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伤

更新时间:2024-08-18 17:01

波长760nm至4000000nm,发生于太阳或热物体,长波部分对组织无损害。可用透镜或反光镜聚焦,也可用三棱镜分散。红外线的生物效应主要是热效应。红外线易被深色物体所吸收,高强度的红外中使组织坏死,蛋白质凝固。远红外线只能穿入组织0.5cm左面,几乎完全被角膜及房水吸收,近红外线可穿透组织3~cm而达视网膜,在虹膜及视网膜均被色素所吸收。

病因

短波红外线引起

短波红外线引起的白内障:红外线易透入透明介质而达眼内,屈光间质无血管,散热性能差,加上 邻近的葡萄膜能吸收大量放射线,故易受到损害而形成白内障,若红外线集中于黄斑部而致黄斑部损伤。 近红外线引起的晶状体混浊造成的白内障,称为红外线性白内障,又称为热性白内障,常见于接触炉火高温的车间工人,如吹玻璃的工人,故又名“吹玻璃工人白内障”,也可见于打铁、炼钢、制面包等工种的工人。距炉火越近,红外线性白内障的发生率越高,有人统计发病率最高者可达50%,最低为1.5%。红外线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病,这与老年人晶状体核硬化,吸收红外线能力强有关。红外线为什么能引起白内障呢?有人认为红外线直接作用于晶状体,使晶状体产生原发性损伤而混浊;也有人认为红外线先作用于虹膜睫状体,由于虹膜睫状体的病变而影响晶状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发生晶状体混浊。

红外线性白内障初期,从眼球外观上不容易发现混浊,但视力可能已受到影响。因为病变开始于晶状体后极部,发病早期就会影响视力,患者看东西模糊不清,以后视力逐步下降,直至晶状体完全混浊而失明。医生检查可发现早期晶状体后皮质外层出现空泡,逐步变为点状混浊,并联接成网状、盘状,呈金色结晶样闪光,然后发展为板层混浊,最后完全混浊。在发展过程中,可见到前囊表层剥离,剥离物质一端附在囊上,一端卷曲游离在前房内,此为红外线性白内障的典型改变。长期多次暴露于高温炉火旁,又不使用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工作在高温炉火旁的工人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如已发生红外线性白内障,早期可作光学虹膜切除术,晚期需做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视网膜脉络膜烧伤

日光性视网膜脉络膜烧伤:主要由短红外线及可见光经屈光间质曲折聚集点,所产生的热能致视网膜脉络膜灼伤,多见于裸眼观察日蚀引起。青年人及正视眼多见,而高度近视眼者则少见。且与日蚀性质、季节、时间、天气阴晴有关。

检查

1.体格检查:重点注意检查有无辐射线接触史及辐射性致伤史。

2.辅助检查:可行视野、眼底荧光造影等检查。 眼底荧光造影是将荧光素钠从肘静脉注入人体后,利用装有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照片。观察在视网膜及脉络膜充盈的时间和形态,以及是否有渗漏和荧光素血管外潴留等现象,可以查明一般眼科检查所不能发现的微循环病变,常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脉络膜肿瘤等眼部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全身性眼部病变的检查。

诊断

短波红外线引起的

短波红外线引起的白内障:红外线白内障的典型改变常从后极部开始,初为晶体后皮质有一小墨渍样车轮状或盘状混浊,也可呈蛛网状混浊,中心有亮光闪闪的结晶,具有混浊较薄、边界清晰的特点。另一特别为前囊的浅层可以剥落,游离卷曲,在前房中自由飘动,它与囊性青光眼不同,囊性青光眼 剥脱的前囊常呈粉末状碎屑,起始于虹膜下,逐渐覆盖虹膜前层,堵塞前房角,而致眼压升高。

视网膜脉络膜烧伤

日光性视网膜脉络膜烧伤主觉症状最初为耀光感,继之羞明,光幻觉及色觉异常(红、黄、蓝),24小时后,飘动的黑影成为致密暗点,可为暂时的或永久性中心暗点。视力下降至0.5-0.1以下。且有视物变形。眼底检查:病变仅限于黄斑区,轻者黄斑部颜色变暗;重者则水肿隆起,呈灰色,有小出血点,典型者黄斑中心凹有黄白小点,围绕色素斑点,严重者可形成穿孔,视网膜剥离等。

