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马湖

更新时间:2024-07-16 22:10

骆马湖,《宋史·高宗本纪》称乐马湖,位于江苏省北部,跨宿迁徐州二市,湖盆为郯庐断裂带局部凹陷洼地,黄河夺淮后,成为沂河中运河季节性滞洪区。1952年导沂整沭工程修建了皂河闸、杨河滩闸,1958年又建嶂山闸和环湖大堤,成为滞洪水库。湖水面积为296平方公里(相应水位21.81米),蓄水量达2.7亿立方米,当蓄水位22.83(23.00)米时,平均水深3.32米。最大宽度20公里,湖底高程18~21米。一说湖底高程一般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18.50~22.00(废黄河高程基准18.67~22.17)米;最大水深5.5米,大小岛屿60多个。是江苏境内第四大淡水湖。

名称由来

骆马湖,历史上又名乐马湖、洛马湖、马乐湖。《宋史·高宗本纪》载:“绍兴五年(1131年)四月金将度淮,屯宿迁县乐马湖。”《淮安府志》载“旧作落马,受沂蒙诸上之水汇为巨浸。”骆是“乐”与“落”的同音,取古代金兵曾在此屯扎得名。

位置境域

骆马湖在江苏省北部,跨徐州宿迁两市。湖泊长27公里,最大宽度20公里,湖水面积为296平方公里(相应水位21.81米)(一说26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7亿立方米,当蓄水位23.0米时(古黄河基地),平均水深3.32米,最深等深线东南部水深5.5米,库容量为7.5亿平方米。湖区北起堰头村圩堤,骆马湖骆马湖南至扬河滩(宿迁市)闸口,直线长27公里余;西连中运河,东临马陵山南蘼——嶂山岭,平均宽13公里,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它汇集了沂河、中运河的来水,集水面积为4900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地质情况

骆马湖地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郯庐断裂带地层分区。郯庐断裂带(新沂~宿迁段)东侧为太古界-下元古界胶东群洙边组片麻岩结晶基底,西侧为中元古界淮河全和中生代白垩系地层。自第三纪以来,郯庐断裂带内构造运动表现为断块的升降运动,断裂带内沉积了砂砾质土,厚度较大;在下更新世因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使沂河及其支流得以发育,将鲁中南地区被剥蚀的物质大量搬运来,沉积在郯庐断裂带内,形成下更新统冲积及冲湖积粉质黏土与砂砾层;中更新世也沉积了中粗砂及砂砾石层;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郯庐断裂袋内中更新统被分割抬高,断块陷落地段大幅度下沉,沂河重新活跃 ,在郯庐断裂带内沉积大规模的冲洪积扇;全新世本区地壳下沉,湖沼遍布,河流内迭阶地发育,沉积了河湖、湖沼相沉积物。

湖区构造为华北台东部边缘、鲁西南断隆与秦岭褶皱带东延部分和苏胶地块结合部,位于新华夏系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内,湖盆为郯庐断裂的凹陷洼地。郯庐断裂带是由一系列近乎平行的断裂组成,主要断裂自西向东有纪集—王集断裂、瓦窑—皂河断裂、墨河—凌城断裂、新沂—新店断裂、马陵山—重岗山断裂、山左口—泗洪断裂、高埝—陈栈断裂等,此外与断裂带伴生的北西向断裂也十分发育。郯庐断裂断裂带新沂~宿迁段,区域构造线为北北东10~15°,由五条主干断裂形成宽约26公里的断裂带,其与北西西向的基底断裂斜切形成了本区的断块构造格架,燕山运动后期沿上述两组断裂多次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个方向上的断块隆起和沉降。演变成第四系在骆马湖地区已形成埋深呈北西向南东向逐渐变浅的似箕状的碎屑沉积构造。

地貌特征

骆马湖地貌属黄淮冲积平原,为冲积平原的河滩及河谷平原,骆马湖西侧、北侧、东侧为沂河、老沂河、中运河入湖口冲击区、湖积区,地形开阔,地势低平。骆马湖除东部有马陵山高地外,其余均有堤防。南堤(一线堤防)西起皂河节制闸,东至马陵山麓的小王庄,全长18.4公里,现状堤顶高程25.8米(废黄河高程,下同)左右,顶宽6米;西堤从分洪口~二湾,全长9.3公里;北堤从苗圩~分洪口,全长6公里;东堤从北坝~新戴河口,全长28公里;堤顶高程一般27.0~28.0米,湖底高程一般在21.17~23.17米(一说18~21米),为浅水型湖泊。湖底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湖盆有洲滩发育,湖岛广布,北部、西北部湖底多为软粘土质;南部为水较深的敞水区,湖底沉积物较为板结水深较大可达4~5米,。

水文气象

水文特征

湖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兼有南北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尤为显著,气候条件比较优越。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有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4.1℃,一年之中,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0℃,年极端最低温度为-23.4℃;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8℃,年极端最高气温40℃。该区多年平均为降雨量890.2毫米,年际间与年内季际间雨量分布不均,由于受季风影响降雨季节变化显著,冬季雨水稀少,夏季雨水集中(约占全年的65%),春秋两季雨水量基本相当,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0%。地下水位一般在地面以下1米左右。

