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

更新时间:2023-12-12 01:52

地方史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的历史记录。本词条主要讲北京及其周边的历史状况。

英文

local history

北京

中国与世界各国定都的差别

金主亮贞元元年(1153),由上都迁燕京,北京始成为国都。但那时是宋、金、夏三国鼎立,宋都临安,北京不是唯一的国都

自此上溯至燕立国,战乱频繁。七国对峙,各有国都。秦灭六国,始有统一的京都。自秦以后,分合无常。多则一二百年,少则一二十年,又出现政治大动乱局面:由合而分,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各国对峙,又各有国都。分久必合,新出场的英雄好汉,打天下,统一江山,又从他们集团的利害考虑,往往另建新都,所以都城的变迁很频繁。元以后约七百多年,北京长时间成为京都,但也出现南京和北京的易位。

这是中国国都变迁史的特点,要研究北京建都史,一定要结合这一特点,进行考察。

外国建都后很少迁移,如泰国曼谷、埃及的开罗、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阿根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的华盛顿、加拿大的渥太华。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国都没有变迁,如英国的伦敦、瑞士的伯尔尼、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西班牙的马德里等,有些国家在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德国所兼并或占领,复国后仍以原国都为都,如奥地利的维也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巴黎于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德国占领,以贝当为首的法国卖国分子在法国中南部维希组织傀儡政府,盟军登陆后,法国解放,仍以巴黎为首都。二战末期,罗马尼亚人民起义,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仍以布加勒斯特为首都。

有的国家国都变迁的也不过一次,如日本的都城原在西部的“京都”,明治维新后迁往江户,改称“东京都”。莫斯科原是莫斯科公国的都城,后来成为统一的俄罗斯的京都。十六世纪彼得大帝迁都彼得格勒, 10月革命后,都城又迁回莫斯科。柏林原是德国的首都,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二,东德的都城仍在柏林,西德的都城则在波恩,德国统一后,暂时,仍以波恩为国都,已决定迁回柏林。

中国情况很特殊,建国很早,建都也很早,而都城的变迁却很频繁。

燕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殷纣王父帝乙迁都朝歌,今豫北淇县地区。武王伐纣灭殷,不以朝歌为国都,回关中,另建镐京,称宗周,在长安西南。周公东征后,又建洛邑(今洛阳),称成周。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吠戎等所杀,子平王东迁,以洛邑为都城,史称东周,直到战国末为秦所灭 。

洛邑虽是东周王朝的都城,由于周王窒衰落,没有形成为政治中心,因其地居天下之中,商业发达,经济较繁荣,为天下一都会。

诸侯国及战国时各王国也有其国都,如晋都曲沃(又迁绛)、齐都临淄、楚都鄂、赵都邯郸、秦都咸阳等。

今北京地区当时属于燕国。周武王灭殷后,封召公爽长子于北燕,称燕国。据《史记·索隐》载,唐时幽州蓟县,属边区,与山戎杂居,社会发展缓慢。西周时,最初八代无世系可考。从周厉王至春秋初,只列世系。春秋时期记载亦极简略,不参与中原诸侯的盟会。战国时期,特别自燕昭王(前311至279)进行改革,招贤纳士,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曾参加“合纵”以攻秦,又大败齐国,攻占70余城。20年前,房山琉璃河出土周代墓葬,其中驷马车葬不少,这标志畜牧业、炼铁业等有较大发展,与中原地区相同,荆柯将去刺秦王,别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格律和情调同项羽《垓下歌》、汉高祖《大风歌》相同,与中原先进文化并驾齐驱。

燕名将秦开曾袭击东胡,迫其后却干余里,筑长城,从今怀来至辽东,置上谷(唐时称北燕州,今怀来一带)、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各郡,防御东胡和匈奴,形势地位很重要。

司马迁评曰:“燕迫蛮貉(指东胡、匈奴),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凡灭者数矣。”然能维持八九百年,“在姬姓独后亡”,至前222年,为秦所灭,燕人卫满等则流亡辽东,经略开发。

