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棠

更新时间:2023-12-26 19:42

陈雨棠 (1936——2006)著名版画家。曾用名 陈玉堂 陈玉棠 1936年生于山东淄博,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搞美术创作。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版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画院聘为院外画师,淄博市文化艺术院为常务副院长,淄博市版画协会会长,淄博老年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马南坡 陶然艺术书画院会员。

基本信息

艺术年表

1936年生于淄川,上世纪50年代初参加教育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美术创作。

1958年,参加淄博市《大跃进美展》,其油画作品《山村麦收》获优秀奖;

1960年,参加淄川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美术创作组,到金鸡山水库(现太河水库)深入生活,创作油画《金鸡山水库在建设中》,参加全市美展并获优秀奖;

1962年,油画作品《公共汽车站》参加省美展并获奖;

1964年,版画处女作《马鞍山下》在《淄博日报》发表,此后版画作品经常在省内各大报刊发表;

1966年,文革中绘制领袖画像若干年。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在绘画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一直坚持版画研究及创作并取得可喜成绩;

1973年,调入原淄博市展览馆,从事专业美术设计和创作,随即大量版画作品在《中国教育》、《中国青年》、《人民日报》、《艺术世界》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发表,在美术界引起轰动并受到关注;

1976年,与王焕荣、狄元欣在淄博举办版画展;

1977年,在博山师范参加山东艺专举办的美术培训进修班进修。

1978年,与著名画家高潮先生合作《兴修水利》,发表于中国文化周报:

197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进修至结业。

1980年,调入淄博市群众艺术馆从事专业创作。

1980年与著名画家唐秀玲合作《绿色家园》 参加省第六届美展,获二等奖并被山东省美术馆收藏。

1980年,调入淄博市群众艺术馆从事专业创作;

1982年,与著名画家曾先国合作《黄土人家》参加省第四届美展并获奖,

1985年《柿子熟了》发表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农民日报等。

1985年,与孙雨田先生合作版画《墨迹千秋》参加由中国文联举办的建党七十周年美术展,并被北京郭沫若纪念馆、蒲松龄纪念馆收藏;

1986年被山东画院聘为院外画师。

1988年,与著名版画家秦胜洲刘晓刚等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山东十人版画展》;

1989年,版画作品《农家》参加“葫芦杯”全国书画大奖赛获二等奖;

1990年,加入中国版画家协会。同年筹建淄博市版画研究会并担任会长,同时组织举办《淄博市首届版画展》;

1991年,赴哈尔滨与黑龙江版画家举办省际版画联展;

1992年组织淄博市版画展。

1993年,组织淄博市第二届版画展;

1993年,参加全省第三届版画展,作品《黄土人家》获三等奖;

1996年,分别组织淄博市第三届版画展;

1998年,淄博市艺术馆、文联、文化局联合举办《陈雨棠从艺45周年回顾展》。同年由淄博电视台制作的反映其从艺生涯的专题片《版画人生》相继在淄博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的《文化传真》栏目、中央电视台的《华夏掠影》栏目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2000年,成立陈雨棠版画工作室;

2001年,著名书法家王法彦为院长,成立淄博市文化艺术院;被推举为常务副院长。

2004年,版画作品《绿色家园》参加全省第六届版画展并获二等奖;

2005年,《陈雨棠的版画艺术世界》在淄博电视台《文化传播》栏目播出。

2006年,以后陈雨棠版画作品存世数量逐渐减少,情意何堪。据了解陈雨棠版画原版以坏,甚至无法拓印。

近几年来,陈雨棠的版画作品先后传入美国、日本、香港等地并被集体或个人收藏,其个人艺术成就被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录》、《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十几种辞书。

其版画作品以黑白为主,间或套色,线条遒劲粗犷,刀法细腻冷峻,沉着痛快,富有生活气息,内容多反映农村风土人情和田园生活:秋天的柿树,夏日的池塘,冬天的山峦,春日的院落,无不可拈来入诗,呼来入画。晚归的耕牛,吹笛的牧童,赶车的妇女,打场的农夫,喂鸡的老妪,莫不含情写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代表作品