骆马湖死水位20.33(20.50)米(洋河滩站水位,下同),相应水面积200平方千米,库容2.55亿立方米;汛限水位22.33(22.50)米,相应水面积282平方千米,库容7.7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22.83(23.00)米,相应水面积287平方千米,库容9.18亿立方米;规划蓄水位23.33(23.50)米,相应水面积290平方千米,库容1.65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24.83(25.0)米,相应水面积320平方千米,库容15.95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25.83(26.0)米,相应水面积322平方千米,库容19.23亿立方米。多年日平均水位22.27(22.44)米,历史最低水位17.68(17.85)米,最高水位25.30(25.47)米。骆马湖多年平均换水次数约10次。

骆马湖泥沙主要为入湖河道所携带的悬沙,沂河入湖沙量占60-70%。入湖的泥沙集中在汛期,入湖口段泥沙淤积快、颗粒粗。

水质特征

骆马湖水质一般优于Ⅲ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下同),局部湖区总氮单项类别为Ⅲ~Ⅴ类。骆马湖湖底为粘土砂质,沉积物较多,湖水矿化度不高,无机氮和有机质含量高,湖泊水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湖水呈绿黄色,透明度在0.5~3.5米,是江苏省最清澈的湖泊。湖水pH值为8.3,矿化度达263.76毫克/升,为重碳酸盐类钙组I型水。

形成演变

湖泊形成

骆马湖属于构造型湖泊。骆马湖的原始基底是个地堑式的陷落盆地,有两组以上的断裂构造穿过湖盆,湖东贯穿南北的是郯庐深大断裂,历史上活动频繁,发生过几次灾害性大地震;湖西还有一组南北向的断裂构造。所以骆马湖的湖盆为典型的构造洼地,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南泛夺淮,加之沂河与中运河的行洪,使原始湖盆淤积为一个浅洼地。

骆马湖历史悠久,宋代,骆马湖地区土壤肥沃,地势虽然低洼,由于沂水于邳州汇入泗水,不进骆马湖,有良田万顷,堪称富绕。据《同治宿迁县志》载,“金将达懒屯乐马湖”,说明金代仍能屯兵垦殖。元、明以后,泗水逐渐淤浅,骆马湖开始潴蓄沂洪。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为保障漕运畅通,避黄开泇。开通后的泇运,“广纳群流,北遏鲁河,西引湖水”,“沂、武、燕、艾、不老、房亭交输互灌,并趋腹心,遂为众壑所归”(《邳志补》)。由于失去了泗通道,被迫寻找出路,由于自然条件,运北沂武诸水最后壅于新沂市境西南部低洼地带.因东去有嶂山岭阻塞,就把原有的周湖、柳湖、黄墩湖、屿头湖等几个小湖连成一体,形成了骆马湖。明朱国盛《南河志·通济河记》载:“天启年间,骆马湖夏秋遇潦,湖面横亘二十余里,已汇成汪洋大湖。”

水系演变

泗水是这个水系最主要的河流,发源于山东新泰太平顶,原来是循今南四湖流路进入江苏,经徐州宿迁、泗阳到淮安市入淮河,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沂水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向南经郯城县,进入江苏境内邳州,在古邳镇汇入泗水,是泗水主要支流。沭水亦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水县,与沂水平行南流,过郯城在宿迁县汇入泗水再入淮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南徙夺徐州以下泗水和淮阴以下淮河干流入海,由于河床淤高,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后,形成今日所见废黄河,使泗、沂、沭诸河失去入淮通道,泗水逐渐潴积为今日的南四湖,并以中运河为泄水尾闾。沂水则潴水为骆马湖,还经常泛滥于废黄河以北、骆马湖以东广大地区。建国后,经过整治,沂、沭二河方有了各自入海的河道,即新沂河及新沭河。新沂河自山东流入江苏后,除部分来水经华沂闸过窑湾入中运河外,主要来自华沂闸经新辟的新沂河入骆马湖,出嶂山闸,经沭阳、燕尾港,由灌河口入海。江苏境内沂河全长190公里。

主要支流

骆马湖是1949年导沂工程中确定为临时蓄洪水库。50年代初建成的骆马湖南堤、皂河节制闸及杨河滩闸(一作洋河滩闸),通称“一线控制”。1958年6月建成的宿迁闸及六塘河闸,筑二线大堤,形成宿迁大控制,通称“二线控制”。自此骆马湖形成常年防洪蓄水库,湖底一般高程19米,正常蓄水位23米,一线控制水面积375平方公里,库容9亿立方米,设计防洪水位23.5米;二线控制水面积432平方公里,设计防洪最高水位25米,库容15亿立方米。骆马湖上承沂河及中运河来水,流域面积5.2万平方公里。下游分别从嶂山闸泄洪入新沂河,从皂河闸和宿迁闸泄洪入中运河。50年代还有杨河滩闸(一作洋河滩闸)泄洪入总六塘河,1960年代杨河滩闸(一作洋河滩闸)改为灌溉送水闸,不再泄洪。