出现了秦开燕昭王、荆柯、卫满等英雄人物,当时已传扬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土,表现了燕人的气质。

秦汉至隋唐时期东北部的政治军事重镇

秦始皇灭6国,一统天下,舍东周王朝的洛邑,而以咸阳为京都,因秦在关中已有几百年的根基。

前202年10月(秦汉以农历10月为岁首),项羽败亡后,刘邦在诸侯将相拥戴下,即皇帝位,初以洛阳为都城。5月,他采纳张良、刘敬等建议,入都关中长安,由丞相肖何营建宫殿,因为秦始皇咸阳及其周围曾建离宫三百,又另建阿房宜,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个月,所以要另建。不都洛阳,而都长安,一因关中形势险要,一则刘邦楚汉战争中,得到关中吏民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有其政治基础。

秦统一后,设40郡,今北京地区属渔阳郡。西汉因之,属幽州(13州之一)渔阳郡

秦始皇筑长城,防御匈奴,渔阳郡是军事重镇。陈胜吴广等900戌卒,就是调赴渔阳去屯守,而中途起义。

秦汉之际,燕、齐、赵居民避乱流亡辽东的约几万人。汉初,燕人卫满亡命辽东,成为流民的领袖,自立为王,并略地至朝鲜北部,汉武帝起兵灭卫满后代右渠,水路由渤海,陆路出长城。幽州渔阳郡成为经略辽东的军事重镇。

王莽篡位,仍以长安为都,因他在长安掌权多年,有其政治基础。

东汉光武帝以关中经过更始,赤眉与豪强的混战,破坏不堪,遂以洛阳为京都,并以此为基地,陆续消灭割据势力。

东汉设13州部,今北京地区属幽州,州治在蓟县,仍然是东北边方的政治军事重镇。

东汉末,东胡族乌桓兴起,分三大部,居住于辽西辽东右北平,各称王。中山太守张纯叛汉,自称“弥天安定王”,为乌桓三大部元帅,寇掠青、徐、幽、冀4州,杀略吏民。灵帝末期,委任刘虞幽州牧,平定叛乱。

不久,中原大乱,军阀混战,争夺地盘,冀州牧袁绍得到辽西乌桓部大人蹋顿的援助,打败幽州牧公孙瓒,兼并幽州,矫制封乌桓三大部大人蹋顿、难楼、削王等为王,皆称单于。

袁绍官渡战败病死(202),曹操连年进攻袁家诸兄弟,袁尚败走幽州,投奔乌桓蹋顿,蹋顿于206年寇边,企图助袁尚收复冀州,第二年,曹操亲率大军打败乌桓兵,斩杀蹋顿,各部陆续归降,徙居内地,幽州、并州均归曹操统领,新兴起的鲜卑部落也归附曹操。

东北口外少数民族卷入争夺幽州的斗争,自此开始,以后时弛时紧,关系更复杂。三国时,曹魏都洛阳,今北京地区属魏国幽州,仍治蓟县,辖范阳、燕郡、右北平各郡。

蜀汉都成都。孙权于229年称帝,迁都建业,即金陵,今南京。后曾一度迁武昌,又还都建业

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仍都洛阳。统一后陆续设置21州,今北京地区仍称幽州,治涿县

匈奴贵族颠覆西晋王朝,司马睿南渡,重建晋王朝,称东晋,都建康(今南京)。华北地区陷入各族各国混战争夺的局面,即所谓5族16国时期。

幽州先后为匈奴族前赵、羟族后赵、鲜卑族前燕、氐族前秦、鲜卑族后燕、南燕和汉族冯跋北燕所占据,最后归鲜卑族后魏所管辖。

魏文帝迁都洛阳。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篡夺,幽州先后归 属东魏、北齐。齐都邺,周部长安。 577年,周灭齐,幽州又属北周。