陈雨棠 与 齐辛民 徐金提 合作为(历史小故事丛书)插图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航海家郑和的故事 出版(1979-07年) 插图 陈雨棠 徐金提

曾国藩 出版(1979-10年) 插图 陈雨棠

鸦片战争记 出版(1980-10年)插图 陈雨棠

史可法的故事 出版(1981-06年) 插图 陈雨棠 齐新民 又名齐辛民

洪秀全的故事 出版(1981-09年) 插图 陈雨棠 齐辛民 又名齐辛民

中日甲午战争 出版(1983-05年) 插图 陈雨棠 齐辛民 又名齐辛民

鸦片战争与辛亥革命 出版(1980-10年) 插图 陈雨棠 徐金提

徐霞客的故事 出版(1982 年) 插图 陈雨棠

作品怀念

捉刀向木的精彩人生——关于陈雨棠的版画艺术

原作者: 贾德江

我没有见过陈雨棠先生,但他经常见诸报端的版画作品都是我所熟悉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浪漫的抒情色彩、新颖的形式美感、刀法的洗练简洁,是他的作品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一种画风首先和画家的气质、性情、志趣相关,他的画看上去质朴、平和、亲切,无一点霸悍之气,风格“奇不失真,华不坠实”,粗壮而厚重。画如其人,依据他的作品可以判断,他是一个真诚敦厚之人,他是一个热情和善之人,他是一个机智灵巧之人,虽历经岁月沧桑仍不失坚韧顽强之人。

陈雨棠的全部作品,几乎都是他对所熟悉的乡村生活瞬间感受的捕捉。无论是表现人还是景,无论是主题性创作还是风情小品,他都是一心想把这种独特的感受捕捉住,画出来,传达给读者。他所以有时用写实,有时用变形,有时用套色,有时用水印,有时就采取黑白表现,都是在想尽一切手段达到他这个艺术目的。正是这种以抓取和表现感受为主导的创作,使陈雨棠的作品保持着来自生活的充实内涵和活泼生机。

在陈雨棠版画产生的时期,以至“文革”前十七年间,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主流。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普遍地受到苏联美术所谓现实主义思想有效的影响。在这种艺术思想的指导下,陈雨棠和绝大多数画家一样,在创作中采用了比较忠实于生活的具象性表现手法,遵循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乡村的所闻所见,并融入了他对表现内容的炽烈情感。他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草一木。他描绘的画面绝大多数是对家乡田园山野的景象、劳动生活的场面以及他的某些特定感受和情绪的再现。所谓再现,当然并非生活的摹写和复制。陈雨棠版画的写实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对北方乡村劳动或其他场景的比较直接的再现。如《送肥上山》《丰收》《乡情》《工地》《兴修水利》《生产队的喇叭响了》《生产对的养鸡场》《沸腾的矿山》《我帮奶奶学文化》等作品,或表现沸腾的场面、劳动的环境,或表现热烈的气氛、乐观的情绪,它们虽然是对当时环境的再现,但不是照相式的纪录,而是融入了并洋溢着画家的主观情绪,间接而真切地传达了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和音容笑貌。与其说它们是生活的再现,不如说是对生活含有深刻理解、认识并持肯定态度的热情描写。这一类作品在陈雨棠版画创作的初期为数不少。

第二类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些情节或情节性景色加以表现,如《牛车上的女人》《队日》《植树》《山里人家》《秋实》《牧羊女》《夫妻树》《雪中行》《农家乐》等作品,主要是画家对生活近距离的观察和体悟的再创造。这一类作品仍然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典型情节或人物的典型动作,常常唤起画家的审美记忆和联想,产生一定的视觉效果,从而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更为内在的意义。显然,这是作者撷取了个人比较独特的感受或发现,从而经过了更多的主观加工和提炼。它们比第一类作品有更强烈的创造性。

