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

更新时间:2024-04-13 10:00

泉港区,隶属福建省泉州市,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东临湄洲湾,东和北临莆田市城厢区秀屿区,南与惠安县毗邻,西南与洛江区相连,西北及北面同莆田市仙游县接壤。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总面积460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34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19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泉港区常住人口33.6万人。截至2023年6月,泉港区辖1个街道、6个镇,泉港区人民政府驻山腰街道

历史沿革

上古

1981年,曾在涂岭镇松园村山坡上和芦朴(原称路打)村坡地上发现石锛和狩猎用的石箭簇,以及陶片等。1987年在芦朴村后埔自然村蚁山(又名艾山、行山)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址(生活年代约在商周时期),找到陶器、石锛等一批文物。说明泉港地区在文献记载以前,已经有了先民居住,属于闽越族的一支。

夏、商

今泉港区域划属扬州。

西周

泉港属七闽地。

春秋战国

春秋末战国初,泉港属越国地。

周赧王九年(前306年)前后,越亡,泉港属楚国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扫平六国,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泉港属闽中郡辖地,为闽越族无诸所领。

初,泉港属闽越王国。

元鼎五年(前112年),废闽越王国后泉港改隶会稽郡冶县。

东汉

建安元年(196年),属侯官都尉辖地。

三国

吴国景帝永安三年(260年),后泉港属建安郡东安县地。

西晋

太康三年(282年),后属晋安郡。

东晋

永和十二年(356年),晋安郡王林禄薨后葬九龙岗,即今涂岭镇龙头岭闽林始祖陵。此为研究“晋人衣冠南渡”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南北朝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泉港属晋平郡。

梁武帝天监(502—519年)中,析晋平郡地置南安郡,泉港属南安郡南安县。

属泉州(州治在福州)南安县地。

开元六年(718年),准刺史冯仁智之奏请,析南安县东南十五个里置晋江县,“以其地临晋江,故取为名。”泉港为晋江县属地。为加强管理,晋江县在县东北增设一个官署(在今前黄镇古县村),以治理今惠安、泉港等地。

五代十国

泉港属闽国辖地。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即闽国王延政天德三年,闽国为南唐所灭,泉港属清源军晋江县。

北宋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为平海军,泉港属焉。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李椅为泉守时,析福建路晋江县东乡十六个里置县,取“以惠安民”之义称为惠安县。县署由古县迁至今螺城镇。即俗称“太平兴国间,古县迁惠安”。全县设3个乡,今泉港区域内设一乡五里,即城山乡,领崇德、德音、光德、待贤、民苏等5个里。自此,泉港一直归属泉州府惠安县管辖,到1996年肖厝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成立止,历时1015年。

元、明、清

今泉港区域内设忠恕乡,辖德音、光德、待贤、民苏等4里,下设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等8都。

中华民国

初,泉港属厦门道惠安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期间,属“中华共和国”兴泉省惠安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行保甲制,惠安县分8个区,泉港区域设坝头、涂岭两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裁撤区公所,泉港区域设山腰、坝头、涂岭3个乡。

1949年8月18日,山腰盐警起义,泉港地区解放。23日,惠安县城解放。同年9月5日,惠安县人民政府成立,泉港属焉。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6年4月21日,为加快原惠安县北部地区作为福建省的重要石化基地的开发,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原肖厝镇的基础上设立泉州市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县级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区域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务。

因“肖厝”这个地名古俗且小气,又因方言“肖厝”音同“烧厝”,既容易误会,也不好听,所以“肖厝”若再作为区名显然是不适宜的。1999年,肖厝党工委、管委会申报设立“湄港区”。又因为“湄港”极易使人误认为是湄洲湾,会与莆田管辖区域混淆,遂作罢另拟新名。考虑到肖厝港是泉州市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称为“泉港”更为妥切,因此以“泉港”定名。后来市里就以“泉港”作为新区区名上报审批。

2000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泉港区,成为泉州市直辖的新区。同年12月28日,泉港区正式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泉港区辖1个街道、6个镇,另设有1个工业园区。泉港区人民政府驻山腰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湄洲湾南岸,南与惠安县毗邻,西南与洛江区相连,北面同仙游县接壤,介于东经118°41′—119°01′,北纬25°03′—25°15′之间,辖区国土总面积460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34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19平方千米。

地质

泉港区地质构造属于浙闽活化陆台,基底由变质岩系组成,盖层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火山岩系。境内褶皱不发育,东北向的长乐—南澳大断裂带经肖厝—螺城—屿头斜贯区域中部,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