易混疾病

1.角膜上皮损伤:角膜上皮擦伤,病人视力减退,出现明显的疼痛、怕光和流泪等症状,上皮缺损区荧光素着色,若发生感染,可出现角膜溃疡。 对角膜上皮擦伤,可涂抗生素眼膏后包扎,促进上皮愈合。角膜基质层水肿混浊者,可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必要时用散瞳剂。对角膜裂伤应行手术缝合,按角膜穿孔伤处理。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见于青年及中年男性,多为单眼发病,有自愈和复发倾向。病因不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

感染、过敏、脉络膜静脉引流障碍、热调节功能衰竭均能促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主要表现为中心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病人自觉在注视点中央有一团暗影,呈灰色或暗红色,偶尔为紫色或绿色,如反复发作,可遗留永久性视力障碍,但从不失明。一般经过1~3个月后病变转入恢复阶段,水肿和渗出物逐渐吸收,可不留任何痕迹,但也可遗留不规则尘状色素沉着,中心凹光反射重现,视力提高或完全恢复。

并发症

病变仅限于黄斑区,轻者黄斑部颜色变暗;重者则水肿隆起,呈灰色,有小出血点,典型者黄斑中心凹有黄白小点,围绕色素斑点,严重者可形成穿孔,视网膜剥离等。

黄斑位于视网膜中央,是视力最敏感区,负责视觉和色觉的视锥细胞就分布 于该区域,因此任何累及黄斑部的病变都会引起中心视力的明显下降、视物色暗、变形等。正常状况下荧光素不能漏出视网膜血管。在脉络膜内的荧光素虽能透出血管但因受色素上皮限制也不会漏到视网膜内。故只有在视网膜血管或色素上皮有病变时才会发生视网膜荧光渗漏。这一点对于检查黄斑区病变时意义极大,除了可以有助于探讨病原外,还可为光凝治疗定位。 在黄斑区,异常的荧光有5方面的原因:(1)血管障碍;(2)色素上皮障碍;(3)视网膜或脉络膜炎症;(4)机化组织(假荧光现象);(5)某些肿瘤。

治疗措施

短波红外线引起

短波红外线引起的白内障:对早期红外线白内障工人,应脱离红外线辐射环境,如视力障碍,病变仅在晶体后极部,可作虹膜切除术,如果晶体已完成混浊,而视网膜功能正常时,可行白内障摘除术。 虹膜切除术,术前准备及麻醉:(1)缩瞳。联合白内障手术则需散瞳。

(2)有高眼压者需先用药物降压。(3)术前服用糖皮质激素和吲哚美辛减轻术后反应。(4)球后阻滞麻醉及球结膜浸润麻醉。手术步骤:(1)开睑器撑开眼睑,上直肌缝线牵引固定眼球。(2)切口 在角膜缘上方做长约5mm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在角巩膜后界作3mm长的弧形巩膜切口,内外切口宽度一致。放松上直肌缝线。白内障摘除术是使患者重见光明的手术,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开展,手术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手术适应症也逐渐放宽,新的手术方法也日益增多,可根据病人的年龄、全身情况的好坏及白内障的性质不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有:(1)白内障囊内摘除术;(2)白内障囊外摘除术;(3)白内障针拨术;(4)白内障针拨套出术;(5)晶状体超声乳化。

视网膜脉络膜烧伤

日光性视网膜脉络膜烧伤:受伤后可服用皮质类固醇,维生素B、血管扩张剂。散瞳剂滴眼及球后注射激素等。 肾上腺皮质可分泌多种激素,按生理生化功能及分泌组织,可分做三类:①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和脱氧皮质酮;②束状带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有皮质醇及少量的皮质酮;③网状带分泌的性激素,如脱氢异雄酮、雄烯二酮及少量雌激素。从化学结构上看,这三类激素及性腺合成的其他性激素,均是胆固醇的衍生物,故统称类固醇激素,而上述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又合称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

维生素B也作维他命B,是某些维生素的总称,它们常常来自于相同的食物来源,如酵母等。维生素B曾经被认为是像维生素C那样具有单一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但是后来的研究证明它其实是一组有着不同结构的化合物,于是它的成员有了独立的名称,如维生素B1,而维生素B称为了一个总称,有的时候也被称为维生素B族、维生素B杂或维生素B复合群。

预防

加强工业卫生教育,选戴合适的防护眼睛。镜片内含有氧化亚铁及GRB无色镜,对红外光谱的吸收率均在90%以上。不可直视太阳,观看日食时,应戴合格防护眼镜,如新生产的CR-39光学树脂镜片。

合格防护眼镜,如新生产的CR-39光学树脂镜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