第三类是对乡村景色或其他风光的描绘。画家通过精心的构思,对现实景物进行大胆地取舍、变形、提炼、集中,创造了优美的形式感,因而体现为对一种意境的营造。如《春的旋律》《春到江南》《江南春早》《绿色家园》《峡光帆影》《村头》《梯田》《古老的城堡》《高山流水》《春江竞渡》《小春景》《巍峨泰山》等作品,无不富有恬静的诗意,无不透露出现代感,给人以新奇的形式之美。陈雨棠有一双特殊的眼睛,外界的景象,经他一看,个中所蕴藏的美被发现了,进而被表现出来。那春天的田野、秋日的梯田、江南的山水、农家的院落、塬上的高坡、雪后的山路、江河的航船……画家把它们搬上画面时,无不经过了画家按照自己审美理想的加工再造。那画面上的装饰趣味和境界,无不渗透着画家的审美情趣。画家刻画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美的发现与选择,更重要的是对美的创造。陈雨棠的成就与特色,集中体现于此类作品。

以上三类作品的划分只是粗略的相比较而言,实际上有些作品是介于二者或三者之间,或者是兼有二者或三者之长的。这些作品都是在“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30年间创作的作品。在改革开放导致的社会、生产、生活以及观念、心理等发生重大变化后,陈雨棠迎来了艺术的春天,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了他的版画创作。

陈雨棠的特点是他能够在当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版画的长处,不仅在刀法、刻印上下工夫,注重“刻”的效果,追求一种拙朴的刀味和画风,而且在形式感上进行多种别出心裁的尝试,在丰富版画表现力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或在黑白、点线的交织中显示出“力之美”的造型功底;或采用套色渲染画面效果,表达对某种情调的追求;或有意吸取国画的表现手法融入水印技法中,强化意境夺人;或借鉴民间美术装饰画风,形成优美的旋律……陈雨棠通过题材的选择以及形式的择取旨在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感悟和理解,旨在反映时代的精神。这些产生于“文革”结束后带有强烈社会性的作品,在今天看来我们仍可以直接感受到其中散发的强烈的生活气息。这不仅由于画家对于生活十分熟悉和热爱,并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而且也出自于画家对生活和艺术的真诚。如果把陈雨棠的作品与那些单纯在形式技巧方面下工夫而缺乏内容的干瘪苍白的作品,和那些概念化、简单化、无病呻吟的作品相比较,就更明显地感到陈雨棠的版画那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感人的魅力。

陈雨棠版画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探索、拓展、深入,是这个时期他的版画总的特点;在新形式下开拓新的局面,组织和策划艺术活动以推动本地区版画艺术的发展,是他面临的任务。只可惜苍天无眼,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留下了他诸多的遗憾。不过,他曾经把全部生命,一生的感悟、天资与才华投向了刀与木,献给了他钟爱的版画艺术,献给了世界,谱写了他的精彩人生。虽然他驾鹤西去,但他的成就和精神是我们的永恒财富。