地形地貌

泉港区地貌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和滨海平原等类型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戴云山东延支脉从涂岭西北部的大林山入境,并向南延伸,横贯区域西南部,构成全区地形骨架,东南部则为剥蚀低丘红土台地和滨海海积——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缓开阔。区域内无大河流,菱溪坝头溪、龙马溪为区域内最大的三条溪流,径流短,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大。

气候

泉港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气候宜人,平均气温20.5℃,年平均降水量1240.9毫米,并有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一年中以6月份的降水量最多,月平均降水量为224.9毫米,降水主要来自台风,平均每年有4—5个台风影响本区。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18年末,泉港区人口40.7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泉港区常住人口为354296人。

截至2022年末,泉港区常住人口33.6万人。

民族构成

泉港区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兼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政治

区人民政府区长:杨凤翔

经济

综述

2021年,泉港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67亿元、下降1.6%。

2023年,泉港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3.68亿元,下降9.6%(预计数,下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23亿元,增长3.6%;工业增加值366.85亿元,下降17.2%;建筑业增加值64.14亿元,下降0.5%;第三产业增加值178.53亿元,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增长1%;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1.39亿元,增长1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7亿元,增长10.01%。

第一产业

2023年,泉港区完成3.0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1.17万吨的粮食生产,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1900亩、农田连片整治1000亩。

第二产业

2023年,泉港区工业增加值366.85亿元,下降17.2%;天辰化工一期建成投产,华特沥青加工、清能锂电池、济钢建材生产制造基地等80个项目新开工建设,其中天马科技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园、开普勒新能源汽配中心等9个预备项目转在建;宇极新材料、华星石化二期、恒昌盛物流产业园、天马华耀城等50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标准化厂房面积60万平方米,完成年度投资56.3亿元。

2023年,泉港区建筑业增加值64.14亿元,下降0.5%。

第三产业

2023年,泉港区出口商品总值19.59亿元,下降34%;实际使用外资3.78亿元,下降5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24亿元,增长2.5%。

2023年,泉港区发放消费券5000万元,全年带动消费超20亿元。

2023年,泉港区共签约招商项目200个、总投资1350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20个。

2023年,泉港区完成大宗贸易额超4500万元,建设完成4个惠农综合服务中心,打造3个供销社物流快递点。

2023年,泉港区累计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9.74亿元、增长3%。

交通运输

综述

漳泉肖铁路贯通泉港区全境,324国道和福厦高速公路、铁路纵贯本区,交通便利。与福州、厦门相距100多千米,与上海港相距540海里,与广州港相距510海里,与台湾隔海相望,距台湾基隆港174海里,距高雄港194海里。

公路

编号为G15福厦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福建段】、G324国道;交通便捷,开发区地处闽东南繁荣区域的中间地带,距台湾基隆港174海里,距高雄194海里,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贯穿全区,漳泉肖铁路直达港区,交通条件便捷,既是闽东南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又是东南海上航道的辐射中心。

2017年11月,福厦客专泉港段正式开工动建,将填补泉州市泉港区没有高铁站点的空白。福厦高铁客专自福州南站引出,途经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最后引入漳州站,全长277.4千米。泉港段位于项目中间,贯北通南,需建设9座桥梁、4条隧道,总投资达30亿元以上。福厦高铁客专经过泉港17.6千米,涉及4个镇(街道)的17个建制村,计划2022年建成通车。

泉港区高铁站规划建设在南埔镇天湖村西侧,站中心距泉港区现有高速互通约2.5千米、距通港大道约520米,距泉港生活主城区及石化工业园区均约6千米。至2022年6月,高铁站房、站前广场和周边配套道路将完成建设并交付使用。

铁路

福厦铁路鹰厦铁路漳泉肖铁路穿境而过,乘火车经鹰厦线可通全国各地。

航运

泉港区地处湄洲湾南岸,港口水深港阔,常年不冻不淤,海域面积119平方千米,深水岸线长5.5千米,可建万吨级至十五万吨级码头泊位数十个。辖区海岸线长56千米,宜建码头的有21.4千米,按照交通部规划,可建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的有9.8千米,可建10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的有5.5千米。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和两岸“三通”进程的加快,泉港将成为福建三大主枢纽港之一,泉州亿吨大港的主体港区、两岸重要的货物中转地。

湄洲湾主航道一期工程长31.6千米,宽300米,设计底标高-16.5米,按全天候通航10万吨级船舶标准建设;二期主航道工程长38.6千米,按乘潮通航25万吨级船舶标准建设。