上游河道

沂河,源于山东省沂源县鲁山,南流经沂水、沂南、临沂、郯城,于邳州齐村入江苏境,在新沂苗圩入骆马湖,全长333公里(江苏境内45.5公里),骆马湖以上沂河流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上游为丘陵山区,临沂以下渐入平原,洪水期峰高量大,枯水期经常断流。沂河过临沂,东岸彭家道口有分沂入沭水道向东南分水入沭河,西岸江风口有邳苍分洪道向西南分水入中运河。沂河入邳州后,南流至华沂,东岸有白马河汇入。华沂以下分为两支,西支为老沂河,在窑湾入中运河,现上端堵断,不再分泄洪水,并改道入骆马湖,长23公里,集水面积198平方公里;东支为1949年人工开挖的新沂河,穿陇海铁路南下,于苗圩附近注入骆马湖,后改称沂河。

下游河道

新沂河,是建国初期1949~1952年沂沭泗水系下游人工开挖的主要排洪通道,从华沂经骆马湖至海口,长186公里。其中嶂山以下146公里,起自骆马湖嶂山闸,沿邳州、新沂、宿迁县(今宿迁市)界东行,穿沭阳县境,沿灌云、灌南县界至燕尾港入海。承担的排洪流域面积,包括区间汇水的7000多平方公里,总共近6万平方公里。除嶂山闸下6公里为切岭开挖外,全线修筑南北大堤,束水漫滩行洪,沭阳以西堤距1100~1300米,沭阳以东堤距1300~3300米。沭阳以上南岸有山东河、路北河、柴沂河等支流汇入,北岸有总沭河、新开河汇入,至沭阳城西,南会淮沭河,沭阳以下与盐河相交。是沂河下游排洪入海河道。

中运河京杭运河的一段,北起山东台儿庄,南止江苏淮阴水利枢纽,全长190余公里,几乎在江苏境内。中运河水系,属泗水、运河水系(包括泗水、南四湖和中运河水系),南四湖汇集泗水、汶河以西、黄河与废黄河之间的洪水,由韩庄闸出韩庄运河,进入江苏境内,称中运河。以后再汇邳苍地区及西部邳睢铜地区来水,南入骆马湖。中运河出骆马湖东南流至淮阴县杨庄,与二河相会。

中运河是在明、清两代开挖的泇河和中河基础上拓浚改建而成。自邳州黄楼村进入江苏,折向东南经泇口、滩上、运河街道,至新沂二湾入骆马湖,为中运河上段,长55公里(省界至民便河口),承泄南四湖和邳苍地区来水,集水面积3.9万平方公里。经多次扩建,行洪能力已达5000立方米每秒。中运河出骆马湖皂河闸,沿骆马湖南堤过宿迁闸,平行于废黄河东南流,经宿迁、泗阳,至淮阴县杨庄会二河、废黄河,为中运河下段,长124.1公里(民便河口至二河口),是骆马湖桃汛和分洪出路之一,又是淮、沂水系的连接点,最大行洪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中运河全长179.1公里,该河从大王庙至二河还是京杭运河苏北段的一段,又是江水北调的输水干河,已建成泗阳、刘老涧、宿迁、皂河4个梯级枢纽。

治理开发

防洪蓄洪

骆马湖地处淮北平原,跨宿迁、新沂二市,是沂河、泗水下游的主要防洪湖泊型水库。南四湖的洪水、沂河的洪水和邳苍地区的区间来水,都要经过骆马湖拦蓄后,再由嶂山闸泄洪入新沂河。流域面积5.2万平方公里。

骆马湖形成以后,至明末清初,骆马湖渐淤,不足以存储大量洪水,遂凿开马陵山断麓,引湖水经六塘河东下入海。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骆马湖已淤垫,水涨时湖面“有六七十里宽,八十里长”。道光元年(1821年)骆马湖开始放垦湖内高地,始有人居住。次年二月清丈,涸出土地1892顷。咸丰、同治年间,续涸出土地近900顷。“每年汛期,遇蒙、沂山水涨发,汇归湖内,滩地悉被淹没。及秋冬水势渐消,滩地涸出,播种二麦”(《同治宿迁县志》)。

建国前,骆马湖因滞蓄洪水能力逐渐削弱,下游六塘河壅淤日甚,致沂、泗洪水恣意泛滥。

建国初期“导沂整沭”期间,确定骆马湖、黄墩湖为临时蓄洪水库,骆马湖设计防洪水位23米,蓄水9亿立方米。沂河临沂最大洪峰为6000立方米每秒,泗水来量为500~1000立方米每秒。经骆马湖、黄墩湖临时拦蓄后,分别由嶂山排入新沂河1500立方米每秒,中运河和六塘河各排500立方米每秒。因此,培修加固了18.4公里骆马湖南堤(即原中运河左堤),抢筑皂河束水坝,以控制骆马湖下泄中运河的流量,并进行嶂山切岭,使沂泗洪水直接从新沂河入海。1952年6月,皂河束水坝废坝建节制闸和船闸,建成六塘河杨河滩节制闸(一作洋河滩节制闸),从而初步建成了汛期拦洪、汛后退水种麦,实行“一水一麦”的皂河控制工程(亦称一线控制)。

