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

更新时间:2024-08-27 15:01

谭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男,汉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1911年,谭震林入私塾学习,两年后,在书纸店当学徒,并广泛阅读了进步书籍,从而接受了革命思想。

20年代初期,在攸县、茶陵组织发动两次工人斗争。

1927年冬,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县城,谭震林被推举为茶陵工农兵政府主席,同时恢复了茶陵工会组织,并任工会主席。年底,随工农革命军撤离,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投入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先后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常委、副书记、书记和工农兵政府土地部长,在江西省永新县成功地领导土地分配工作。

1929年,谭震林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第四纵队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和红四军前委委员。

1930年,同罗炳辉率红十二军攻克湖南攸县和江西吉安并投入中央根据地反围剿战争。

1930年至1932年任红十二军政委、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一方面军军委委员和福建军区司令员、政委。

1932年指挥部队取得水西渡、上杭、马伏等战斗的胜利。主力红军长征后,与张鼎丞、邓子恢周密部署,出色指挥了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1935年任闽西南军军委军事部长,1936年任闽西南军委副主席。整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谭震林是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和优秀红军指挥员。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是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

1938年 ,谭震林先后任新四军第二、三支队副司令员, 亲率第三支队在皖南广泛展开游击战争,还打败日寇对清水潭、马家园的进攻, 繁昌保卫战以小胜大,七战七胜,粉碎日寇夺取繁昌、 扫荡皖南的计划。

1940年,谭震林在江苏突出抓抗日武装建设,将组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一、二支队合并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自任司令员兼政委,创建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1年任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苏南区党委书记。同年夏,谭震林率部主动出击敌人80余次,粉碎日寇疯狂进攻;同年初冬,亲自深入江都、高邮、宝应等地区,领导开辟新区,所部十六旅遭偷袭后,请求回苏南,兼任十六旅旅长,总结经验,整顿部队,同敌人展开顽强战斗,保护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42年,谭震林调任新四军第二师政委兼淮南区党委书记,狠抓了机关作风整顿和生产自救运动。

1944年,谭震林率部解放淮安、宝应以东广大地区, 取得了占鸡岗反顽战斗的胜利,扭转淮南地区抗日被动局面。

1945年,谭震林任华中分局副书记、 华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政委,并当选中共七届中央委员。 同粟裕指挥部队作战40多天,完成华中战场作战任务后挥师山东。

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指挥内线“兵团”取得胶东战役的胜利。

1948年,同许世友指挥发起胶济线西段战役、潍县战役、兖洲战役、济南战役。随后,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组成总前委指挥淮海战役,亲率3个纵队胁迫国民党冯自安部起义,并与兄弟部队全歼黄伯韬兵团。

1949年,谭震林出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此间,中央军委对全军实行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谭震林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

建国初期

建国之初,谭震林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华东局工作,顺利完成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工作,全面部署并组织实施浙江省建设发展规划,亲自领导修复杭州风景区。

1954年调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当选为党的八大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57年谭震林回湖南攸县成功地开展民主办社试点工作,整个农业合作化期间,谭震林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作了长期艰苦努力的探索。

十年内乱时期

十年内乱期间,谭震林气魄雄伟, 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同林彪、江青反党集团作坚决斗争,严厉斥责张春桥并揭露江青的野心,虽惨遭迫害仍不畏强暴,毫不妥协。

1977年至1982年间,谭震林先后当选为中共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谭震林主动退居二线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中顾委副主任。

逝世

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轶事

撰文推动真理讨论

应《红旗》杂志约请,谭震林撰写了一篇纪念毛泽东诞辰85周年的文章,文中宣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这与《红旗》不卷入的态度相悖,谭震林又不愿删改,只好将文稿报送中央常委裁决。1978年11月中旬,邓小平在对谭震林文章的批示中,严肃地批评了《红旗》对真理标准讨论的消极态度。他说:我看这篇文章好,至少没有错误。改了一点,如《红旗》不愿登,可转《人民日报》登,为什么《红旗》不卷入?应该卷入。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看来不卷入本身,可能就是卷入。邓小平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真理标准讨论在全国的深入展开。