2023年,泉港区肖厝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2375万吨,海铁联运230万吨、增长24.5%。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泉港区2家企业获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吸引含7个院士团队在内的25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入驻清源创新实验室,先后转化技术成果并授权专利500多项,全区高层次人才达748人,各类人才总量突破6.5万人。

教育事业

2023年,泉港区峰尾第二中心幼儿园、锦川实验小学2栋教学楼等先后投入使用,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00个、中小学学位1550个;泉港职业中专学校与黎明职业联合实施中高职衔接5年制贯通培养,庄重文实验小学获评首批省级教改基地校,区教师进修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标准化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圭峰中学、三川中学入选初中教育综合改革新优校培育建设学校。泉港一中晋升省一级达标高中学校,全区2023年度高考高分位次和人数均实现明显提升,本科上线率达66.2%,其中泉港一中本科上线率96.4%。

文化事业

2023年,泉港区推进海盐制作技艺、北管音乐、福船制造技艺等重点非遗的活态传承,研发“福娃”“福灯”“福盐”等新文创产品,开展在泉高校寿乡研学游活动,吸引10多所高校师生300多人次来泉港研学实践,宣传打造“山海泉港·常来长寿”泉港文旅品牌。泉州福船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获评我区首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体育事业

2023年,泉港区完成14个口袋健身公园和2个村级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建设,顺利举办泉港区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卫生事业

2023年,泉港区不断放大府院共建医联体效用,泉港区医院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医院,“府院共建”医联体做法入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县域)典型案例”;6家公立镇级医疗机构均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或推荐标准;泉港区获全省基本公卫服务评价第4名、全市第1名。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智能化服务,实行“移动式签约”,2023年来全区共签约15.93万人、全人群签约率44.38%,其中重点人群签约9.2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81.83%。

社会保障

2023年,泉港区实现参保人数分别达5.86万人、30.68万人。扎实做好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工作,织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99元提高到107元,累计发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金7336.5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1096.61万元。全年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400.24万元,受益3376人次。实施“505”暖居工程,帮助59户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年新建3个长者食堂、提升3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40.8张。

环境保护

2021年,泉港区整改“两违”、占道经营、车辆“滴撒漏”、市政设施损坏等问题1500个。“厕所革命”完成年度67座建设任务,实现步行25分钟左右就能找到一座标准公厕的目标。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5%,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顺利通过创卫复审迎检,荣获2021年度福建省城市发展“十优”区。

历史文化

方言

泉港区域的方言,大致可分三大块:山腰、前黄、涂岭三镇属闽南语系;后龙、峰尾、南埔三镇的方言介于闽南语系与莆仙语系之间,由于两种语系的交叉渗透融汇,而形成独特的“头北话”或称“下路话”;而界山镇,特别是邻近枫亭,位居天马山下的南庄、港西、东丘、交界塘、柯寨等村落的语言则是莆仙腔,人称“顶路话”。

泉港区的语言可以分成三大块:

纯闽南语系:山腰街道前黄镇

闽南语系和莆仙语系融合:涂岭镇中南部、后龙镇峰尾镇南埔镇头北话,又称下路话。

纯莆仙语系:界山镇,涂岭镇北部:称顶路话。

音乐

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相传是明清时期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与“南管”(南音)并称“南弦北管”。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南音

又名南曲、南弦,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南音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音为主,始于何时,民间有种种传说,却未见历史文献记载。如从南乐的音阶、曲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前。它的成因、发展、成型,与历史上的晋代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唐末三王入闽、南宋南外宗正司迁泉等三次中原人南迁大移民有关。文革期间,南音停止活动。20世纪80年代始,文艺复兴,以庄神生为代表的山腰南音艺人又开始活跃起来,其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曾被美誉为“北派南音”。

铜管乐

此民间演艺团体俗称西乐队。据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九路军兵败之后,有一位十九路军士兵不愿被国民党军队收编,就在山腰潜居,闲时教当地村民吹无按键的五音铜号。抗日时期,其又办起管乐队宣传抗日思想。这一演艺形式流传开来后,泉港出现不少西乐队,自20世纪80、90年代,成为当地殡葬仪队之一。当时一些学校也教习学生演奏,办起铜管乐队。

文管

泉港文管流行于泉港区界山和南埔、后龙等地,是由莆仙戏演化而来,传入泉港后由泉港地方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音乐,既有纯器乐的演奏,也有以器乐伴奏结合表演的戏曲片段。界山镇位于湄洲湾南岸的泉港区北部,系泉州市的北大门,与莆田市仙游县毗邻,是泉州市和莆田市的交界地,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特别是临近莆田,与莆田的来往甚密,是泉港文管产生的主要原因。