1957年大水,黄墩湖破堤蓄洪,骆马湖杨河滩(一作洋河滩)最高水位仍达23.15米,超过设计水位0.15米。皂河闸、杨河滩闸(一作洋河滩闸)亦超标准泄洪。已建的皂河控制工程标准明显偏低。汛后,省水利厅为提高骆马湖防洪标准,保护下游1000万亩农田的防洪安全,结合蓄水发展淮北“旱改水”,制订“一湖蓄水、两湖调洪、三级控制”的治理原则,即骆马湖改为常年拦洪蓄水库,黄墩湖为非常滞洪水库,兴建宿迁大控制,形成三级水位。以上规划经淮委和水电部批准,从1957年冬至1958年6月,兴建了宿迁节制闸及船闸、六塘河闸和六塘河拦河坝。1961年4月建成了嶂山闸,还建了骆马湖北堤和西堤。至此,宿迁大控制基本形成(亦称二线控制),骆马湖成为常年防洪蓄水水库,当骆马湖水位超过24.5米时,从一线控制退守二线控制。1964年省水利厅确定六塘河不再分洪。

骆马湖湖底高程为18~21米,当湖水位23米时,库容9亿立方米。退守二线控制后,湖水位25米时,库容15亿立方米。二线控制是沂沭泗下游地区重要的防洪设施。

1971年11月26日晚,骆马湖南堤在骆马湖公社东侧约300米处,由于堤基系粉砂土,堤身渗水,曾做有倒滤层,但因渗流破坏,在湖水位23.09米、中运河水位19.5米情况下,突然决口,使骆马湖堤与宿迁大控制之间9000亩耕地被淹,水浸粮食1.6万公斤,倒房208间,造成严重损失。当即组织劳力抢堵,到12月26日堵复。该堤决口事故受到水电部的通报批评。

水利设施

皂河控制

皂河控制由中运河皂河节制闸、船闸,六塘河杨河滩闸(一作洋河滩闸)和骆马湖南堤组成。

皂河节制闸,于1951年10月开工,1952年6月竣工,设计流量5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共7孔,每孔净宽9.2米,总宽71.25米。当骆马湖改为常年蓄水库后,原设计标准偏低。1971年进行加固,上游设计水位由原23米提高到25米,下游设计水位由18.34米提高到19.5米,校核流量提高到1000立方米每秒。该闸一是控制骆马湖水位,汛期排洪,非汛期蓄水;二是控制下泄流量,以确保骆马湖以下中运河堤防安全;在骆马湖水位23.5米以下时,照顾黄墩湖地区排涝,同时提供中运河航运及工农业用水。

杨河滩节制闸(一作洋河滩节制闸),于1951年11月开工,1952年5月竣工,设计流量300立方米每秒,共3孔,每孔净宽9.2米,总宽30.8米,闸孔净高4.5米。骆马湖作为临时拦洪水库时,杨河滩闸(一作洋河滩闸)除汛期控制骆马湖入六塘河泄量外,还发挥排泄桃汛,以确保骆马湖一季麦收。自骆马湖建成常年拦洪蓄水库后,该闸改为宿迁县来龙灌区灌溉渠首。

骆马湖南堤,1950年初加固时,以原中运河左堤为基础,从皂河束水坝南500米起,沿运河老堤穿过长河头与马陵山西麓相衔接,全长15.4公里。后因皂河节制闸建在束水坝上游3公里,故南堤全长为18.4公里。设计防洪水位23米,堤顶高程25米,宽6米,边坡1∶3。完成土方117万立方米,块石护坡2.2万立方米。1956~1984年,为了保证骆马湖南堤防洪安全,曾不断地对大堤进行了整修加戗,增做块石护坡、防浪林台,加做挡浪墙、反滤层等。1969年对南堤全线的块石护坡进行大翻修。特别是1971年11月26日晚南堤因渗流破坏倒口的教训和1974年大洪水的考验,从1975年起,按照水电部批复的加固骆马湖南堤的精神,分别在大堤迎水面或背水面增做戗台和平台,加筑挡浪墙等。并废除被1974年洪水冲毁的皂河小船闸(1973年8月另建成皂河大船闸),改建成500米长的拦河坝,坝顶高程26~27米,顶宽8米,边坡1∶3。据统计,自南堤建成至1984年,历年维修加固累计完成土方77.6万立方米、石方18.2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558.3万元。

1987年,骆马湖南堤现状:堤顶高程25.5米,堤脚高程19.5~20.5米,堤顶宽6米,坡比1∶3,迎水面全部做成灌砌块石护坡。堤顶加做浆砌块石挡浪墙11.34公里,墙顶高程26.5米,顶宽0.4米,底宽0.6米。安家洼以西,在迎水面增做4段共长2070米的平台;安家洼以东,在背水面加做4段共长3800米的戗台。堤顶全部改建成可运输防汛物资的砂石路面。