谭震林作报告秘诀

谭震林是作报告的高手。他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人耳目一新,有着鲜明的谭氏风格。其秘诀在于读书和实干。

谭震林喜欢读书,工作再忙也总是挤时间读书。1940年4月,在从皖南奉调到苏南工作的途中,他和随行的几位同志编了一个党小组,自任组长,组织大家读书学习。行程18天,他们学习了16个晚上。苏德战争期间,为研究战争形势,他用红蓝铅笔把一张欧洲地图划得密密麻麻,最后都把地图“读破了”。平日的读书积累,使他在作报告时能从容不迫。听过谭震林报告的人都知道,他作报告从来不拿稿子,有时在香烟壳纸上写几条提纲,作起报告来滔滔不绝。1942年11月,南坎会议上,谭震林以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身份作“精兵简政”的报告。亲历者康迪回忆:“整整一天,他不用讲稿,从国际、国内形势,谈到苏中的工作。他还谈到苏联红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清清楚楚地讲到俘虏、打死、打伤多少德军,击落多少架德军飞机,缴获、打毁多少坦克、大炮、轻重机枪、长枪、自动步枪、枪弹、各种子弹、手榴弹等一长串数字。”会后,康迪等人与报纸核对,一数不错。

谭震林重视实干。他常说,在部队工作,就要下连队到战斗第一线,参加打仗,学会打仗;在地方工作,就要到农村去,学习做群众工作。1957年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全国农村工作的谭震林到攸县蹲点进行民主办社试点。为了解情况,他经常一个人下村。他告诫工作组同志:“作为领导干部,不能满足于听汇报,要经常深入下去,做调查研究,争取多掌握一些第一手材料才会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谭震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自己动手起草报告。他曾对新华社记者说:“如果领导干部在会上照念秘书起草的稿子,那不成了傀儡?!再说,人家写的稿子,毕竟不全是自己的见解嘛!我看还是争取自己写报告好,这样无非是辛苦点。”谭震林生前担负着繁重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起草报告、文件,仍经常亲自动手。

人物评价

谭震林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同志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岁月中,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后世纪念

谭震林陵园

1983年9月30日8时02分,谭震林副委员长在北京逝世,遗体火化后骨灰存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1986年11月,谭震林部分骨灰被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根据谭震林生前遗愿和攸县人民的要求,1988年4月谭震林部分骨灰安葬于攸县烈士公园谭震林墓,杨尚昆题写墓碑。1995年9月谭震林夫人葛慧敏的骨灰与谭震林合葬。

2002年4月,经有关部门批准,谭震林墓迁建于现在的攸州公园内,位于攸县中心大道西攸州公园狮子岭东麓,面积9280平方米。整个墓园分三个区域:停车区,面积3500平方米,水泥铺面。沿台阶上至第二级,为铜像区,面积4200平方米,铺行道砖。第三级为墓葬区,面积1500平方米。整个墓园周边种植女贞、红梽木及草坪。墓葬位于墓区中轴靠后位置,大理石为沿,东西5米,南北5.4米,高1.20米,汉白玉质墓碑,1.20米×1.80米。杨尚昆书“谭震林墓”。墓后8米处为幕墙,刻有谭震林生平简历。

铜像位于墓前20米。像高3.8米,头戴青绒帽,身着风衣,双手后握,凝视前方。像座呈长方体,长2.1米,宽2.4米,高3.0米。黑色大理石贴面,由谭震林子女及亲友于2004年9月立。

谭震林旧居位于攸县城关镇珍珠巷的兴贤堂,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与中间的文昌庙(中共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和左边的仓圣庙,连接为一个整体。2001年,谭震林旧居被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投入80余万元资金对旧址进行抢救性修复,陈列、展出关于谭震林同志生平的主要事迹和他曾经使用过的一些实物。

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室

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室位于攸县博物馆内,是2002年谭震林诞辰100周年时由国家拨款建设的攸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谭震林旧居内谭震林专题展览陈列室,并免费向社会开放,是攸县广大青少年及干部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