杨坚篡夺周政权,建立隋王朝,不久灭南朝的陈,又一统天下,分全国为9州,晋时幽、冀、并三州及司州河北的一部合并为冀州,今北京地区属冀州的渔阳、北平各郡。

唐王朝继续以长安为京都,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河北道辖25州,包括幽州。唐玄宗时,沿边设10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是其中之一,治所在幽州,控制奚,契丹,不久分范阳节度使,置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控制室韦、株羯(女真前身)。

安禄山即以范阳节度使的身分,以今北京地区为基地,起兵叛乱。白居易“渔阳毖鼓动地来”,即指此。

后来藩镇割据期间,范阳节度使改名幽州节度使,又名卢龙节度使,治幽州,即今北京,领幽、蓟、易、定、沧等9州,直至唐末,为李克用所兼并。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与宋辽对峙

五代初期,幽州等州郡属后梁、后唐管辖。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叛变,企图篡位夺权,勾结契丹耶律德光,取得他的军事支持,拜他为父,并由德光册立为帝,史称“儿皇帝,建国称后晋。交换的条件:割幽云16州与契丹,计:幽州治蓟,即今北京;蓟州治渔阳,亦今北京;瀛州治河间;莫州治莫,今肃宁;涿州治范阳,即今涿县檀州治燕乐,即今密云;顺州今顺义县;新州治今涿鹿县;她州治今怀来县儒州治今延庆县;武州治今宣化;蔚州治今蔚县;云州治今大同;应州治今应县;寰州治今朔县东;朔州治今朔县。

契丹得幽云16州后,改称幽州为燕京,改国号为大辽。

北宋都大梁,即开封,称东京。自此以北至河间府,一片平原,无险可守。辽占燕云16州,对宋是一大威胁。宋太宗两次北伐,欲图收复燕云,均不幸战败无功。此后一直处守处,澶渊之盟后,每年向辽交纳银绢,称“岁币”,买得暂时和平。宋神宗急于变法,就是为了富国强兵,收复燕云。可见幽州(燕京)归那一方所有,关系重大。这就是燕京在当时所处的特殊地位。

辽国将其统治区设5京,分治5道。

辽太祖阿保机于916年称帝,以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附近)为“皇都”即辽国的首都。太宗耶律德光于928年,升辽阳府为南京,后接收石敬瑭所割燕云16州,置南京析律府(今北京),又称燕京,辖顺、檀、涿、易、蓟各州;改辽阳为东京。又置西京大同府,辖儒、武、蔚、应、朔各州。辽圣宗于1007年筑辽西城,称中京大定府。燕京与辽阳、大同、辽西一样,虽称为京,不是辽国的京都,只是政治军事重镇。犹如北宋称洛阳为西京,宋州(商邱)为南京,大名府为北京,是同一性质。

1122年,辽天诈帝与金兵战,屡败,西奔,中京沦陷,镇守南京的燕王耶律淳于是年3月在官僚的拥戴下,即位称帝,5月病死,秦王耶律定继位。12月,金兵攻占燕京。在这期间,燕京可算是辽国的京都,但前后只有10个月。

辽太宗耶律德光于936年接收幽州,改称燕京,又称南京,作为辽南疆政治军事重镇,到了1122年为金兵攻占,归辽国营辖前后187年,作为辽京都不过10个月。若夸张地说,燕京是辽国的国都,读者不察,以为是辽国一百几十年的京都,与历史事实不合。

金元的国都

金兵占领燕京后,按照宋金盟约,于第二年将燕京和冀、景、檀、顺、涿、易6州拨归北来,宋则向金交纳岁币及“燕京代税钱”一百万贯。

两年后,金人背盟,大举南侵。第二年,开封沦陷,徽宗、钦宗被俘。高宗即位于商邱,后节节南逃,金兵直追至浙江海边。来军民展开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迫使金兵北撤。1140年,岳飞等收复河南诸郡,大败金兀术于朱仙镇,即将渡河,收复燕京,形势大好。宋高宗在秦桧唆使下,强令岳飞班师,河南州郡尽失,第二年又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同金人签订割地赔款的卖国条约,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自此以后,宋金对峙93年,直至1234年金亡于蒙古,其间有金主亮的南侵(1161)。