戏剧

莆仙戏

福建省莆田、仙游地域文化的积淀与结晶,素以“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著称。剧目古老,有传统的保留剧目5000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古老剧目。音乐曲牌丰富,有曲牌一千多个,音乐歌舞“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音乐唱腔,风格独特;表演艺术具有古朴典雅、绚丽多彩的特色,表演基本功科目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个性鲜明。

表演程式揉合杂剧和民间木偶戏,行当脚色承袭南戏规制,其生、旦、净、末、丑、贴、外等七个行当,尤其“靓妆”一角,其源极古。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1962年曾赞誉:“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莆仙戏自唐代形成至今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因泉港许多村民的先祖,于明清之前就是仙游县地已千年和自莆田、仙游一带迁徙而来,披荆斩棘,繁衍成村,莆仙戏也由此引入,并生根发展。

芗剧

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芗剧,顾名思义,是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足迹遍及闽南和台湾等地区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芗剧是福建主要地方剧种中较为年轻的一个,它的前身是台湾歌仔戏,而歌仔戏又是由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和以后传入台湾的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揉合吸收后形成的一个新兴剧种。因此,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

泉港芗剧以漳州方言为戏腔,曲牌以芗剧传统曲牌、击乐以京班锣鼓经为主,基本轮廓类同台湾歌仔戏。芗剧在解放前夕传入前黄一带,迅速为泉港群众所接受,至20世纪60年代停演,1978年再兴起,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鼎盛。

高甲戏

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中叶,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高甲戏是由闽南化装游行、装扮故事而形成的。明末清初,泉南各地农村每遇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村民们装扮梁山泊英雄人物,配以闽南锣鼓和民间的“红甲吹”、“十音”之类曲调,参加游行队伍游行,间或就地表演以宋江故事为主的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只有道白,少有唱腔。这种形式的出现,很受村民喜爱,随着便有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出现,演出节目仍为梁山泊故事,后来逐渐为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称为“宋江戏”,艺术上有了发展提高,唱、做、念、打俱全,节目内容也较丰富。解放后,泉州高甲戏经过改革、创新,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甲戏在20世纪初传入境内,人们又称为南戏,主要在山腰、前黄、涂岭一带流行。

掌中木偶戏

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国内外稀有,属于国家保护扶持剧种。在泉港属南派掌中木偶,主要受惠安涂寨辐射而发展。近百年来境内出现了涂岭驿坂村陈妈居、邱后村陈延生、山腰大前黄村黄乌猴等颇有名望的布袋戏班师傅。

舞蹈

樟脚舞龙灯

一盏盏花灯绑在木板上,根据每家每户男丁的数量,或8盏一排,或10盏一排,村民只要两头扛着木板游于乡间就可以了。花灯要固定在木板上,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每块约5米长,根据花灯的数量在板上凿出圆洞,将安放蜡烛的木桩固定在圆洞上。传统的樟脚灯笼是由藤条扎成,外面再裱上油纸,油纸灯笼通过底座上设置的U形铁条固定在木板上。花灯游龙时大家总是有意无意地烧掉几盏纸花灯,当地人称为“出灯”。来年还要补上几盏新灯,因为“添灯”闽南话就是“添丁”。为这个传承300多年的樟脚民俗带来一丝现代感。

七星灯歌舞

七星灯是山腰、峰尾、前黄一带的村庄元宵民俗中一种吉祥的灯,人家相信这种灯能够庇佑早生贵子。它是在一根一丈多的竹竿顶挂着华丽的六角灯罩,每角系一盏纸制天地灯,俗称魁灯,有的还在灯罩上端糊着一只昂首的纸鹤。各村供奉七星灯的礼俗不一,如后张村是把七星灯奉在家中礼拜三日,然后把魁灯送给已婚未育人家,其余物件焚化;坝头一带是新添丁人家糊七星灯,供奉15日,以谢神灵;峰尾则把七星灯横列于一竹竿中,挂在门前朝拜三日,然后焚化。

山腰一些村庄还会在元宵节举行抢七星灯活动。华灯初上时,礼炮三响后,撑灯者举着七星灯,朝广场上众多抢灯者舞动,抢灯者等六盏魁灯从头上划过时,跃起夺灯,一时互相碰撞,欢声雷动,夺得魁灯者笑逐颜开,将其带回家中供奉。抢七星灯的民俗活动自文革之后已逐渐匿迹,但上世纪80年代始,一些民间艺人吸收其文化内涵,根据这种民俗活动独特的情景,编成民间歌舞。老艺人所编的抢灯歌舞《七星灯》,选南音、北管的小吹名曲《贵子图》作为舞曲,配上唢呐和打击乐,使整个舞蹈表现出喜气洋洋的氛围,特别是舞蹈中出现的男丑、女丑、老头、少女和儿童等角色,以不同的舞姿展现出活泼而又紧张、风趣而又幽雅的场景。1986年,《七星灯》经过加工,由惠安高甲剧团排练后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创作、演出和编导一等奖。