宿迁大控制

宿迁大控制由骆马湖二线大堤、宿迁节制闸、宿迁船闸、六塘河节制闸、六塘河拦河坝等工程组成。宿迁大控制的运用,涉及到沂沭泗流域整个洪水的调度,南四湖、沂河、邳苍地区来水的多少,“分沂入沭”流量的安排,总沭河洪水量的下泄,以及滞洪区的运用等等。由省防汛防旱指挥部根据水情、工情决定退守宿迁大控制的时间。自大控制建成至1987年,在1963年、1974年大水和1971年冬骆马湖南堤决口时,曾使用过3次。

宿迁控制大堤,从宿迁节制闸上游向南建堤与废黄河北堤联接,而后循废黄河北堤修复,个别弯曲较大处予以裁弯取直,经皂河镇穿荷花池与黄墩湖堤衔接,这段堤防也是中运河的右堤。堤防设计标准,堤顶高程28米,新建堤防顶宽6米。1964年工程完成后,从宿迁、邳州交界处到宿迁节制闸形成一条全长34.6公里的比较完整的防洪大堤。

宿迁控制大堤完成后,到1987年先后经过13次加固维修。累计完成土方80万立方米,干砌块石12万立方米,浆砌块石2.5万立方米,投资465万元。1987年大堤现状:从宿迁邳州交界处民便河船闸至邳洪河闸,长12.8公里,一般堤顶高程为27.5~27.8米,堤顶宽8米,坡比1∶3,全部干砌块石护坡,护坡顶高程25米,护坡底高程21米。在曹甸处设有黄墩湖分洪爆破口,堤上埋设三排爆破井。从邳洪河闸至皂河镇北门一段长约1.7公里,堤顶高程28米,顶宽8米,坡比1∶3。该段在邳洪河闸与黄墩湖闸处,因两闸的公路桥高程仅为26.5米,高程不够。从皂河镇北门至皂河镇南一段长1.46公里做有挡浪墙,墙顶高程27.5米。皂河镇南至宿迁节制闸南,长18.54公里,系废黄河北堤整修而成,堤顶高程大部分超过28米,已铺干砌块石护坡13.7公里。全线堤顶铺设砂礓石子路面,路宽6米。邳州境内在运河大堤(即黄墩湖堤)上亦设有黄墩湖分洪爆破口。

宿迁节制闸,位于皂河闸下游宿迁县城北中运河上,是宿迁大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中运河泄量的主要建筑物。闸身总宽69.23米,共6孔,每孔净宽10米,闸底高程15米,闸顶高程28米。设计洪水位闸上25.1米,闸下水位18.88米,最大流量600立方米每秒。1957年9月批准开工,1958年6月完成,投资210.6万元。当年汛期最大泄洪745立方米每秒。1963年汛后检查,下游防冲槽外冲刷严重,抛石1200立方米防护。以后,又先后增建工作便桥、检修门吊装滑道和抗震加固。1974年8月14日实际泄洪1040立方米每秒。

六塘河节制闸,位于宿迁节制闸和船闸北面,闸身总宽32.8米,共3孔,每孔净宽10米,闸底高程15米,闸顶高程28米。1957年10月开工,1958年6月竣工,投资136.85万元。1964年起不再承担排洪任务,骆马湖有水时,送水灌溉,退守宿迁大控制时,起挡洪作用。

六塘河拦河坝,建于1958年,从宿迁县城北矿山高地至六塘河闸北茶壶窑全长为2800米。坝顶高程28米,坝顶结合公路宽10米,临水坡做有防浪林台,高程24.5米,宽40米,坡比1∶3.5,从林台顶至高程18.5米为干砌块石护坡。

嶂山闸

嶂山闸,是骆马湖控制工程之一,闸下就是新沂河。在“导沂整沭”期间,骆马湖原计划辟为临时拦洪水库,利用开挖峒峿山、嶂山之间马陵山断麓,以控制下泄入新沂河流量。1958年骆马湖批准为常年蓄水库后,决定兴建嶂山闸,并扩大嶂山切岭,增加下泄新沂河的流量。

嶂山闸于1959年10月开工兴建,1961年春建成。共36孔,每孔净宽10米,闸身总宽428.97米,闸底高程15.5米,闸顶高程28米,设计上游洪水位25.1米,下游设计水位15.5米,最大泄量8000立方米每秒。要求骆马湖水位22.5米时泄洪3500立方米每秒。

嶂山闸施工过程中,节约代用材料多,施工质量差。1965年春经检查发现底板、闸墩均有严重空洞和剥蚀现象。于当年春、冬进行了两次加固处理。1970~1974年,由于闸门木面板腐烂,漏水严重,将木面板更换为钢丝网水泥面板。1979年8月至1980年1月进行抗震加固工程。该闸建成后实际发生最大泄量为1974年汛期5760立方米每秒,上游最高水位25.25米。