金自太祖阿骨打于11l5年建国称帝后,不断向外扩张,亦建立5京:上京会宁府是初期的都城,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大兴府,即燕京。除上京外,其他四京是政治军事重镇,不是国都。

金主亮贞元元年,迁都燕京、以燕是列国的名称,不宜为京师的称号,改名为中都。开封府原称汴京,改称南京。11 61年6月,他又迁都南京开封府,大肆搜括骡马,9月起兵南侵至瓜州,为宋虞允文所指挥军队大败于采石矶。金人立曹国公东京(辽阳)留守完颜乌禄(改名雍)为帝,即金世宗。10月,金主亮为部将所杀,金世宗又定都中都(燕京)。

十三世纪初,蒙古兴起.1213年,蒙古兵一再围金中都(燕京),金宣宗被迫于1214年5月迁都开封,燕京为蒙古所占领。

金以燕京为首都前后共8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建都和林。1260 年,元世祖即位,以汗平为都,4年后,即1264年,迁都燕京,改称大都,称开平为上都,至1368年元顺帝逃往塞外,明徐达克复燕京。

明代以后南京北京轮换建都

明太祖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夺取天下,于1368年即皇帝位,建都应天府,称南京,开封为北京,曾营建濠州,拟置中都,后罢。称元大都为北平。

建文帝继位,仍以南京为首都。

靖难之变后,明成祖篡位称帝,最初也以南京为国都。永乐四年(1406)开始营建今北京宜殿,准备建为京城,永乐十九年正月,始迁都北京。未迁前,南京仍是京都,他若北巡或出塞打蒙古,太子留守南京,称监国,中央朝廷各衙门也在南京,一般政令亦在南京发布。这就是作为首都的基本特征。

明成祖迁都后,为尊重乃父,仍称南京为京都,北京为陪都。但北京已是事实上的首都,因为皇帝和中央朝廷在此,政令也由此发布。宣宗后才不称陪都。从明成祖迁都到李闯王进京,北京一直是明王朝的京都。

李自成曾在北京即皇帝位。北京又是大顺政权的都城,虽然只短短几天。

1644年5月,明福王朱由嵌在南京即皇帝位,仍以南京为京都,但只存在一年。

1644年3月,多尔衮率清兵入关,5月占领北京,9月,清王朝定都北京,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

辛亥革命爆发后, 1911年12月29日, 17省代表在南京开会,依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元旦正式就职,以南京为首都,迫使清帝退位。依照南北和议,孙中山于2月13日辞职,另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他必需

到南京首都就职,袁以种种藉口和手段,不到南京。4月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被迫通过决议,迁都北京,即通常所说的北洋军阀政府及其都城。

1927年北伐胜利,推翻北洋军阀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又奠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以重庆为陪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定都北京,并载入宪法。

内蒙古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 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蒙古族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以谋求蒙古族的自由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蒙古族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乌兰夫等同志为代表的蒙古族先进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内蒙古的革命,同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解放战争中蒙古族骑兵英勇作战,歼灭敌军2万余人,缴获战马2万多匹和枪支l万多件,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7年5月1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蒙古民族的新的历史转折。内蒙古是实行区域自治的省一级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

