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

更新时间:2024-08-28 15:20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刀郎,亦被音译作“多郎、多浪、多兰”等,这个名称指一个特定的地区,即塔里木盆地西北源的叶儿姜河、塔里木两岸乃至罗布泊一带,也是生活在这一特定地区的一部分维吾尔族人的自称。刀郎麦西来甫,主要流传在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巴楚县、阿克苏的阿瓦提县和莎车与麦盖提接壤的乡村。“刀郎”地区的中心是麦盖提县,它西边被莎车河分开,东边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这个地区距其他县的城市较远,交通不便,城市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很少,所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老麦西热甫的特点。刀郎人民特别喜爱麦西热甫,他们说:“没有麦西热甫的生活,是没有味儿的生活。”因此,麦西热甫已成为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集体活动。“刀郎麦西热甫”更因此而闻名。

刀郎麦西热甫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它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场院即兴抒发豪情壮志的歌舞。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刀郎维吾尔族人将各种生活素材不断充实到刀郎麦西热甫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刀郎文化。刀郎麦西热甫主要流传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以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维吾尔民间,其中尤以麦盖提县传承最为广泛。

民俗内容

刀郎麦西热甫以刀郎木卡姆序曲开始,再经过赛乃木、山尼凯斯、色尔勒玛三个阶段,麦西热甫的一轮歌曲、舞蹈便告结束。对于刀郎麦西热甫的一整套舞蹈动作表示的内容,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比较广泛流传和得到舞蹈研究者承认的观点是,刀郎舞蹈表现了一次激烈的狩猎过程。配合舞蹈的刀郎木卡姆乐曲的歌词,主要是采用当地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每次举办的麦西热甫中,会创造出一些新的民歌,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艺术情趣。

麦西热甫除了歌舞以外,还包括了民间艺术的各种游戏娱乐形式。这种娱乐为麦西热甫所独具,其他场合是不搞这种娱乐的。比较著名的有抢“黛莱”(腰带)、献茶和唱民歌。

抢“黛莱”表现参加者在相互抢“黛莱”时的机灵、敏捷,气氛诙谐而热烈。这种娱乐形式若在青年男女间进行,则更有趣。欢快的笑声会更响亮一些。所以,刀郎人民深深喜爱这种娱乐形式,它不仅使人们在欢笑中得到享受,而且还锻炼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观察力,使之动作迅速、机灵和敏捷。

献茶、联句的娱乐,就是用一对盛水的小碗巧妙地放在一双手上,在全场众手相传,每个递碗、接碗的人都要唱一首歌或联句。如果传递动作失措或将碗中的水泼洒,将会被“罚”唱歌、联句或讲笑话,逗公众发笑。因此,参加者须有背诵成百首民歌、联句或者进行即兴创作的才能。每次麦西热甫中所唱的民歌和联句,都是反映刀郎人民的经历、风俗、情感和要求的一面镜子。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众自发性的刀郎麦西热甫演唱活动越来越少,参与者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活动范围日益缩小,在此情势下,新疆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艾力亚斯·尕依提,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5-2990,项目名称: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阿瓦提县文化馆获得“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项目保护单位阿瓦提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2年7月3日至9日,麦盖提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素因·亚亚与艾海提·托合提、艾买尔·依米尔等7名刀郎民间艺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组织下,飞往德国参加了2012“中国文化年”演出活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