙如沙粒而得名,是导致盲目的主要疾病之一。沙眼衣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染给他人,通过被病眼分泌物污染的水、飞沫及洗脸用具等媒介传染,或被污染的手接触眼部造成交叉感染,其中以水为传播沙眼的重要媒介物。一旦感染轻者或无反复感染者,数月可愈,结膜遗留薄瘢或无明显瘢痕。反复感染的重症患者,病程可以延续数年到数十年之久,最后致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常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2)沙眼的诊断:

WHO要求诊断沙眼时至少符合下述标准的2条:①上睑结膜5个以上滤泡;②典型的睑结膜瘢痕;③角膜缘滤泡或Herbert小凹;④广泛的角膜血管翳。我国现如今采用的是1979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沙眼制定的诊断标准:①上穹窿部和上睑板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②用放大镜或裂隙灯角膜显微镜检查见角膜血管翳;③上穹窿部或/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④角膜刮片有沙眼包涵体。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中之一者可诊断沙眼。

(3)沙眼的分期:

1979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沙眼分期方法,即Ⅰ期(进行活动期)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模糊不清,角膜血管翳;Ⅱ期(退行期)上睑结膜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留少许活动病变;Ⅲ期(完全瘢痕期)上睑结膜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国际上MacCallan分期法:Ⅰ期(侵润初期):睑及穹窿部结膜充血,红肿组织混浊粗糙有乳头增生及胚胎滤泡,有短而稀疏的角膜血管翳。Ⅱ期(浸润进展期):结膜充血,混浊增厚,乳头增生显著,结膜血管不可见,同时滤泡形成。乳头多见于睑结膜,滤泡多见于隆部结膜。Ⅲ期(瘢痕形成期):沙眼活动病变部分被吸收、破溃变为瘢痕,瘢痕可为白色线状、网状或片状,瘢痕之间仍有活动性病变。Ⅳ期(痊愈期):活动性病变消失,完全结瘢呈淡灰白色,无传染性。

1987年WHO为了在全球流行病学上控制沙眼介绍了一种新的简单分期法来评价沙眼的严重程度:沙眼性炎症,滤泡:上睑结膜滤泡5个及以上,且直径大于0.5mm;沙眼性炎症,重度:炎症伴有50%以上睑结膜增厚和血管模糊;沙眼性瘢痕:睑结膜瘢痕形成,伴有白色纤维条索;沙眼性倒睫:至少有一根结毛摩擦眼球;角膜混浊:在瞳孔区出现明显的角膜混浊。

2、睑结膜炎

病人自觉眼烧灼感,痒、异物感,有分泌物。检查睑缘充血、肥厚,睑结膜轻度充血,荧光素试验阴性,泪腺分泌作用降低1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