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刚

更新时间:2024-08-17 09:16

黄永刚,1962年11月出生于中国北京,固体力学家,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冠名讲席教授。

人物经历

1962年11月,黄永刚出生于中国北京。

1980年,进入北京大学力学系学习。

1984年,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赴美留学,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就读。

1990年,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5年8月—1998年8月,担任密歇根科技大学副教授。

1998年8月—2001年8月,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副教授。

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Grayce Wicall Gauthier教授。

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Shao Lee Soo教授。

2000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1年,获得德国洪堡科学家和学者基金资助。

2007年,担任美国西北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Joseph Cummings讲席教授。

2010年,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2017年2月,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2020年4月24日,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4月27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24年1月,黄永刚(Yonggang Huang)当选2023年度的欧洲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黄永刚研究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力学行为,主要科技成就包括:

1)开创了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领域:可延展电子器件能更好适应下一代电子产品便携性、形状可变性、人体适用性等需求,在健康医疗、军事国防等领域有战略性应用,是现代信息领域革新性发展方向。无机微电子材料虽可突破有机半导体材料性能瓶颈,但受变形易损和刚性基底制备的限制,使其可延展化极具挑战。他基于力学原理原创出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的分形互联导线、硅应变隔离设计等新概念,创立定量化设计理论和制备方法,使功能无机材料在器件大变形时保持很小应变,实现超过300%的器件延展率,极大拓展了器件应用范围,开辟出电子眼相机、表皮电子等多种全新器件,相关专利被工业界用于研发生产多种柔性健康监测产品。

2)创立了基于微观机制的应变梯度理论:传统塑性理论无法解释材料硬度在微纳米尺度的变化。他创立基于微观机制的应变梯度理论体系,成功解释纳米压痕实验尺度效应,成为该类实验的技术标准,被来自多个国家数百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所采用并广泛应用于微纳米力学性能测定。上述成果奠定并拓展了现代力学研究前沿,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

黄永刚每年在中国国内工作三个月,筹划建立了清华大学“先进力学与材料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软物质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已获批两项973项目(首席单位),引领了中国国内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的发展。

根据2022年中国院士馆网站显示,黄永刚先后同中国国内学者联合发表380余篇SCI论文,其他引超过23000次,含《科学》6篇(其中以清华为第一或通讯作者2篇)及其子刊3篇,《自然》1篇及其子刊14篇。

人才培养

根据2022年中国院士馆网站显示,黄永刚先后在美国培养的17名中国博士生和博士后已回国,含1名973首席、3名杰青、6名优青、2名青千、2名求是杰出青年、1名《麻省理工技术评论》青年发明家(TR35)和1名国际工程科学协会青年科学家奖。另外,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9名博士后和28名博士(3人获得全国百优博士论文)。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黄永刚的父亲黄克智是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评价

黄永刚是国际著名固体力学家,现代力学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奠定并拓展了现代力学的研究领域,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黄永刚为国际力学和柔性电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大学评)

黄永刚为中国力学学科和柔性电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国内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固体力学和柔性电子科研骨干。(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