兄长如父

——追忆陈雨棠

光阴如梭,岁月不待。大哥陈雨棠离开我们转眼一年了。又是一个绿树阴浓的仲夏,大哥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命葳蕤的季节里走的,夏风依旧,繁星满天,大哥,你在彼岸过得好吗? 俗话说“长兄如父,老嫂比母”,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大哥一直是家中的栋梁,如父亲般支撑着咱们这个家庭,呵护着弟弟妹妹的成长。记得童年的时候,咱们老家为躲避战火,经常要从淄川罗村步行几十里山路,逃到深山里去避难。你赶着毛驴,我和妹妹坐在驴背上的篓子里,一边一个,后来我戏称为“驴背上的摇篮”。有一回,走得特别远,你穿的布鞋磨穿了底儿,脚上起了血泡,后来实在走不动了,坐在路边嚎啕大哭。多亏好心的邻居把你抱上驴背,替你牵着驴走了一程。 那一年,大哥12岁,我5岁。 在我童年的心灵底片上,总是印着大哥活泼俏皮的身影,真趣盎然,无法抹掉。 记得大哥的版画处女作是1964年创作的《马鞍山下》。马鞍山战斗是淄博市抗日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十几名抗日英雄长眠于斯。而今青山依旧,物是人非,一群少年走过,令人浮想联翩。你抓住这个富有意味的场面,构思创作了《马鞍山下》,投到《淄博日报》。不久见报,尽管那只是豆腐干大小的画稿,但对大哥来说意义重大。从此你刀耕不辍,浑然忘我,一发而不可收。你的作品经常在《淄博日报》、《大众日报》、《山东青年报》、《山东画报》等省内报刊发表,逐步引起美术界的关注。 上世纪60年代,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大哥一直坚持版画研究及创作并小有成绩;上世纪70年代,大哥从事专业美术设计和创作后,更是如虎添翼,进入高产期,大量高水准的版画作品接连在《中国教育》、《中国青年》、《人民日报》、《艺术世界》等国家级报刊发表,并入选省、全国各类展览。大哥的作品以细腻的刀法、精巧的构图、清新的气息和隽永的格调在美术界引起轰动。同时各种头衔也纷至沓来:淄博市版画家协会会长,山东省版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1998年,淄博市艺术馆、文联、文化局联合为你举办《陈雨棠从艺45周年回顾展》,展出了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130多幅。不久,由淄博电视台制作的《版画人生》相继在淄博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的《文化传真》栏目、中央电视台的《华夏掠影》栏目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2000年,大哥成立了陈雨棠版画工作室,并着手搜集整理各个时期的作品,准备出版个人画集。同时还精选出30多块画板,作为永久保存,并成套印制版画,供版画艺术爱好者收藏。2003年,大哥的版画作品在淄博市拍卖成功,这在版画界尚属首次。 画如其人,了解大哥的人都知道,他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歌哭于斯,所以你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血肉相连,与这片浸透农民血汗的土地荣辱与共。斯土斯民,乃天地间最大最美之版画也,难道世上还有比这更崇高、更永恒的艺术和荣誉么?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君子厚德载物,任运大化,所以坦荡如砥,生生不息。系之以词曰: 哲人其萎,音容宛在;阴阳逆旅,何去何来。 方寸之地,大块意气;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大哥,一路走好!

自学而成长版画伴人生

——缅怀故友陈雨棠

汪焕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市一代版画家陈雨棠先生驾鹤西去,已两载有余。他走得那么匆忙,那么平静,无声无息。他所从事的版画事业也随之烟消云散,而他却为我市留下了一批版画作品。因此,我和美术界的同仁们都十分怀念他。

陈雨棠,原名玉堂,1936年生于淄川,自幼酷爱绘画,中学毕业后,先后在王村、罗村等小学任教,后调至市展览馆和市群众艺术馆任美术干部,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版画家。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市业余美术作者队伍中,有三个同名的美术爱好者,他们是供电局石玉堂,博山电机厂的曹玉堂和王村小学的陈玉堂。那两位玉堂不知何故,或者是向其他文艺事业发展,后来在美术界无声无息了。唯有陈玉堂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执着的追求,终于在版画创作中获得成功,在为山东省协会会员,山东省版画学会会员和淄博市版画研究会会长。

本人与玉堂相认甚早,未曾晤面就已有书信往 。记得1958年淄博市大跃进美术展览会在博山举办,我市大多数美术作者都有作品参展。我参观后,写了《我市美术界在大跃进》一文,发表在7月6日的《淄博工人报》副刊上,其中赞扬陈玉堂的油画《麦收》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中麦收的景象,是该美展中一幅比较突出的优秀作品。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从工人报社转来的一位陌生人的来信,感谢我对他作品的赏识,自我介绍后,表示愿与我交朋友。并邀请我到他的工作单位王村小学去作客,他就是陈玉堂,我甚为感动。作为一个南方人,孤身一人到淄博来工作,很想多交几位当地的朋友,因此欣然前往。从此,我们经常接触,在美术创作中互相鼓励,互相提高。