为发挥嶂山闸排洪、蓄水的作用,必须相应地扩大嶂山切岭。建国初“导沂整沭”期间,曾进行过3次切岭工程,共完成土方470万立方米。1959年兴建嶂山闸,嶂山切岭段即为上下游引河,全长8.5公里。闸上2.5公里,河底高程15.5米,底宽600~430米;闸下6公里,河底高程15.5~14.3米,底宽430~90米。为了闸河配套,嶂山切岭工程从1962年起,按湖水位23.5米下泄5000立方米每秒扩挖。历时5年,到1966年完成,共完成土方800万立方米。1972年冬又根据淮委编制的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规划要求,按照湖水位22.5米下泄5000立方米每秒再次扩大,于1978年基本完成,完成土方648万立方米,投资1324万元。由于闸下引河达不到设计标准,据1974年行洪实际情况推算,在设计条件下少泄500立方米每秒。

皂河抽水站

为国家南水北调第六梯级工程,位于骆马湖西大堤,是国家特大水利工程,出水口通入骆马湖,进水口接连邳洪河,在皂河闸下接转中运河。水泵直径6米,两辆五吨载重汽车能在泵内对开,单泵流量每秒100立方米,两台泵同时启动开足,每天可抽排水1700多万立方米。

洋河滩闸水电站

洋河滩闸水电站位于宿迁市湖滨新区骆马湖南堤总六塘河入口处,是骆马湖的控制口门之一,为集挡洪、灌溉和生态需水控制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控制工程,1998年投产发电,2014年进行了扩容增效改造,共装机5台套,总装机容量1450kW,投运以来年均发电量约210万度。

灌溉工程

骆马湖地区的农田灌溉,曾有南北朝北魏太和年间薛虎子到汴泗溉田,北宋熙宁年间沈括疏沭水九渠十八堰的记载。黄河夺泗入淮以后,灌溉设施破坏殆尽。明代,沂水入泗受阻,潴积为骆马湖,形成沂泗洪水滞蓄场所。

建国初期,进行大规模导沂整沭工程,辟骆马、黄墩两湖为临时拦洪水库,汛期调洪,汛后种麦。1951年,中运河建皂河闸和六塘河口建杨河滩闸(一作洋河滩闸),控制骆马湖水下泄。1955年,治淮委员会组织编制沂沭泗流域规划,提出兴建骆马湖水库,灌溉蓄水位22.48米,发展460万亩自流灌溉(其中沂南296万亩、沂北164万亩)。1957年3月,江苏省委召开旱改水工作会议,决定兴建骆马湖、石梁河水库,增加水源,发展旱改水。当年冬,骆马湖宿迁控制工程开工。1958年2月,水电部批准骆马湖为常年蓄水库,灌溉蓄水位21.5米,发展水稻300万亩。1959年,骆马湖开始蓄水,具备发展灌溉的条件。

1958年,淮阴专区计划兴建骆马湖灌区,引骆马湖水灌溉中运河以东、淮沭河以西、新沂河以南、总六塘河以北地区,控制面积1153平方公里,耕地105.66万亩,其中自流灌溉90万亩。当年冬,宿迁县来龙灌区开工,干支渠系初步建成。

1959年5月,在六塘河闸下突击抢建六塘河壅水闸,抬高水位进入干渠,来龙灌区开始灌溉,杨河滩闸(一作洋河滩闸)和六塘河闸成为灌区渠首。同时,沭阳县淮西灌区、泗阳县程道灌区陆续建成开灌,均由骆马湖供水。到60年代初,骆马湖自流灌区基本形成,来龙灌区49万亩、淮西灌区26万亩、程道灌区21万亩。

1961年,水库移民生活困难,加上种植水稻不适应,对骆马湖蓄水发展水稻产生动摇,宿迁县部分干部和群众提出恢复骆马湖一水一麦的方案,要求退库还田。在省、地、县引发了一场关于骆马湖退水种麦、灌区回旱与坚持蓄水发展水稻的争论。省委组织农工部、办公厅、水利厅等单位组成骆马湖调查组,会同淮阴地委、专署水利局负责人进行调查,形成“恢复一水一麦、退库还田和不宜放水复垦的两种不同意见”上报省委。省委进一步组织调查,经多方征求意见,选用湖中湖的方案,即采取一个小湖蓄水、外围种麦的折中方案,在骆马湖高地圈4个圩,面积57.1平方公里,耕地7.7万亩。1962年冬,在湖内20.5米以上开始圈圩种麦。1963年当4个圩区土方工程基本完成,建筑物筹备施工时,5月29日遇一场暴雨,圩内进水,7.7万亩麦田全部被淹,遂停止施工,恢复蓄水,争论结束。此后,宿迁县在中运河两岸兴建洋北、仰化两个自流灌区及皂河、船行两个提水灌区;泗阳在中运河两岸兴建众东和运南灌区;新沂在骆马湖北堤建北坝涵洞,沿高程20米开挖沂北干渠,形成沂北自流灌区。到60年代,骆马湖蓄水位抬高到22.5米,自流灌区面积发展到150万亩。

