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谷

更新时间:2021-09-16 21:19

箕谷,意思是三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

三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经乐城(在今城固县东)沿小河口道至西江口后,折北行,复循褒斜道北段出斜谷口,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指挥的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北。

斜谷口与褒水上源一段褒斜道位于秦岭南麓,呈东北西南方向布设。褒斜道为交通干道,其北侧有一些溪谷沟通秦岭南北,形成谷道。较大谷道有二:一为由今太白县西南的两河口北去,循红岩河(褒水上源)支流七里川上行,越秦岭,沿马尾河而下,至槐树坪出山口,直达渭水岸边;一为由太白县东侧的塘口街北去,循上河至秦岭梁顶,越过秦岭,沿伐鱼河而下,至金盆里东侧出山,亦达于渭水岸边。这两条谷道是通往宝鸡(陈仓)、凤翔的捷径。马尾河一线,今已成为宝鸡市通往太白县的公路线。

诸葛亮利用斜谷道伐魏时,指挥部设在五丈原。为了钳制魏军,在马尾河谷和伐鱼河谷均驻有小股兵力,进行防守或巡逻。

伐鱼河谷道,位于五丈原和马尾河谷之间,谷形如簸箕,又称“箕谷”。据学者考证,伐鱼河本名“伐魏河”,以诸葛亮曾用以伐魏而得名。由于关中人土音“鱼”、“魏”不分,相沿日久,“伐魏河”就讹转为“伐鱼河”了。伐鱼河沿岸有栈道壁孔遗迹多处及“姜太公钓鱼台”1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闰三月立有《姜太公钓鱼碑记》1块,记述这条谷道是明代虢川巡检司经塘口、关堡至宝鸡县的通道。《三国志》中所记“箕谷”,“在县(今宝鸡市)东南六十五里”[171]。《南山谷口考》记:“在宝鸡县东南六十五里,有箕谷水(伐鱼河),北入渭。”汉中市博物馆馆长郭荣章在考察褒斜道时,走访太白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太白县文化馆的有关人士,均称,箕谷就是太白县塘口街北侧上河与伐鱼河相沟通的秦岭山中的一条谷道。缘谷道北行至渭水岸边,东可至眉县,循斜谷大道北出,亦可径至眉县。五丈原居于箕谷和斜谷口之间,诸葛亮布军于此,对积石原(今蔡家坡)威胁很大,所以,当时魏将司马懿督军于渭水北侧以待之,盖为防备诸葛亮由斜谷或箕谷出兵发动攻击。

诸葛亮写给其兄诸葛瑾的信谓:“绥阳小谷,山崖绝险,溪水纵横。”就伐鱼河谷道和马尾河谷道的地形说,都是“山崖绝险,溪水纵横”,所以,有学者认为箕谷和绥阳谷道是一条谷道。就地理方位说,马尾河谷临近陈仓,出此谷道,易于侦察驻陈仓魏军的动静,并在心理上给魏军造成威胁,故另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所说的绥阳谷道乃马尾河谷道。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魏雍州图》中,标有绥阳小谷,其位置在古陈仓县东南,即今太白县至宝鸡市的路线。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编制的《历代舆地图》,称马峪河即古之绥阳小谷。马峪河今名马尾河,与褒水上源的支流七里川水隔秦岭南北分流。褒谷在史籍中常以斜谷概之,故《水经注·渭水》所云“水自斜谷分注绥阳溪”,即此意。

马尾河谷地势陡峻,站在河谷侧畔的山麓之上,可望见秦川田陇。从军事作用而言,利用此谷道设观察哨,易于察看渭水南北动静。且居高临下,易于守备。加之谷口靠近古代陈仓,是一理想的军事巡逻路线。三国魏蜀相争时,诸葛亮所说的巡逻兵所出的绥阳小谷道,应以今之马尾河谷道当之。

1600年前的绥阳小谷道,今天发展成为渣油路面的公路,反映了古今选定道路路线有其共同的标准和发展规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