“文革”开始后,我与玉堂失去了联系。一方面各自忙于参加运动和批斗会,没有时间画画和不敢画画,另一方面怕有牵连,陷入说不清的泥坑。到了“文革”后期,他突然给我来信,告诉我,他已回到淄川罗村老家了,让我有空去玩。当时,我吃惊不小,以为他出言不慎,被人揪住小辫子,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迁返回原籍了。后来,我去洪山煤矿出差,顺便去罗村看望他,原来他从王村调回到罗村大吊桥小学教学了。那个年代,小学教师想调回家是件比登天还难的事。可在“文革”中,荷泽地区梁堤头小学的老师向“中央文革小组”建议,改革农村教学,把公办教师调回原籍,由工资制改为工分制,由当地生产大队按整劳力记工分。这样一来,原来想调回原籍而不能实现的老师,都自动地、顺利地回到原籍。玉堂就是坐了这一班顺风车回家的。我为他高兴,为他祝贺。他并告诉我,已爱上了木刻这一行。因为,他在洪山地区,结识了搞木刻的吕道训。同时,结识了在十五中教学的美术教师徐金堤。他们三人经常在一起写生。研讨美术技艺,活跃在洪山一带的美术界。我也鼓励他,业余从事美术创作,搞木刻这一行最经济最合适不过了。

1961年,我与他先后借调到市毛泽东思想展览馆干临时美工,从事展览绘画工作。想不到我们走到一起了。后来,他从罗村小学正式调入展览馆,我回到原单位市群众美术馆。1980年3月28日,经市政府批准,展览馆合并到市艺术馆,想不到我们又走到一起了,而且在同一办公室上班,对着桌子办公和共同搞木刻创作,成了专业美术干部。因此,他的创作水平提高很快,作品经常在市级、省级报刊发表,并且上了《人民日报》和《艺术世界》。在省、全国各类美展中,他经常参加。

1982年,博山文管所邀请我在神头大庙举办版画展览,我同时邀请玉堂参加,名叫《汪焕荣、陈雨棠版画联展》,展出作品80余幅,观众反应甚好,影响了博山地区的一批美术工作者,拿起刻刀从事版画创作。

1984年,市委宣传部把我从市艺术馆调到市文联,筹建和主持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和团结各画种的作者,先后成立了油画壁画研究会,漫画研究会和版画研究会。我请雨堂负责版画研究会工作,他十分热情和积极,协助我筹办版画研究会成立大会和淄博市首届版画展览。他组织作者到黑龙江哈尔滨、阿城举办三地版画联展,邀请专家来我市讲学,推荐我市版画工作参加省版画展,入选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版画作品选集》,对我市版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雨棠的版画作品构图严谨,刀法娴熟,黑白处理得当,木刻韵味甚浓,有的作品富有装饰味。有人说他没有代表作,依本人之见,他每一幅作品均代表了不同年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气息。他不搞套色木刻,在黑白木刻的底子上面渲染国画色,十分淡雅,效果甚好,深受群众喜爱。淄博电视台为他制作了《版画人生》,相继在淄博台、山东台《文化传真》、中央台《华夏摄影》等栏目播出,引起很大反响。

雨棠退休后,退而不休,于1998年举办《陈雨棠从艺周年回顾展》,展出了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130余幅,引起了美术界的强烈反响。2006年,他着手搜集整理各个时期的作品,准备出版个人画集,尚未付梓,可恶的病魔就逐渐向他靠拢,终于夺取了他的生命,成为千古遗恨。

