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信念

更新时间:2022-08-25 15:38

道德信念就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义务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内心的确信。是构成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儿童道德

儿童的道德性是父母、教师或成人通过行动展示、劝说、评论等方式将现行的道德规范转交给他们的结果,也是儿童自己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和道德实践掌握各种行为准则、逐渐形成道德信念的表现。

人的道德行为离不开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认识。一个人认识到某些行为准则,在外界监督或舆论的迫使下可以产生某种道德行为。这种行为也可能成为道德形成的起点,但它毕竟是他律的,并且往往时过境迁,显得被动而不经常。真正的道德行为是一种听从内心道德命令且比较自觉和自律的恒定行为,它只有在道德信念的支配下才有可能产生。

儿童总是先有某些道德认识或道德行为,而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智力的发展,道德实践的扩展和道德经验知识的积累逐渐形成道德信念。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实质上还没有形成什么道德信念,而只能建立形成信念的前提;三、四年级的学生则表现出道德方面的愿望,但这种信念还不大稳定;五年级学生开始对道德的必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表现出对道德方面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尽管这时的理由论断还不系统,但已有可能出现某些具体而较稳定的道德信念。真正概括、深刻而坚定的道德信念是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等密切关联并受到它们支持的,它一般要在青年中、晚期才能形成。

学生道德

学生获得道德方面的认识服从于动机、认知发展及反馈活动的规律,而由一般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也依赖于一系列内外条件。教育心理学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可以促进,但不能跨越阶段;促进道德判断力发展的最好方法是让儿童接触道德冲突的事实,并引导他们通过讨论进行推理的练习。这些结论是否具有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从教育的角度看,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既然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那么教育者不断向学生作出道德评价的示范,提供有关道德事例组织学生讨论,或引导学生适当地分析自己的行为当然是必要的。

中小学生道德信念的现实意义及培育

通过哲学透析并运用心理学成果,发现个体不同时期获得的道德信念日后改变程度不一样;学校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信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基础,它们是影响个体道德信念的重要因素;道德信念会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未来价值的选择和道德自律;道德信念决定个体的决策、日常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潜移默化地培育早期信念;运用权力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道德信念;利用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变革;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促进学生信念改变与实践变化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反思与体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