与此同时,骆马湖以上地区开始发展旱改水,沿中运河、沂河提水灌溉。骆马湖蓄水量与灌区发展不相适应,用水高峰季节水位迅速下降,不但造成地区之间争水纠纷,而且京杭运河也因水枯断航。1971年,省政府决定徐州、淮阴两地区各半分用骆马湖水源,下游自流灌区用水渐趋紧张。为了扩大灌溉水源,在泗阳闸建临时翻水站由洪泽湖向北调水,进一步抬高骆马湖水位。由于水源变化,泗阳程道灌区重建渠首,改由中运河引水;沭阳淮西灌区也开始从大涧河抽回归水和由柴沂河抽淮沭河水灌溉。1971年11月26日,骆马湖水位23.09米、中运河水位19.5米时,南堤突然决口,决口抢堵以后,骆马湖蓄水位降到22.5米。1974年开始进行骆马湖南堤险段加固工程,次年竣工,蓄水位抬高到23米。同年,开始兴建杨庄、泗阳、刘老涧、井儿头等临时翻水站,补给中运河灌区用水。程道、淮西灌区改从东南方向引中运河水灌溉后,内部渠系不得不重新改造,淮西灌区陆续兴建了51座提水站,程道灌区在六塘河左岸建电灌站补水,并划出一部分单独设立新华灌区。

1982年,为京杭运河补水和徐州电厂供水兴建补水工程,淮阴以北的淮阴、泗阳、刘老涧、井儿头、杨河滩(一作洋河滩)、皂河、民便河、刘山、解台等9座抽水站陆续开工,以扩大江水北调能力。泗阳站(100立方米每秒)、刘老涧站(100立方米每秒)、井儿头站(80立方米每秒),杨河滩站(一作洋河滩站 )(增加15立方米每秒),民便河站(增加10立方米每秒),1983年5月建成;刘山北站(50立方米每秒)、解台西站(50立方米每秒),于1984年建成;淮阴站(120立方米每秒)、皂河站(195立方米每秒),于1987年建成。由于江水、淮水供水范围向北延伸,省政府决定骆马湖20.5米以上蓄水全部归徐州使用。供水方式的变化,不但使淮西灌区、运南灌区、新华灌区成为独立的提水灌区,来龙灌区也以井儿头抽水站抽提中运河水灌溉为主。

1987年骆马湖范围有5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7处,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处、10~30万亩5处,总控制面积1987.8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72.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3.3万亩。除沂北灌区仍用骆马湖蓄水外,其余灌区已转用江水或淮水。其中有3个中型灌区基本上改为提水灌区,其设计灌溉面积57.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8.1万亩。

渔业生产

鱼类

骆马湖水域,共有37科148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63种,占总数的42.6%,其次是鮠科鱼类8种,占5.4%,虾虎鱼科、鲀科鱼类各7种,各占4.7%,鮨科、银鱼科、鳅科鱼类各5种,分别占3.4%,鳀科、石首鱼科鱼类各4种,各占2.7%,鲱科、鲻科鱼类各3种,分别占2.0%,其它还有鲶科、塘鳢鱼科、鲡鱼科、鳢科、鳗鲡科、胡子鲶科、鲟科等。从生态上分析有三种类型:一是定居型鱼类,如鲤、鲫、银鱼等;二是半洄游性鱼类,如青、草、鲢、鳙等;三是海淡水洄游性鱼类,如刀鲚、河鲀、鲥鱼等。

梅鲚鱼,是骆马湖鱼类中的主要品种。每年春季产卵,夏季可见子鱼,初秋可生长到2寸左右,形似凤尾鱼,即可起捕。

淡水虾类主要有青虾(日本沼虾)、白虾(秀丽长臂虾)、龙虾(克氏螯虾)三种,此外还有细螯沼虾、细足米虾、糠虾等品种。龙虾原仅南京周围有少量生存,进入1980年代迅速向全省扩散,骆马湖周围的产量较高。淡水虾的资源较稳定。但在年度之间,由于受水位、水质和水草生长状况的影响,有所波动。

淡水蟹类主要为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毛蟹;此外还有锯齿溪蟹、凹背尖额蟹等品种。每年秋季性成熟的蟹降河洄游到海边和长江口咸淡水交汇区繁殖。次年4到6月蟹苗溯江而上,在淡水中生长。1960年代后因长江两岸建闸坝,切断了蟹苗的洄游,产量下降。从1966年开始,采取人工放流蟹苗的措施,产量逐渐回升。

淡水水生经济植物

挺水植物有莲藕、芦苇、蒲草等。一般生长在靠近岸边水浅的地方,植株挺立于水中,部分基叶伸出水面。省内淡水水域均有分布,特别是湖泊、河荡地区资源丰富。浮叶植物有菱、芡实、莼菜等,根生在水底,茎比较柔软,叶片浮于水面。漂浮植物有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整株植物飘浮水面,其根不着生于水底,资源比较丰富。沉水植物有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植株生于水中,资源丰富。

渔港

宿迁市洋河滩渔港,位于骆马湖南岸洋河滩闸东约150米。是骆马湖唯一渔港。该港在1976年由省革命委员会农业局拨款20万元建设,供渔船锚泊避风。港池呈梯形,南头岸线长200米,北头岸线长100米,东、西两岸各长2000米。口门在西岸。正常水深3米,能容渔船200余艘。有公路可通市区。宿迁市水产公司在该港设水产收购站,2艘机动收购船。1983年省水产局拨款建200吨/次冷库1座,制冰4吨/日,速冻8吨/日。年加工出口青虾40吨、银鱼5吨左右。江苏省骆马湖渔政管理站第四渔政分站也设在该港。