陈雨棠, 1936年生于山东淄博,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搞美术创作。现为中国版画协会会员,淄博市版画协会会长。 1958年,作品参加淄博市《大跃进展》,其作品《山村麦收》获得优秀奖; 1960年,作品参加淄川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美术创作组,到金鸡山水库(现在的太河水库)深入生活,创作了油画《金鸡山水库在建设中》,并获本美展美优秀奖; 1962年,油画作品《公共汽车上》参加省美术展并获奖; 1964年,版画处女作《马鞍山下》在淄博日报发表,此后版画作品在各个报刊经常发表,在美术界引起轰动并受到关注; 1966年,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在绘画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一直坚持版画研究及创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73年,调入淄博市展览馆,从事专业的美术设计和创作工作,随即大量的版画作品更进一步在国家级的报刊《大众日报》、《中国教育》、《中国青年》《人民日报》、《艺术世界》等发表; 1976年,与王焕荣、狄元欣在淄博举办版画展; 1985年,与孙雨田先生合作版画《墨迹千秋》参加有中国文联举办的纪念建党七十周年美术展并被北京郭沫若纪念馆、蒲松龄纪念馆收藏。 1988年,与著名版画家秦胜洲,刘晓刚等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山东十人版画展》; 1989年,作品《农家》参加“葫芦背杯”全国书画大赛获二等奖; 1990年,加入中国版画协会会员。同年筹建淄博市版画研究会并担任会长,同时组织举办淄博市首届版画展; 1991年,赴哈尔滨与黑龙江省举办省版画联展; 1992年、1993年,分别组织淄博市第二届、第三届版画展; 1993年,参加全国第三届版画展,作品《黄土人家》获三等奖; 1998年,在淄博市艺术馆举办《陈雨棠艺术回顾展》,同年有淄博电视台制作的《版画人生》相继在淄博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的《文化传真》栏目、中央电视台的《华夏掠影》栏目播出。其作品曾传入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并被收藏,其个人艺术成就被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录》、《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十几种辞书。

版画春秋

记淄博市版画研究会会长陈雨棠先生

王世国

一九八九年初秋,淄博市文联、美协、群众艺术馆在群艺馆联合举办《陈雨棠先生从艺四十五周年回顾展》,展出陈雨棠先生大半生创作的版画精品百余幅。开幕式上,山东省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徐金堤先生十分感慨地说:“-------我与雨棠先生相识相交近五十年,情同手足。在那“闹饥荒”的年代,是吃着雨棠兄的地瓜干子画画。我能有今天,应该感谢雨棠老兄对我的支持帮助------”肺腑之言,令在场的所有人感动不已。

提起陈雨棠先生,淄博市文艺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坦荡豪放、诚实质朴、诙谐幽默、乐于助人,一副古道热肠是大家公认的,男女老少都愿意与他交往。当代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齐辛民先生赞其:“坦荡大度,豪爽率直,雨棠兄也!”

陈雨棠先生世居蒲松龄故居之邻——罗村。罗村古称返踪城,是个历史重镇,坐落在东西耸立的川形地带,蜿蜒清澈的锦川河自南向北扬波而过。北有蟠龙山,南有凤凰台,人称龙头凤尾,是古人所谓出人物的风水宝地,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俊才杰士。明清年间,王鳌永、仇维祯、安伸三京官名噪一时,文人墨客、仁人志士辈出不穷。此地道、儒、释三教并存,地方文化底蕴丰厚。自古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陈雨棠先生自小就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他的列祖列宗都没有画画的,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穷乡僻壤,也没有受过什么名人的影响,可他从小就与画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看着他长大的老人回忆道:“雨棠自幼聪颖敏慧,尤喜画画,常见在他家的墙上用木炭帮画满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在学校里,他与那些满脸稚气的莘莘学子没少吵呼着闹、踢蹬着玩,但学习成绩却久居上游,尤其是美术课作业还总是满分。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没有机会再上学深造,就从事了教育事业,当了教师。但却没有放弃他酷爱的绘画艺术,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油画和国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师高潮先生学习木刻版画,此后,以版画创作为主。他的版画作品经常在《淄博日报》、《大众日报》、《山东青年》等报刊发表。一九七三年,陈雨棠先生的艺术成就被淄博市文化局发现,调他到市展览馆成为一名专业画家,离开了他站了多年的讲台,结束了他的教师生涯,圆了他的画家梦,开始了他艺术苦旅的长途跋涉。

陈雨棠先生长期在农村生活工作过,他的众多版画作品中,多为反映农村、农民、农家的题材——农家院落、饲鸡养豕、儿童戏鹅、农夫赶驴、山野猎踪、运粮送肥、采撷山果、秋收冬藏,耕耘的辛苦、收获的喜悦------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无不入画,作品中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情趣。他的作品被同道称为“乡土版画”。读他的画,似乎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牛羊的叫声和农家人的欢笑。真可谓画家述画家之心声,深刻地表达了雨棠先生生于斯长于斯,眷恋故乡的赤子情愫。

