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电生理

更新时间:2024-05-21 14:16

人眼视网膜受到光或图形刺激后,在视细胞内引起光化学和光电反应,产生电位改变,形成神经冲动,传给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终止于大脑皮质的距状裂视中枢。这个过程可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下来。视觉电生理是对视网膜至视中枢功能的系统检查法。它能用客观无损的方法测量人类视觉功能。

发展史

国际发展

眼部生物电的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视觉电生理的先驱者是德国的生理学家Du Bois-Reymond,他于1849年在欧洲鲤眼的动物实验中,首先发现离体眼球的前后极间存在电位差,称之为眼静息电位(stand-ing potential)或角膜-视网膜电位(corneo-retinal potential),角膜侧相对后极部位为正,有数毫伏,这个发现开创了眼生物研究的新纪元。此后,眼生物电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也随之被发现。

Dewar和M’Kendrick于1876年,Kuhne和Steiner于1881年证实电压的主要位置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本世纪30年代末期,Miles和Leksell发现眼球是个偶极子,轴线和视轴或光轴基本一致,前后极之间电位差约为6mV。50年代初,Marg和Monnier将电极安置在受检眼两侧的皮肤上,当眼球转动时记录到眼静电位的改变,创造了无创伤的活体眼静电位检查法。Francois等 于1955年首次引进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试验。

Arden等 于1962年提出一套较完整的临床EOG检查法和分析法,即先暗后明的检查顺序,规定眼球转动的角度和明适应阶段的照度,提出光峰电位(light-peak poten-tial),暗谷电位(dark-trough potential),光峰时间(light-peak time),暗谷时间(dark-trough time)和Arden比(Arden ratio)5项诊断指标,从而确定了视觉EOG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得到广泛应用

1875年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开拓者Canton,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到间歇性闪光刺激可以在动物的枕叶皮层引起反应性变化。1934年Adrian在枕叶皮层上的皮肤电极记录到闪光刺激诱发的电反应,1947年Dawson将叠加技术应用于电生理记录,1958年Clark设计了平均反应计算机,很快被应用于诱发电位监测。1960年闪光VEP在临床应用,1967年Cobb推出图形VEP技术,Holliday把图形VEP应用于临床。

全球视觉电生理品牌有罗兰(德),国特(中),EDI(美),LKC(美),TOMMY(日),迈威(法)等

中国发展

我国视觉电生理起步较晚,在60年代,我国现代眼科先驱陈耀真教授,毛文书教授高瞻远瞩,在极差的条件下建设视觉生理室,开展视觉生理的研究,培养专业人才,在新技术时代,惯例要走一段迂曲的道路,仪器不同,操作方法各异,再加上经验不足等,可导致分析,结论悬殊,甚至错误。

视觉电生理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更重要的是同国际接轨。国内具有自主研发视觉电生理能力并完全达到ISCEV国际标准的仅有重庆国特视觉电生理,并在传统视觉电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传统+多焦视觉电生理,为我国的眼科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选购

注意事项

真正合格,真实的视觉电生理设备有以下性能特点

⑴可重复性:同一台设备两次或两次以上检查的结果重复性达到95%以上

⑵可对照性:每台设备有相同的刺激与采样特征,检查结果具有可对照性

⑶具有实时波形:即检查波形是动态,实时显现出来的,能看到检查波形显示的整个过程,能通过波形的显示过程实时监测病人的配合状况

⑷稳定性及安全性: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有安全隔离电源

具备要求

⑴完全满足ISCEV国际标准对视觉电生理设备硬件的基本要求

⑵能真实,全面的做出ISCEV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基本检查项目

⑶提供规范完整的操作培训及必不可少的系统的临床培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