黑龙江

大约四五万年前,古人类就已生息活动在黑龙江地区。早在先秦时代,肃慎、东胡、秽貊三大族系的部分先民,就已定居在黑龙江地区。例如,夏商周时期,生息在黑龙江地区的先民有肃慎人和索离人等,并已向中原朝贡。公元前4—3世纪,夫余政权建立,地跨今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秦以后,在黑龙江地区生息活动的先后有挹娄人、夫余人、鲜卑人、勿吉人和棘羯人等。698年,粟末棘羯人建立唐地方政权渤海国,最盛时辖5京15府62州,地跨今黑龙江东部和南部。713年,唐在渤海国忽汗州。726年,唐在黑水鞣羯(今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地区)设黑水都督府。792年,唐设室韦都督府,地辖今黑龙江西部。辽归东京道管辖。1115年,生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于击败辽军后称帝,国号大金,都会宁(今阿城市白城古城)。金朝在黑龙江流域的统治,以上京路下辖三路,即恤品路胡里改路蒲峪路;在两个地区设泰州和肇州。蒙古汗国灭金后(1234—1271年),设开元、南京两万户府。元(1271—1368年)设开元路、水达达路。明(1368—1644年)设奴儿干都司。清(1644—1911年)设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管辖黑龙江地区。清末开禁后,关内大批汉族人移居黑龙江。民国以后(1912一1932年),以松花江为界设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伪满洲国(1932—1945年)成立后,划分为龙江、滨江、牡丹江黑河北安、三江、东安省解放战争时期,分为黑龙江、松江、嫩江、合江、绥宁五省。新中国成立后,设立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和松江省(省会哈尔滨)。1954年,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

天津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埠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右北平无终县。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 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大业四年 (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叶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地区的盐产量大大增加,且质优价廉。为清代芦盐产销中心转移到天津创造了条件。明崇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建号大顺,次日,天津也成为大顺的辖区。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等6县1州。从此天津已成为畿辅首邑。清康熙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18世纪初,由于埠际间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埠。随着天津的开埠,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职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随之加深。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省会仍设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区设置天津特别市,是为天津市之始。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有所发展。1919年10月17日,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大学部,两年后,正式改称南开大学。

天津人民具有爱国、民主的光荣传统,20世纪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为天津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发展阶段宣告结束,开始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涿州

涿州市位于北京南部,东经115°44′-116°15′、北纬39°21′-39°36′,西邻涞水县,东接固安县,东北及北侧与北京市大兴区及房山区毗邻。东西横距36.5千米,南北纵距25.5千米,总面积742.5平方千米,总人口62.8万(2008年),城区人口20.2万。涿州城区距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直线距离仅六十二公里。

涿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古迹众多。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素有“天下第一州”美誉。清朝乾隆皇帝御笔亲题“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

涿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秦置涿县,汉时设涿郡,三国魏时设范阳郡,唐时为范阳县、涿州,元时为涿州路、涿州,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北平府顺天府,民国时称涿县、隶属北京。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并被列为甲级开放城市。

古往今来,这里名流辈出、灿若群星:汉昭烈帝刘备汉桓侯张飞,宋太祖赵匡胤,东汉名臣卢植,六祖禅师惠能,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唐朝著名诗人卢照邻贾岛,易学大师邵雍,南宋著名抗元将领张世杰,深受鲁迅推崇的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当代著名剧作家张天民等皆出于此。 中日大战时期,傅作义曾经在涿州县城抵抗日军围困长达两个月之久,后因弹尽粮绝而被迫妥协,撤出涿州。

近年来,涿州确立了“工业立市,以城兴市,借京强市”三大主体发展战略,投资兴建中央电视台涿州拍摄基地、京南高尔夫球场、京都高尔夫球场,修复了三义宫郦道元故居、卢氏宗祠等,建造了诚信大厦、阳光大酒店等众多的接待场所,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全国最具有经济发展活力的百强市(县)之一。

秦皇岛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

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这里属孤竹国辖领,延续千年之久。著名的“古之贤人”伯夷叔齐,就是孤竹国君墨胎氏的两个儿子。司马迁的《史记》中,人物传记的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是《伯夷叔齐列传》。今天,在秦皇岛市卢龙县层岩叠嶂、绿树环抱的六音山中,还存有“夷齐读书处”的遗迹。一些史学家也认为孤竹城就在今天的卢龙。