技艺

“福船”制造技艺

中国“四大古船”之一的“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又称远洋木质帆船。早在宋、元时期,古城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蓬勃兴起。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和王氏(王尧)造船师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更因其擅长制造“福船”而著称于世,其中黄氏造船人建造的“黑舶五青堰”船型便是“福船”的主船体。坐落在峰尾镇的黄氏元修古船模厂,就是展览馆内所展福船的“出生地”。黄氏元修古船模厂厂长黄唐安介绍说,据《黄氏族谱》记载,1405年,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黄元修率领的造船人参与了郑和的“下西洋之旅”,并筹划规模庞大的造船工程,负责工程规划、船艺设计、材料统筹和监匠训导等重要工作;至顺治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八年又相继参与郑成功、施琅为收复台湾而建造战船的工程事务,峰尾黄氏造船大师黄都受清朝廷任用为“道宪厦厂军工匠首领”。

施厝扁担拳

在泉港区域,“施厝扁担”可谓家喻户晓。它是当地人们喜爱的武艺拳种,是泉州南少林寺武功在民间的遗技。扁担拳的前身是泉州少林寺的护寺棍法,传入施厝后,村民以扁担演练少林棍法,故称“扁担拳”。施厝扁担拳套路有:三斧开天、七步势、十四式、二十四式、三十六式、七十二式和一百零八式。招式势势相承,兼枪带棍,拆练合一,其中诸多动作名称仍沿用古少林之武术术语。

风景名胜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卢琦

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奎峰、立斋,惠安县后龙峰尾(今属泉港区)人。他又是元代一位大诗人,为元末闽中文学四大名士之一,著有《奎峰文集》10卷、《诗集》12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惠安县志》评价其诗“出元代三十大家之上”。

王忠孝

王忠孝(1593—1667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生,字长儒,号愧两,南埔乡沙格村人。崇祯元年(1628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中央财政部门管籍帐和田赋之事。康熙六年(1667年),王忠孝病殁于台湾,享年74岁。王忠孝是一位大学者,述作颇丰。著有《回居录》、《孝经解》、《易经测略》、《四书语录》及诗集、文集等。他的遗著后人辑为《王忠孝全集》,共12卷。

黄文惠

黄文惠字仲晋,明惠北忠恕乡六都前黄(今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卒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高崇谷榜举人,终官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市)知州。黄文惠出生于数代书香门第,父亲曾是县学庠生。他自幼聪颖好学,且性格刚毅。

郭良

郭良,字复吾,号北洲,泉港区山腰镇前郭自然村人,生于明朝正德十一年,卒于明朝万历十五年(1516年—1587年),享年72岁。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登进士,累官北京刑部主事至广东参议,万历六年三月十三(1578年)因病退休。《上郭郭氏家谱》记载明隆庆皇帝钦赐圣旨八道,褒扬郭良“佐朕维新之化”“共成弻教之凤”“赋政端严裼躬澡洁”“积有年劳贤声丕著”等,《福建通志》“署提学,以身律诸生”,《云南通志》“去滇之日,行李萧然”,《泉州府志》“正直忠厚、为世所宗”,《惠安县志》“宦履所至、皆有循绩”,《墓志铭》“吾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使入,而以贿入乎”等等,还有更多的“德才义孝廉”传统美德的文字记载。

黄正元

黄正元,字抡卿,号舜廷。清惠北鳌塘铺前黄(今泉港区前黄镇土楼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卒于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武举,光绪三年(1877年)中武进士。授御前侍卫,武翼都尉,诰封修职郎。

荣誉称号

称号

泉港区是中国能源之都

中国北管古乐故乡

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

第二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

科技进步先进区

科普示范区

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

长寿之乡

海港文化之乡

北管音乐文化之乡

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

海盐文化之乡

福建森林县城

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荣誉

2016年05月21日,获“2016中国化工园区20强”,自2013年以来连续四年获得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2019年11月13日,入选2019年工业百强区。

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

2021年10月,入选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福建省城市发展“十优”区。

2022年12月,中国信通院“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排名第5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