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

更新时间:2024-04-15 13:53

天津桥始建于,废于元代。初为浮桥,后为石桥。隋唐时,天津桥横跨于穿城而过的洛河上,是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

建制沿革

隋朝始建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迁都洛阳。他在汉魏故城以西9公里处重新选址建起新城。新城南跨洛河,面朝伊阙,这就需要在洛河上建一座桥。

根据记载,隋代天津桥系铺板船桥,即用两条长而粗的缆绳维系并舷而排的船只,跨岸漂于水面,形成浮桥。这座浮桥由铁锁钩连大船而成,跨水长130步,这是我国关于铁链联结船只架成浮桥的首次记载。

隋末,天津桥被李密起义军焚毁。当时天津桥建成已有12年,李密瓦岗军攻打洛阳,隋将王世充慌忙迎战,双方在天津桥边大战三场,守桥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洛河水,李密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烧了天津桥。这是天津桥第一次被毁。

唐朝改建

唐朝建立后,不断加以改建。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重修天津桥时,“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将以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改建为石柱梁桥,这在桥梁建造史上是个飞跃。

石柱梁桥比浮桥坚固耐用,承载量大,平稳安全,但它仍不时为洪水冲毁。

武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李昭德奉命修复天津桥。动工前,他到天津桥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方形桥柱不利于河水的畅通,于是在施工中命工匠刻其棱角使其变成龟背形。龟背形桥柱保证了河水的畅通,减轻了洪水对桥柱的侵蚀。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对桥梁建造技术的改进,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后人多效仿之。

唐玄宗开元年间,他下旨在隋天津桥遗址上重建天津桥,建的是石柱桥,又称洛阳桥。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桥上有栏杆、表柱、四角亭;桥两端有集市和酒楼。

开元二十年(732年)四月,拆除皇津桥,与天津桥合为一桥。

北宋重修

历代王朝对天津桥如此看重,是因洛阳多为京城之故。

北宋虽然建都汴京,但仍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赵匡胤立国第二年,就下令重修天津桥,以巨石为桥墩,高数丈,企盼永固此桥。2000年的考古发掘证实:宋代的石堰和桥墩,均以巨大方石垒砌,每砌一层,缝间凿槽,镶嵌铁腰,错缝骈连,形成巨大板块,不易分散变形;桥墩呈龟背形,分散水流的冲击力

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京西路计度转运使重修天津桥前,向宋徽宗写了奏章,并呈送“彩画天津桥三等样制修砌图二本一册”,徽宗“诏依第二桥样修建”。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最早的桥梁设计方案图

金代焚毁

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此后洛阳失去帝都地位,国家不再投入巨资修葺天津桥,到金代洛阳桥毁于大火。断桥残础,渐渐湮没在河床之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怜一座名桥,究竟退休于何年何月,史料竟未有明确记载。只是这条躺在河床下的巨龙,骨骼终难消尽。

近代纪念

到了近代,军阀吴佩孚竟也不忘此桥,在原桥址旁修桥一座,仍称天津桥。

桥名来历

古人把洛水誉为“天汉”,即天河(银河),而洛阳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天津即天河的渡口,故名“天津桥”。桥的南北两端,还修建了对称的四所重楼,为日月表胜之象。天津桥是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

“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横桥南渡(天津桥),以法牵牛”。

天津桥的设计者杨素宇文恺,谙风水、懂天象,他们认为洛水就像天上的银河,而洛阳就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如此一比照,在洛河上架的这座桥就取名“天津桥”。因为“天津”的原意为“银河”。

地理环境

天津桥正西是神都苑,苑东洛河北岸有上阳宫。桥正北是皇城(太微城)和宫城(紫微城),殿阁巍峨,桥南为里坊区,十分繁华。

洛河流经天津桥地带,为了加以疏通,曾开渠分作三股,因而分设三桥,天津桥居中,北边是黄道桥唐会要》卷86《桥梁》条,而《唐两京城坊考樊川诗集注》卷3注引《大业杂记

天津桥北与皇城正门——端门相应,南与隋唐洛阳城南北主干道——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拂晓,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这就是号称“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

位置考证

旧说天津桥在今洛阳桥东不远处,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一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而在今洛阳桥西100米处的洛河河床发现桥基遗址,此系隋唐时期的天津桥真址。

学者对天津桥的具体位置有争议。在洛阳市出版的诸多历史学刊中,学者们对天津桥的位置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说法为,天津桥在洛阳桥东;还有一种说法为,天津桥在洛阳桥西。许多出版物中认为,天津桥紧靠洛阳桥东,站在洛阳桥上往东看,有9个残存的桥墩和一个孤耸的桥亭,那下面就是天津桥的遗址。此说在上世纪考古研究中占上风,但不少学者表示怀疑,理由是《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皇城端门之南,渡天津桥,至定鼎门,南北大街曰定鼎街,亦曰天门街,又曰天津街,或曰天街。”端门为皇城的正南门,与天津桥相连。天津桥应在洛阳桥偏西的中轴线上,由是推断天津桥在洛阳桥西边不远处。但这种推断一直没有出土实物作为佐证。

考古发现

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洛河北岸挖出顺序排列的4个桥墩,跨度均为15米,桥墩均呈龟背形,长20余米,由此估计天津桥宽约20米。考古发掘中还发现,天津桥两岸均以青石为堰,用以拦水,保护河岸。