画如其人,雨棠先生的版画既不同于“江南丝竹”般的清音雅韵,也不似铁板唱大风般的豪壮和“大漠孤烟直”般的苍茫清寂。他大胆吸收了西画的绘画技法,溶传统绘画于一体而自辟蹊径,自成一家。其版画拙中藏媚,俗中寓雅,粗狂而不失法度,夸张而不失其真。构图饱满热烈,意在突出其神。画风典雅、厚重、古朴、苍拙,富有汉画象砖、石刻的韵味。他借鉴了国画疏可跑马、密不容针的章法,堵、塞、挤、压,大起大落,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具有乡村人的淳朴、憨厚、刚健、豪放的民族气质。极目大地大观,寻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连接点,以构建自己的版画语言。他的方刀直切刀法,宁方勿圆的图式,不禁使人想起楚国大鼎回旋向上的纹理、秦汉石刻鬼斧神工的雄浑,勃发着生命的神韵。

雨棠先生的版画《秋实》,是表现村妇在庭院剥玉米的场面。画面构图饱满,地面、房屋、树木清一黑色,玉米棒用橙黄染就,以表现粮食金子般的珍贵。显然,作者用的多为主观色彩,体现自己的生活感情。从画中能使观者嗅到新收秋粮的芳香,体悟到农家丰收的喜悦。《收获》表现的是秋收季节,一老农赶着一头驮着鲜红柿子的毛驴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老农背手执鞭,口含烟袋杆儿,后跟一花犬作跳跃状。画面上方是漫山遍野果实缀满枝头的柿子树,画面以橘红色为主色,色彩热烈,喜气洋洋,天人合一的意境跃然纸上。《翰墨千秋》是雨棠先生与著名画家孙雨田先生合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描绘了郭沫若先生生前在蒲松龄纪念馆视察,题词落笔前聚神凝思的情景。画面仅用黑白两色,庄重典雅,富含文气,展现了一代文豪的大家风采。《江畔》刀法纵横,或树或石、或泉或岩随意生发,不受具体物象的约束,一任胸中所思所想泼于画面,唯有气息在画面浮动,“直与天地上下同流”,山耶树耶浑然一体。可谓人与禅会,玄机妙得,堪称一妙品之作。《雪霁》,以大片的白色表现近山近树、小桥亭榭,衬托以远山的黑色,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营造出雪山之透明、沉静又不乏伟岸的气韵,表现出他对画面意境营造的非凡功力。

陈雨棠先生崇赏古人“师造化、师传统、发心源”的理论,注重写生,注重生活,将画理和道理有机结合。一九六三年暑夏,他与当时在淄博十五中任美术教师的徐金堤先生自费去青岛、泰安、曲阜等地写生。历时一月,行程千里,饱览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受到儒学文化的侵浸。在泰安时,为了节省旅费,夜半露宿泰山中天门,遭蚊虫袭扰难以入眠,即星夜登山。美好的大自然景观,激起他浓厚的新奇观察力和无穷的获得欲望感。边走边画,画了大量的速写,为以后的版画创作积累了素材,提高了造型能力。几十年来,他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西南边陲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土家族的寨子和土楼、南海的天涯海角、西南的巴山蜀水、塞外的林海雪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雨棠先生虽是专业画家,却还担负着艺术馆展览部的工作。每个展览活动他都要亲自组展、布展、统筹兼顾自始至终。一个接一个的展览占去了他许多宝贵的创作时间。各区县的专业画家、业余书画爱好者、各行各业的朋友、山南海北的同行、老家的乡亲不期而至的造访,时常把他那间狭窄的画室挤得满满的,他也为从邻室借座而忙得满头大汗,中午还将客人请到自己的宿舍,亲自下厨,酒饭招待,并将此视为一大乐事。夜深人静,人们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这才是他操刀向木镂刻雕画的时候。他与笔者尝言:时间在他的刻刀下过得特别快,几个小时过去了,就像过了十几分钟。他埋怨白天太长,夜间太短。版画创作,工序繁琐,画稿、镂刻、拓印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自然是相当艰苦的。然而,雨棠先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艺术固执痴迷的追求,虽艰难而不退却,与挫折而不气馁,几十年如一日,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奉献社会。

