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底

更新时间:2023-08-31 01:16

《花底》是一首诗,写于杜甫流寓成都时,地点是彭州九陇县的丹景山。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杜甫在老友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下,草堂盖成。

作品原文

《花底》唐朝 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作品赏析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此联为互文,萼和花都指的是花瓣,蕊和须都指的是花蕊。从花卉园艺学看,牡丹的瓣化程度最高,万瓣千蕊的花唯牡丹独当。万萼、千蕊虽为夸张笔法,但却有所本,凡重瓣牡丹都是由多花形成,莳养得法者,重趺累萼,迭楼层层,可至千瓣,面径可达一尺。

首句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颔联“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颈联“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

惋惜花的易谢。“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

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诗人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 《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 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流亡时期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