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萼茅膏菜

更新时间:2024-03-11 12:00

光萼茅膏菜(学名: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 glabrata Y.Z.Ruan)是茅膏菜科、茅膏菜属植物。多年生草本,直立,有时攀援状,淡绿色,具紫红色汁液;鳞茎状球茎紫色,球形,茎生叶稀疏,盾状,互生,螺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和茎顶,具花;花序下部的苞片楔形或倒披针形,种子椭圆形、卵形或球形,种皮脉纹加厚成蜂房格状。花果期6-9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直立,有时攀援状,高9-32厘米,淡绿色,具紫红色汁液;鳞茎状球茎紫色,球形,直径1-8毫米;茎地下部分长1-4厘米,地上部分通常直,无毛或具乳突状黑色腺点,顶部3至多分枝。基生叶密集成近一轮或最上几片着生于节间伸长的茎上,退化、脱落或最下数片不退化、宿存;退化基生叶线状钻形,长约2毫米;不退化基生叶圆形或扁圆形,叶柄长2-8毫米,叶片长2-4毫米;茎生叶稀疏,盾状,互生,叶柄长8-13毫米;叶片半月形或半圆形,长2-3毫米,基部近截平,叶缘密具单一或成对而一长一短的头状粘腺毛,背面无毛。螺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和茎顶,分叉或二歧状分枝,或不分枝,具花3-22朵;花序下部的苞片楔形或倒披针形,顶部具3-5腺齿或全缘,边缘无毛或被腺毛,两面无毛或背面密被腺毛,中、上部的苞片渐狭为钻形;花梗长6-20毫米;花萼长约4毫米,5-7裂,裂片大小不一,歪斜、一边具角的披针形或卵形,萼背无毛,边缘全部或仅中部以上密被长腺毛,整齐或仅顶部稍缺裂,稀基部具短腺毛;花瓣楔形,白色,基部有黑点或无;雄蕊5,长约5毫米;子房近球形,淡绿色,无毛,1室,胚珠多数,花柱2-4,稀5,各2深裂,裂条顶部分别为2-3和3-5浅裂。蒴果长2-4毫米,3-5裂,稀6裂。果爿2-4,稀5。种子椭圆形、卵形或球形,种皮脉纹加厚成蜂房格状。花果期6-9月。

分布范围

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等省区。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1600米的山坡、山腰、山顶和溪边等草丛、灌丛和疏林下。变种模式标本采自浙江。常生于山坡草丛中或林边。这种植物的捕虫量非常高,而且多为野生种,应该保护。

主要价值

【异名】石龙芽草(《植物名实图考》),山胡椒(《分类草药性》),胡椒草(《四川中药 志》),夏无踪、白花叶(《湖南药物志》),黄金丝、滴水不干(《江苏药材志》),山地皮(《贵州草药》),捕虫草、食虫草、柔鱼草(《福建中草药》),苍蝇草、捕蝇草、苍蝇网、珍珠草、野高粱(《云南中草药》)。

【药用部位】全草

【采集】5~6月,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辛,平,有毒。

① 《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②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功用与主治】治胃病,赤白痢,小儿疳积跌打损伤

① 《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

② 《分类草药性》:“下气,治跌打损伤。”

③ 《江苏药材志》:“止血,镇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选方】① 治感冒发热:鲜茅膏菜10株,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 治吐血及胃气痛:滴水不干一把,煎汤服(《江苏药材志》)

③ 治咽喉肿痛,痢疾:茅膏菜三至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 治刀砍斧伤:茅膏菜、白花草研粉调开水服。(《四川中药志》)

⑤ 治瘰疬:鲜茅膏菜捣烂,敷患处。

⑥ 治小儿疳积:茅膏菜三至四分,水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复合体概述

光萼茅膏菜种为盾叶茅膏菜即Drosera peltata,最早由 Carl Peter Thunberg在1797年根据在现在的澳大利亚悉尼附近收集的植物进行描述。随后,大约有12个名称被应用于盾叶茅膏菜复合体中的植物,后由于时代限制很多物种又被认定为异名。在物种被发现的两百年间有大量物种被认定为独立物种或认定为盾叶茅膏菜的亚种。

盾叶茅膏菜复合体的分类学历史反映了一个实际事实,即该物种复合体分布足够广泛和古老,种群之间的遗传混合很少。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分类学家为从地球另一端探险带回的各种植物采集者命名。在旧的植物标本中很难看到足够的分类细节,因此在20世纪,分类学家们将整个种群暂时归入盾叶茅膏菜复合体中,在21世纪,由于技术发展已从中区分出很多独立物种。

物种区分

本变种随地理分布和生境的不同,其形态变化较大,据变化的情况大体可分出以下类型:

A. 卵萼型:萼卵形、正圆形和倒卵形,稀披针形,萼缘通常不具角;花序通常不分叉,稀分叉;花序下部花花柱3-4,上部花花柱3。产台湾、福建东部和浙江东南部。(图版10:14,15)

B.具角萼型:萼椭圆形、披针形或卵形,萼缘通常一边具角,花序不分叉或分叉;花序下部花花柱3-4,有时5,上部花花柱3,有时4。产福建西部、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等省区。(图版10:16-18)

C.二果爿型:萼形同“B”型,萼缘一边或二边具角,花序常分叉或二歧状分枝,或不叉,花序最下1花花柱常2或3-4,上部花花柱3-4。产浙江、江苏、湖北和安徽等省。(图版10:19、20)

D. 攀援型:与“B”型相似,唯茎攀援状,长可达45厘米,种子较大。产广东北部,生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

J. de Loureiro (Fl. Cochinch. 186. 1790 中) 将我国南部产的报春花科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误定为 Drosera umbellata Lour., 以后有人把它放在 Drosera peltata Smith 的异名里。Merrill (in Philip. Journ. Sci. 15: 237. 1919)更正为Androsace umbellata (Lour. ) Merr.

叶及叶腺毛含有毒汁,触及皮肤,可引起皮肤灼痛和发炎,家畜误食可引起中毒症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