一九八五年冬,我在书画函授大学淄博分校学习,当时,雨棠先生任教务主任。某天下午放学时,天下起了大雪,返程受阻。雨棠先生执意留我住下,我也乐于借此机会向他讨教,于是,弄了几个菜放在画案上,便对酌畅谈起来。不知不觉已进入深夜。画室隔壁的一间按了几张床,以备路远的同学不时之需,当晚我二人便下榻于此。室外朔风怒号,大雪在窗子上糊了厚厚的一层。我被冻得瑟瑟发抖,哪里睡得着。雨棠先生却鼾声如雷,我扭头望去,只见他袒露上身睡得正甜------不知何时,我被一阵阵“喳、喳”之声惊醒,披衣坐起,见雨棠先生的床上已空空如也。细听,声音是从隔壁的画室传来的,循声而去立于门外一觑,原来是雨棠先生在操刀刻画——他披衣袒胸,头顶冒找腾腾热气,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谓那种“解衣盘礴”的状态吧?心中默道:“真奇人也!”一早醒来。见雨棠先生的床上方墙壁上,悬挂着一副还散发着浓浓的油墨香的版画,题为《苍山负雪、明烛南天》,画面上崇山峻岭、远山近树烂银堆满,好一派银装素裹北国风光!尚在睡梦中的雨棠先生脸上洋溢着一点淡淡的微笑,这或许是他为自己的得意之作从心底流露出来的欣慰吧?!

这就是雨棠先生的治艺精神——自甘其苦,自得其乐。

雨棠先生从儿时的涂鸦,至当今丰硕的成果,无不印记着他勤奋进取的履迹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正加倍努力采撷他栽种的果实。他的作品经常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全国和省、市报刊上发表,多次在全国展览中获奖。《版画人生》专题片一九八八年在山东电视台《文化传真》、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华夏掠影》栏目播出。近日,淄博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陈雨棠版画艺术人生》已经播出。版画《绿色家园》被省美术馆收藏。他的艺术成就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录》、《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十几部辞书。

雨棠先生现在是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版画家协会副秘书长。淄博市版画家协会会长、淄博画院特聘高级画师。先生虽已年近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不断有版画新作问世,并赋予作品以新的内容和面貌。日常生活中的他依然诙谐幽默、思维敏捷、谈笑风生、妙语连珠、逗人捧腹,诚一老顽童也!祝愿雨棠先生这棵美术界的不老松,苍松依日,如雨润海棠,葱郁苍翠,永葆艺术青春。

备注;淄博淄川县志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1959年10月,罗村刘庆吉(刘建业的父亲——刘建业曾任淄川区委书记、淄博市委秘书长、副市长、省农委主任),代表罗村公社赴北京参加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期间听取了朱德委员长的开幕词、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和薄一波、谭震林、胡耀邦等首长的讲话,荣获了大会纪念章和纪念品,并参加了11月6日周恩来总理以个人名义举行的宴会。全国人大代表崔德玺、全国劳模陈孝顺、全国商业劳模谭立福也曾分别出席全国劳模会,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1965年11月,封明耀代表聂村剧团赴北京参加全国文艺创作会议,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勤劳勇敢的锦川儿女,以火热的激情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涌现出了象浙江省委常委、军分区政委马义芝,原淄博市委书记杜祥荣,曾历任淄川区委书记、淄博市委秘书长、副市长、省农委主任的刘建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战斗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优秀领导干部。

在这块人杰地灵贤才辈出的土地上,涌现出了诸多贤才志士。张金山被载入世界名人录,有全国著名画家吴传麟、全国著名书法家刘新德、著名版画家陈雨棠;青年艺术家常宗林的巨幅刻瓷作品《鬼谷子》被列为世界吉尼斯之最,农民艺术家王世海大型刻瓷作品《三国演义》、《岳飞传》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影响全国,震惊海内外。他们是锦川儿女的优秀代表,值得“母亲河”—锦川河的骄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