公元前7世纪,孤竹联合异族山戎攻打周王的同姓诸侯国——燕国。应燕庄公之邀,取得诸侯国霸主地位的齐桓公管仲的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一举灭掉了孤竹国。“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就发生在卢龙县境内。

战国时期,秦皇岛一带属燕国辽西郡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很快使拥有“碣石之饶”的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当时,燕国已经建立舟师,与齐国“合纵”抗秦,并“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史记》)。可见,那时就已经开始了求仙活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之后,秦始皇曾五次出巡。公元前215年,第三次出巡“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史记》)。羡门、高誓是居住在海中仙山上的神仙,手中有长生不老之药。过去,人们常说,秦始皇来到碣石,目的就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东渡扶桑的故事也因此而世代相传。其实,他在碣石还做了一件更为重要的大事业,即是他借入海方士带回的“亡秦者胡也”五个大字,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下决心修建长城,以抵御匈奴对北部边境的骚扰。他派大将蒙恬首先打退了匈奴的进犯,然后征调民夫50万,在战国时期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艰苦施工,终于完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长达一万余里的宏伟的长城工程。正因为如此,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碣石之行,就不再是简单地为了求仙寻药,而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也许,碣石因秦始皇驻跸而得名秦皇岛。在以秦皇岛为中心的广大地域里,发现的多处秦皇行宫遗址,正是始皇东巡至碣石的历史明证。

秦始皇和其后的汉武帝、曹操、唐太宗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经到过碣石。可是,碣石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被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争论了一两千年,至今还争得不亦乐乎。其实,他们只是对碣石所在的具体地点各持己见,对大致的区域却没什么分歧。这大致的区域就是在今天的秦皇岛市昌黎县碣石山,北戴河区金山嘴、鸽子窝,海港区东山“求仙入海处”和辽宁省绥中县姜女坟一带。近年来,这些地区也陆续发现了秦汉行宫遗址。看来,碣石有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区,一个以今天秦皇岛市为主体的地区,可以称之为“碣石地域”。只要你到了这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就可以说你已经有了“东临碣石”的经历了。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封禅泰山之后,从烟台芝罘“并海北上”,来到了碣石。如今,在北戴河莲蓬山的冈峦之上,还存有汉武台的遗迹。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凯旋而归,来到秦皇岛,观沧海,看日出,心情舒畅,踌躇满志,写下了大气磅礴、流传千古的四言诗《观沧海》。

1954年7月下旬,毛泽东来到北戴河。在此之前,他从北京曾给先期到达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纳写信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毛泽东还挥毫书写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两首诗。毛泽东说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曾经对人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这个案要翻。(孙志升《大雨落幽燕》)。应该说,毛泽东的这一段评价是实事求是的。今天,曹操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已经不再是一个白脸奸臣,而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魏武帝曹操是在秋天来到了秦皇岛。金秋时光,天高气爽,鱼肥蟹满,瓜果飘香。秋天的秦皇岛,秋光秋色,五彩缤纷,到处充满诗情画意。曹操选择了一个好季节,好季节让诗人触景生情,才思迸发,写出了千古名句。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来到秦皇岛,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他“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写了一首著名的诗篇《春日观海》。唐太宗是在春天来到秦皇岛的。秦皇岛的春天,清新温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嫩柳吐绿,芳草萋萋,桃花绽放像火一样红,天空晴朗像海一样蓝,那才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果有人想来秦皇岛旅游,真该学一学唐太宗,当春天的脚步刚刚响起的时候,就背起背包,吟咏着唐太宗的诗句,向着大海,缓步走来。