湖砂开采

自1999年实施开采以来,骆马湖砂的开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骆马湖周边近些年水路运输砂量成果计算,历年来骆马湖已经开采的商品砂通过水运输出量为116456万吨,加上陆路外运黄砂量合计开采总量约129396万吨。按综合回收率为55%计算,储量已经减少235265万吨。

旅游开发

2012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江苏省宿迁骆马湖旅游度假区,位于宿迁城区北部,距宿迁高铁站约15公里。度假区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滨沿骆马湖13公里东岸线,有12.7平方公里的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有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拥有星辰国际、双星国际、金天国际、运河金陵等高端度假酒店,花房里、海棠湾等特色民宿,游客接待实力深厚。度假区围绕运动体验、康养旅居等主题,积极培育高尔夫、马术、游艇等主题运动,以及房车露营、沙滩休闲等旅游新业态,连续多年举办中国生态四项公开赛,同时融合区内湿地文化、渔家文化、美食文化、运河文化等元素。

南水北调

骆马湖,是中国南水北调东线的中转站。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输水到达鲁北;一路向东,通过胶东输水干线到达威海,工程调水主干线全长1467千米。至2018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累计调水入山东省31亿立方米,相当于1个洪泽湖、2500多个大明湖常年平均蓄水量,抗旱排涝45亿立方米,生态补水7.86亿立方米。

2022年6月7日起,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进入公示阶段,江苏 “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入围,骆马湖出入湖河道生态整治列入其中。

流域概况

骆马湖是调蓄沂、沭、泗洪水的大型平原湖泊,保护下游地区面积10826平方公里,耕地68万公顷,人口792万。骆马湖周边地区涉及宿迁市境内的宿城区井头乡和双庄镇、宿豫区的皂河镇、黄墩镇、晓电镇和新沂市境内的窑湾、草桥、棋盘和新店镇。地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占有率较低,总人口44.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71万人,总耕地面积4.99万公顷,人均耕地0.16万公顷。骆马湖涉湖地区共有专业渔民6000人、兼业渔民20000人。湖区渔民主要以捕捞、养殖和水产品经营为主,截止2009年捕捞和养殖渔业总产值达1.9亿元。

生态保护

治理湖砂开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用砂需求量大幅增加,骆马湖优质黄砂吸引了大量的采砂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采砂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滥采乱采混乱局面。过量采砂已成为影响骆马湖湖区生态、行洪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一是破坏湖底结构。骆马湖实际面积约278平方公里,严重的超量开采对河床和湖底结构破坏极大,影响堤防安全和行洪安全;二是毁灭生态系统。骆马湖是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仅2至3米,采砂后平均水深达20至30米,浅水型生物几乎灭绝,湖区野生鱼类逐年减少。采砂活动中产生的废油、弃渣、噪声对水生物及水环境的影响在逐步显现,给湖区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三是影响水质生态。采砂导致湖底多年积沉的磷、氮等元素重新泛起,严重影响骆马湖水质并间接导致湖区麦黄草泛滥。入夏以来,由于骆马湖水质恶化,我市已两次启动备用水源地;四是影响航运安全。由于运砂船只频繁进出采砂作业现场,使其它船舶的正常航行受到影响,容易引发水上交通事故,另一方面大量的泥沙淤积河床,导致航道淤积;运输船大都超载,成为航运安全的隐患。

自2015年6月起,骆马湖全面禁采黄砂,宿迁市在当年八月首次拆解非法采砂船。截至2017年,已拆除各类采砂泵船302艘,彻底终结持续近20余年的非法采砂活动。

湿地建设

骆马湖,被江苏省定为苏北水上湿地保护区。该湖湿地水域滩涂广阔,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骆马湖共有浮游动物67种,以长三趾轮虫、多肢轮虫、模糊裸腹蚤、广布中剑水蚤、长剌温剑水蚤、汤匙华哲水蚤、指状许水蚤等为优势种;底栖动物26种,以螺类(环棱螺、纹沼螺)、水蚯蚓(苏氏尾鳃蚓)和摇蚊幼虫为优势种。鱼类共有58种,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有鲤、鲫、鳊、大银鱼、翘咀红鮊、鳜鱼等;两栖类6种,其中属省级保护动物的有金线侧褶蛙、黑斑侧褶蛙;爬行类19种,其中属省级保护动物的有中华鳖、乌龟、黑眉锦蛇;兽类16种,以黄鼬、兔等经济种常见;鸟类71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种,分别为小鸦鹃、短耳鸮、雀鹰、普通鵟和红隼。骆马湖中,调查到植物38科60属75种。主要优势物种为芦苇、狗牙根、双穗雀稗、喜旱莲子草等。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包括:芦苇群落;狗牙根群落;双穗雀稗群落;喜旱莲子草群落;槐叶苹群落;菱群落等。其中芦苇群落和喜旱莲子草群落分布最广泛,在各个调查单元中均占据优势地位。槐叶苹群落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