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区洛河南北两岸向下挖掘,在洛阳桥西侧200米处河床下,发掘出了唐宋时期的洛河石堰与桥墩。石堰绵延数公里,桥墩下垫有枕木,上铺方石,联以铁腰,于是考古工作者断定此处便是天津桥的位置所在。当时参与发掘工作的我市青年学者霍宏伟,向记者证实了这种推断。他说:天津桥初建于隋,但隋时天津桥用木船相接,实为一座浮桥,多次被毁,不会留下实物。而唐改浮桥为石柱桥,是东都城内连接洛河南北的主要桥梁,如今发现的石堰与桥墩即天津桥之实证。

天津桥石基位于洛阳市西工区西工村。(洛阳桥以西400米的洛河北岸河滩内)

价值影响

中国桥梁建筑史上,隋唐时建造在东都城内洛河上的天津桥,有三个之最:

一是,最早以铁链连接船只架设的浮桥;

二是,武则天执政,改建天津桥时,发明了全国最早建造龟背形(即两头尖)桥基,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对后代石桥的建造产生巨大影响。

三是,宋徽宗重修天津桥时,有了我国最早的桥梁设计方案

轶事典故

李白光顾

李白光顾的董家酒楼就在桥头。当时他从长安来到洛阳,洛阳地方官为他接风,李白坐车郊游后经过天津桥,吟诗一首: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 惊动洛阳人。他留恋天津桥的景致,心情格外好,于是又吟道“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干脆暂不启程,在洛阳饮酒数月,把王侯功名都看轻了。

诗人称颂

好一个天津桥,把诗人们征服了。刘希夷来了,写道:“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李益也来了,写道:“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这里说的洛阳桥其实就是天津桥,一桥二名,名动京城。孟郊也来了,写道:“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天津桥洛河以南,地势平坦;洛河以北,地势突兀,所以人们过桥时,自北往南称为“下桥”,由南往北称为“上桥”,这一上一下,景致有了起伏变化,也给诗人们提供了思绪翩飞的空间。白居易歌咏天津桥的诗最多,他说“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又说“莫悲金谷园中月, 莫叹天津桥上春。 若学多情寻往事, 人间何处不伤神”。

天津晓月

天津桥凌晨的景致最美:晓月挂在天空,两岸垂柳如烟,桥下波光粼粼,四周风光旖旎,城中不时传来寺庙钟声,遂使“天津晓月”成为“洛阳八大景”中最静谧的风景。为此,白居易在《晓上天津桥闲望》写道: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似在寥天。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

屡被水毁

永徽六年(655年)、永淳元年(682)、神龙二年(706年)、开元十八年(730年),都有天津桥被冲坏的记载,见于《旧唐书高宗、中宗和玄宗的本纪。

唐宋时期,东都洛水河宽水急,加上只有天津桥两岸砌有石堰,上游洪峰来时,泥沙俱下,裹木挟石,对桥梁和近岸房舍破坏极大。那么,天津桥共几次被毁呢?史书记载:唐高宗统治时期,天津桥共有两次被毁,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次,唐中宗执政时天津桥有极大损毁,“神龙二年四月,洛水泛溢,坏天津桥,漂流居人庐舍,溺死者数千人”。唐玄宗统治时期天津桥又有两次被毁,其中开元二十九年秋七月,洛水暴涨,毁坏了天津桥及上阳宫部分房舍。

晚唐时,天津桥遭火焚一次;后唐时,遭遇一次较大水患。这次水患,冲断了天津桥,近河庐舍被毁,官民只好坐船渡河。至当年八月,大水仍不退,渡河人每天都有被淹死的,庄宗李存勖只好写了《以天津桥未通放朝参敕》,发出通告:近水患严重,天津桥迄今未通,往来百官以舟渡河,倾覆者多蹈泥涂,自今日起文武百官可三日一趋朝。这次桥梁中断,造成京城交通困难,几乎让衙署瘫痪,官员无法正常办公,皇帝百官由是感叹京城不可一日无桥。

到了北宋时期,洛河又有数次水患,多次冲毁天津桥。宋代也和前朝一样,天津桥屡毁屡修,百折不挠,力保交通顺畅。如今想来:不是天津桥过于脆弱,而是它挺立的时间太长,几百年下来,难免经历风风雨雨。加上古代洛河上游没有水库,无法调节河水流量,洪涝之时,全凭天意——屡毁屡建的天津桥,实际上成了洛阳城洪涝灾害晴雨表

史料记载

大业杂记》载:“洛水有天津浮桥,跨水一百三十步(约合216.67米)。”

唐两京城坊考

元和郡县图志》:“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

相关诗籍

自题像黄巢(唐代)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天津桥白居易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葺葺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洛中春感白居易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天津桥刘叉

洛阳宫阙照天地,四面山川无毒气。

谁令汉祖都秦关,从此奸雄转相炽。

天津桥周彦夫

下车聊复问何如,尚忆重来四纪馀。

钟阜秦淮俱好在,只怜双鬓自萧疏。

联镖去作蒋山游,路转天津绕御沟。

忽作故都禾黍恨,洛阳宫殿锁千秋。

天津桥翁逢龙

下马过天津,听传禁漏频。

惟怜一桥月,曾照六朝人。

金剥宫门安,红飞粉壁尘。

中官来宿内,因问帝乡亲。

天津桥石逢龙

下马过天津,听传禁漏频。

惟怜一桥月,曾照六朝人。

金制剥门字,红飞粉壁尘。

中官来宿内,因问帝乡亲。

山坡羊·洛阳怀古 张养浩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

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

千古转头归灭亡。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