北魏、北齐时期,也都先后修过长城,今天,在秦皇岛市的北部山区和孟姜女庙还能见到北齐长城的遗迹。

到了宋代,秦皇岛没有划入北宋的版图,属于辽金管辖。辽代在今山海关设置了迁民县。而卢龙县的经幢,就是金大定年间修建的,至今保存完好。

明代,秦皇岛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时期。1381年(洪武14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主持修建了界岭、永平、山海32关。徐达以一个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在辽西走廊西端山海交汇处,“因险制塞”,修建了山海关关城。从此,山海关成了明代扼守边塞、经略蓟辽的雄关重镇。1567年(隆庆元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在边防废弛、京师几度危急的情势下就任蓟镇总兵,十六年间,练兵练将,加固边墙,修建自山海关居庸关长城之上空心敌台1017座,重整蓟门边垣二千余里,在京师大门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保证了此后几十年的边境安全。戚继光在山海关老龙头修建了入海石城七丈,在这里,他曾写出“曾经泽国惊鲵息,更倚边城氛祲消。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的诗句,吟诵了当时的和平景象。

到明代后期,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各部,建都盛京以后,对大明政权连续发动攻势,山海关成为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成为清政权入主中原的必争之地,必夺之城。山海关,系天下安危于一垣,得之者昌,失之者亡。明王朝倾全国之力,屡派名将重臣镇守。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都曾以兵部尚书的身份,驻守山海关,督师蓟辽。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风云突变、一波三折的一年。新年伊始,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了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明王朝一朝覆灭。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开关迎清兵,李自成兵败石河西岸,清王朝从此入主中原。公元1644年,中国农历甲申年,风云际会,瞬息万变,山海关就是历史的转折点。今天,我们抚今思昔,该有多少思考,该留下多少感叹。

清代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五位皇帝到关外拜谒祖陵并祭祀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途经山海关,澄海楼是他们观海赋诗的必去之地。1840年之后,外强侵入,清王朝衰落,皇帝们再也没有心思拜谒祭祀。1898年,秦皇岛港启锚开运,津榆铁路(天津-临榆。临榆县治在山海关)通车,北戴河被清政府宣布为“允许中外杂居”的避暑地。这一年,是秦皇岛的开埠之年,从此,秦皇岛港逐渐成为北煤南运的重要港口,津榆铁路延伸为京津通往东北的大动脉,北戴河成为闻名遐迩的风景区;与此同时的是战乱频仍,争斗不止,军阀混战,外敌侵略,使秦皇岛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秦皇岛的山山水水被整整蹂躏了半个世纪。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山海关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据点。1922年和1924年,在山海关爆发了两次直奉战争。1933年元旦,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制造了“榆关事件”,中国军民被迫打响了悲壮的抗战第一枪。1945年11月的山海关保卫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日解放东北奠定了基础。1948年11月27日,秦皇岛解放,秦皇岛人民获得了新生。

1954年7月下旬,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戴河。这一年八月份,秦皇岛一带天降大雨,海天一色,迷迷茫茫。毛泽东在北戴河,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中说的“魏武”指的就是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指的是曹操写的四言古诗《观沧海》。毛泽东抚今思昔,感慨万端:久经战乱的中国,终于走向稳定,贫穷饥饿的中国人民,终于获得了新生。毛泽东发出了胜利的欢呼:“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代表中国人民高奏的一首凯歌,也是赠送给秦皇岛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为了纪念毛泽东和他在北戴河创作的这首诗篇,北戴河区政府在鸽子窝公园,竖立了毛泽东塑像和诗碑各一座,愿一代伟人英名长在,绚丽诗篇千古流传。

今天的秦皇岛市,是河北省的省辖市,是最早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秦皇岛港是我国大陆的第二大港,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耀华玻璃厂始建于1922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玻璃生产厂家,秦皇岛市因此得名“玻璃城”。山海关桥梁厂于1894年投入生产,人称我国“桥梁之母”,秦皇岛市成为我国著名的桥梁生产基地。现在,秦皇岛市的262万人民正以高山一样坚定的意志,以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以万里长城所赋予的勤劳、勇敢、智慧,建设自己美丽的家乡,迎接国内外四面八方的友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